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器官的功能知识点总结梳理。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平衡感觉,躯体和内脏感觉,帮助生理学的小伙伴快速掌握知识点。
编辑于2021-12-10 23:07:25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概述
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
适宜刺激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导致阈值)
感觉辨别域:感受器能分辨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把刺激能量转化为传入神经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
介于刺激电位和动作电位之间的,局部电位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与换能作用同时发生,将刺激信息转为信号
感受野
一个感觉单位感觉轴突分支末梢分布的空间范围
刺激强度与感受器电位大小有关,后者影响感觉神经上动作电位的频率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刺激恒定作用于感受器,传入神经的冲动会逐渐减少
按适应时间分为
快适应感受器
环层小体(皮肤触觉感受器)
嗅觉
慢适应感受器
肌梭
颈动脉窦
关节囊感受器
痛觉
适应不是疲劳,增加刺激还能兴奋
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所有能影响某中枢感觉神经元活动的感受器所组成的空间范围
视网膜中央凹和手指尖皮肤的感受野就很小,四肢躯干的感受野很大
侧向抑制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抑制周围神经元,也是空间定位的基础
躯体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
触-压觉
触-压觉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毛囊感受器
环层小体
敏感性指标
触点
皮肤上能被刺激引起触觉的点
触觉阈
触点上引起触觉的最小压陷深度
两点辨别阈
人体能分辨出的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
温度觉
冷点多于热点
热感受器位于C类传入神经纤维末梢
冷感受器位于Aδ和C类
本体感觉
略
痛觉
致痛物质
K+,H+,5-HT
组胺
低浓度时引起痒觉,高浓度时痛觉
传入神经
A有髓纤维(快痛)和C类无髓纤维(慢痛)
中枢对痛觉信息的处理
深部痛可引起局部骨骼肌收缩而缺血,疼痛加剧
内脏感觉
内脏痛
分类
真脏器痛
脏器本身活动或者病理变化引起
体腔壁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筋挛引起的疼痛
特点
定位不准确(主要)
发生缓慢,持续久
牵拉敏感,切割不敏感
常伴有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牵涉痛
感念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特殊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解释
汇聚学说
传入冲动太强,脊髓处搞混
易化学说
引起临近神经兴奋
视觉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眼的折光系统
折光体
角膜
主要的折光位置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简化眼
与正常眼折光一样的眼模型
眼的调节
近反射
晶状体变凸(最主要)
反射结果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
近点
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代表晶状体最大调节能力
瞳孔缩小(两侧眼)
看近物时候瞳孔缩小
能减少进光量,看的更好(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虹膜环形肌(瞳孔括约肌)收缩
双眼球汇聚
斗鸡眼
避免复视
瞳孔对光反射
强光照瞳孔,两侧瞳孔缩小
中枢位于中脑
可以判断麻醉深度和病重程度
眼的折光异常
近视
原因
眼球太长或折光太强
特点
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远近点移近
看远物需要调节而近物不需要
矫正
凹透镜
远视
和近视相反
看远物和近物都需要调节,容易疲劳
散光
原因
角膜曲率半径不同
矫正
柱面镜
房水和眼内压
房水循环
来源于血浆,睫状体脉络从产生,经瞳孔进入前房,流过前房角的许氏管进入静脉
房水能营养并维持眼内压
房水多多造成青光眼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色素上皮功能
防止强光对视觉影响和保护感光细胞
吞噬感光细胞脱落的膜盘
感光细胞及特征
视杆细胞(暗视觉)
膜盘
视杆细胞的外段呈圆柱状,胞质少,绝大部分空间被重叠而排列整齐的圆盘结构占据,这些圆盘就是膜盘
视觉色素
视紫红质
视觉敏感,弱光感知好
视色素是产生视觉的物质基础
视锥细胞(明视觉)
有三种视锥色素分别感知红绿蓝
在黄斑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且密度最大
视敏度高
视神经乳头
视神经汇集并穿出眼球的部位,无感光细胞分布,成为视野中的盲点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感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紫红素漂白
视紫红质的合成由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异构酶把反式视黄醛(vitA)转为顺视黄醛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递质
谷氨酸
信息传给双极细胞,有级联放大效应
视网膜受到光照时,暗电流减小或消失,K内流继续,膜超级化
暗电流:暗处cGMP浓度较高,cGMP门控通道开放,Na和Ca稳定内向流动
视锥感光换能
三色学说
感光