导图社区 儿科护理学思维导图
儿科护理学总论详细的思维导图,重点突出。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儿童营养,儿童生长发育,儿科护理学绪论等等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1-12-10 21:57:24儿科护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概念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
概念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40周
胎儿期分为三个阶段
妊娠早期
此期为12周
是胎儿发育关键期,可导致流产,先天畸形甚至夭折
妊娠中期
13到28周
胎儿各器官迅速生长,功能也逐渐成熟,但肺发育不成熟,早产存活率低
妊娠后期
29到40周
此期胎儿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加快出生后大多能存活
新生儿期
概念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特点
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保健护理
预防产时感染,产伤,加强新生儿护理,强调母乳喂养,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疾病筛查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包括了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
婴儿期
概念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
特点
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及其旺盛的时期
婴儿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减少,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预防保健护理
合理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日常护理,重视计划免疫,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防止意外
幼儿期
概念
自满一周岁到满三周岁之前
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但活动范围渐广
智力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
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接触外界较广,自身免疫力仍低,传染病发病率仍较高
消化功能不完善,营养需求量仍然相对较高
保健护理
合理安排膳食,加强预防接种,注意安全,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生活习惯,早期教育
学龄前期
概念
自满三周岁到6到7岁入小学前
保健护理
加强早期教育,为入学做准备,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意外事故
学龄期
概念
6到7岁入小学时到进入青春期前
特点
儿童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各器官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智力发育较前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可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
保健护理
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分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注意心理健康
青春期
时间范围
年龄范围一般为10到20岁
女孩儿11到12岁至17到18岁
男孩儿13到14岁至18到20岁
特点
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保健护理
加强体格训练和注意充分休息外,应及时进行心理,生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儿科特点
儿童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生理生化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量相比成人较多,但胃肠消化功能未成熟
免疫特点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差
儿童心理社会特点
儿科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疾病特点
诊治特点
预后特点
预防特点
小儿病情变化快易反复,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
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
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减少创伤和疼痛
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
多学科协同护理
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内因
遗传因素
性别
内分泌
外因
营养
疾病
孕母情况
生活环境
出生至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的增长
☆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kg,生理性体重下降 ☆足月新生儿第1个月体重可增长1-1.5kg,生后3个月体重约为出生后的两倍(6kg),一岁达到3倍(9kg) ☆前3个月增长的体重等于后九个月增长的体重 ☆两岁达到四倍(12千克),两岁后平均每年增加两千克 ☆第一生长高峰在婴儿期(尤其前六个月),第二个生长高峰在青春期 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7(或8)(kg)
身高身长的增长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厘米, 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约85厘米
坐高的增长
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垂直距,三岁以下采用床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 三岁后采用坐高计坐位测量称坐高,坐高是出生时身长的66%
头围的增长
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平均34厘米,三个月时约40厘米,一岁时约46厘米 两岁时约48厘米,头围测量在二岁前最有价值
胸围的增长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到2厘米,约32-33厘米,一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
上臂围的增长
皮下脂肪厚度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
骨骼发育
颅骨发育
前囟出生时1.5-2.0厘米,两岁时关闭;后囟出生时0.5厘米,1-2个月后关闭 骨缝和囟门的闭合反映颅骨骨化的过程
前囟早闭,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前囟张力增加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脊柱发育
长骨发育
牙齿发育
20颗乳牙,32颗恒牙 两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等于月龄减4-6 六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
运动的发育
一听二视三抬头 四撑五抓六翻身 七坐八爬九扶站 一岁娃娃会走路
第五章 儿童营养
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能量的需要
基础代谢率
婴幼儿基础代谢率较成人高
食物的热力作用
三大营养素中以蛋白质的热力作用最高
活动消耗
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其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
生长所需
生长发育消耗的能量为儿童时期所特需,与儿童生长速度成正比
排泄消耗
排泄消耗占总能量的10%以内
一岁以内幼儿平均每日所需能量约418..4kj(100kcal)/kg
营养素的需要
宏量营养素
蛋白质
脂质
脂类为机体第二供能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
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维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
膳食纤维
水
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约150ml/(kg.d)
儿童喂养与膳食安排
婴儿喂养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可以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
母乳的成分
蛋白质
母乳易被婴儿利用,吸收母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牛磺酸能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发育
碳水化合物
母乳中90%的碳水化合物为乙型乳糖,有利于脑的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
脂肪
母乳能量的50%由脂肪提供,母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消化吸收
矿物质
母乳中电解质浓度低,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肝肾发育水平
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含量与母乳膳食有关
免疫物质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特别是初乳中含量更高
免疫球蛋白
细胞成分
乳铁蛋白
溶菌酶
生长因子
母乳成分的变化
各期母乳成分
分娩后七日以内的乳汁为初乳,7到14日内为过渡乳,14日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
每次哺乳过程中乳汁成分变化
乳量变化
母乳喂养的优点
满足营养需求
提高抗病能力
喂哺方便安全
促进情感分析
利于母亲恢复
母乳喂养的护理
产前准备
指导哺乳技巧
尽早开奶,按期哺乳
促进乳房分泌
每次哺乳时间不宜过长
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
保持心情愉快
保证合理的营养
社会及家庭的支持
掌握母乳禁忌
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癌症,精神类疾病以及重症心肾疾病等不宜哺乳
混合喂养
补授法
是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
代授法
用配方奶粉或动物乳一次或数次替代母乳的方法
人工喂养
动物乳的特点,以牛乳为例
乳糖含量较低,主要是甲型乳糖
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主要以酪氨酸为主
肾负荷重,牛乳中含矿物质较高,增加婴儿肾脏负荷
缺乏免疫因子
牛乳的改造
配方奶粉
全牛奶的家庭改造
稀释:降低牛奶矿物质,蛋白质浓度,减轻婴儿消化道肾负荷
加糖:加糖改变宏量营养素的比例,利于吸收软化大便,一般100毫升牛奶加5到8克糖
加热:煮沸可达到灭菌的要求,能使奶中蛋白质变性
奶量摄入的估计
配方奶粉摄入量估计约为20g/(kg.d)
全牛奶摄入量估计:8%糖牛奶100ml/(kg.d)
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选用适宜的奶嘴:孔的大小以奶瓶倒置时,液体呈滴状,连续滴出为宜
测试奶液的温度
避免空气吸入
加强奶具卫生
及时调整奶量
婴儿食物转换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食物转化
食物转换的原则: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一种到多种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按乳期食物
食物转换的步骤和方法
六月龄-泥状食物-含铁配方米粉,配方奶,蛋黄,菜泥,水果泥
7到9月龄-末状食物-粥,烂面,烤馍片,饼干,全蛋,肝泥,肉末
10到12月龄-碎食物-厚粥,软饭,面条,馒头,碎肉,碎菜,豆制品,带馅食物
第八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新生儿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这胎龄大于等于42周的新生儿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在2500到4000g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
体重小于1500克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小于1000克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巨大儿:指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
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
高危儿
母亲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
母亲有糖尿病,感染,吸烟,酗酒。
异常分娩的新生儿
高位产钳,臀位分娩
出生时有异常的新生儿
脐带绕颈,先天性畸形,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
新生儿病房分级
Ⅰ级新生儿病房,普通新生儿室
Ⅱ级新生儿病房,普通新生儿病房
Ⅲ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急救中心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足月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到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克到四千克,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身长48,身长47厘米以上。
正常足月儿特点
外观特点
体重在2500克以上,身长在47厘米以上,哭声响亮,肌肉有一定张力,四肢屈曲,皮肤红润,胎毛少,耳壳软骨发育好,指甲超过指短持,乳晕清楚,乳头凸起乳房可扪及结节,整个足底有较深的皱纹,男性睾丸下降,女性大阴唇覆盖小阴唇
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
1. 胎儿期肺内充满液体
2. 呼吸中枢不成熟
3. 呼吸频率快,40次/分
4. 腹式呼吸
5. 呼吸道狭窄易堵塞
循环系统
1. 胎盘-脐血流循环终止
2. 肺血流增加
3. 卵圆孔功能性关闭
4. 动脉导管收缩,出现功能性关闭
5. 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
消化系统
1. 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成水平位
2.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
3. 出生后10到12小时开始排胎粪,呈墨绿色
4. 除淀粉酶外,可分泌大部分消化酶
5. 葡萄糖醛酰基转移酶活力较低
血液系统
1. 血容量85毫升每千克
2. 红细胞高,胎儿血红蛋白约百分之70到80%
3. 白细胞高
4. 凝血因子低
泌尿系统
1. 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
2. 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
3. 排磷能力差
神经系统
1. 脑相对较大,脊髓胶对较长
2. 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
3. 生理反射不稳定
4. 前囟、颅缝未闭合
5. 新生儿巴氏征、克氏征阳性
免疫系统
1.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未成熟
2. 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
3. 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
4. 细胞免疫功能低
5. 人乳的初乳中含有较高的免疫球蛋白IgA
体温调节
1. 主要靠棕色脂肪的代谢
2. 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
3. 血液浓缩而发热称脱水热;室温过低可引起硬肿症
4. 适中温度(22-24)
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能量水和电解质需要量
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酸碱失衡,特别是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及时纠正
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况
1. 生理性体重下降
2. 生理性黄疸
3. 乳腺肿大
4. 马牙和螳螂嘴
5. 假月经
6. 粟粒疹
新生儿窒息
概念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出生后一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病因
孕母因素
糖尿病,心脏病严重,贫血,肺部疾病,妊高症,吸烟,吸毒
胎盘和脐带因素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脐带受压,打结,绕颈
分娩因素
难产,高位产钳,使用镇静剂不当
胎儿因素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呼吸道畸形,羊水或粪便吸入气道宫内感染
病理生理
呼吸改变
原发性呼吸暂停
起初1-2分钟,呼吸深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转为呼吸抑制和反射性心率减慢,患儿肌张力存在,血管轻微收缩,血压升高,循环尚好带有紫绀
继发性呼吸暂停
缺氧持续存在,出现喘息氧呼吸,心率继续减慢,血压开始下降,肌张力消失,面色苍白,呼吸减弱,出现最后一次深度喘息而进入继发性呼吸暂停。
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
开始窒息,由于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引起体内血流重新分配,如果缺氧继续,无氧代谢使酸性产物及度增加,导致重度代谢性酸中毒
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
缺氧导致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和氧分压值降低
糖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
低钙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
低钠血症
胎儿向新生儿呼吸循环的转变受阻
临床表现
胎儿缺氧(宫内窒息)
早期有胎动增加,胎儿心率增快,≥160次/分
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变慢或不规则小于100次/分,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Apar评分
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
8到10分为正常,4到7分为轻度窒息,0到3分为重度窒息
各器官受损表现
心血管系统:轻症时伴有传导系统和心肌受损,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
呼吸系统:易发生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症,肺出血和持续肺动脉高压
泌尿系统:急性肾衰竭是由尿少,蛋白尿,血尿素氨及肌酐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这代谢方面:常见低血糖,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
消化系统:有应急性溃疡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血液系统:DIC,血小板减少
治疗要点
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
早期预防
及时复苏按ABCDE复苏方案
A,清理呼吸道。
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D,药物治疗
E,评价和环境
复苏后处理
护理措施
复苏
复苏程序
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顺序不能颠倒,复苏过程中严密心电监护
最初评估
是足月吗?
羊水清吗?
有呼吸或哭声吗?
肌张力好吗?
任何一项为否进行初步复苏
A畅通气道
新生儿娩出后放于红外或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温台上
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减少散热
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到2.5厘米,使颈部轻微伸仰
立即吸净口,咽,鼻黏液,吸引时间不超过十秒,先吸口腔再吸鼻腔
B建立呼吸
触觉刺激,拍打足底和摩擦婴儿背来促使呼吸出现
正压通气,触觉刺激无自主建立或心率小于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面罩应密闭遮盖下巴尖端,口鼻,但不盖住眼睛,通气频率为40-60次每分,呼吸比为1:2,压力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
30秒后再评估,如心率大于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以观察;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小于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C恢复循环
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小于60次/分或心率在60到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可采用双拇指法或中示指法,按压频率为120次/分(每按压三次,正压通气一次),压下深度为1.5-2厘米。按压过程中,手指不离开胸壁,按压有效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胸外心脏按压30秒后评估心律恢复情况
D药物治疗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保证药物的应用
胸外心脏按压30秒不能恢复正常循环时,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如心率小于100次/分可根据病情酌情纠酸扩容
复苏后监护:监护主要内容有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
保温
注意患儿的保温,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温床上,维持患儿肛温36.5-37.5摄氏度
家庭支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概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病因
缺氧
围生期窒息
是引起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反复呼吸暂停
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
右向左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缺血
心跳停止或严重的心动过缓
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
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
神经病理学改变
治疗要点
支持疗法
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钠
治疗脑水肿
亚低温治疗
选用头部降温
新生儿黄疸
是(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
原因
胎儿期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生成的红细胞较多,出生后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较多,破坏也多
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
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
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新生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
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联结胆红素的量越少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
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
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容易导致胆汁淤积
肠肝循环的特性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
特点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生后2-3 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
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可延迟到3-4周
每日血清胆红素>85umol/L,或每小时上升小于0.85umol/L
病理性黄疸
特点
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u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
黄疸持续时间长
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
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一般情况差
感染性
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
非感染性
新生儿溶血症
血型不合,接触樟脑
胆道闭锁
母乳性黄疸
遗传性疾病
药物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警告期
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弱,嗜睡,拥护反射减弱
痉挛期
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角弓反张
恢复期
肌张力恢复,体温正常,抽搐减少
后遗症期
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智力落后
治疗要点
找出病因,消除基础疾病
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保护肝脏
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常见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和心理衰竭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
喂养: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应护理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
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窄,小,短)
上呼吸道
鼻腔相对较短,后鼻道狭窄
缺少鼻毛,鼻粘膜柔软,富于血管
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延续,急性鼻炎可累及鼻窦炎
咽扁桃体生后六个月已发育,扁桃体一岁末才逐渐增大
婴幼儿咽管宽、直、短、呈水平位,鼻咽炎时易导致中耳炎
下呼吸道
婴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差,易发生感染导致呼吸道阻塞
儿童肺泡数量较少,肺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较少,易发生肺部感染
胸廓和纵隔
婴幼儿胸廓上下径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圆桶状,胸壁柔软,难以抵抗胸腔内负压,增加所导致的胸廓塌陷,婴儿肺的扩张受限
生理特点(呼吸差,免疫差)
呼吸频率和节律
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呼吸类型
胸廓活动范围小,腹膈肌呼吸
呼吸功能
血气分析
免疫特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差
呼吸系统检查时的重要体征
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加快是婴儿呼吸困难的征象,年龄越小越明显
呼吸音
发绀
吸气时胸廓凹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
外在病因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为病毒所致
内在病因
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婴幼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一般类型上感
潜伏期
受凉后1到3天出现症状
轻症
重症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称为流感
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
咽-结合膜热
由于腺病毒引起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
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年长而弱,链球菌性上感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居室通风,做好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者主张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
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菌药物
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促进舒适
发热的护理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给予药物降温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病情观察
一切观察病情,以便早期发现麻疹,猩红热,白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
用药护理
健康教育
环境,饮食,活动,预防接种
(1)儿童居室应宽敞、整洁、 采光好。室内应采取湿式清扫,经常开窗通气,成人应避免在儿童居室内吸烟,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 (2)合理喂养儿童,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换乳期食物,保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及维生素;要营养平衡,纠正偏食。 (3)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加强呼吸肌的肌力与耐力,提高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4)在气候骤变时,应及时增减衣服,既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又要避免过多地出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5)在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的公共场所。体弱儿童建议注射流感疫苗增加对感染的防御能力。
肺炎
概念
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主要表现
分类
病理分类
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病原体分类
感染性肺炎,非感染性肺炎
病程分类
急性肺炎,迁延性肺炎,慢性肺炎
病情分类
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
肺炎发生的地区分类
获得性肺炎
医院内肺炎
支气管肺炎
病因
内在因素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
环境因素
居室拥挤,通风不良,冷热失调
病理生理
循环系统
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肺动脉高压和中毒性心肌炎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神经系统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形成脑细胞水肿
消化系统
出现腹泻,呕吐,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和消化道出血
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重症肺炎可出现混合性酸中毒,严重缺氧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重者可造成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
发热
热型不一,多数为不规则热,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
咳嗽
初为刺激性干咳,以后有痰,新生儿和早产儿表现为口吐白沫
呼吸加快
呼吸40到80次/分,重者可有鼻翼煽动,点头呼吸,三凹症,唇周发绀
肺湿啰音
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或仅表现呼吸音粗糙,以后可听到固定的中细湿罗音,背部两肺下侧及脊柱旁较多,深呼吸末更为明显
循环系统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
心率突然增快超过180次/分
心音低钝,奔马律
重发极度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
肝脏迅速增大
尿少或无尿
神经系统表现
中枢性脑病
消化系统表现
轻者食欲减退,腹胀,重者发生中毒性肠麻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辅助检查
外周血检查
病原学检查
胸部xx线检查
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可融合成片,以双肺下叶,中内带多见,可有肺气肿及肺不张
治疗要点
控制感染
明确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抗生素
病毒感染者,选择抗病毒药物
对症治疗
其他
并发症
脓肿
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
脓气胸
积液下方浊音,上方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肺大泡
体积小,无症状;体积大,急性呼吸困难
护理措施
改善呼吸功能
休息
氧疗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效咳嗽
雾化吸入
体位引流
翻身拍背
吸痰
降低体温
补充营养及水分
密切观察病情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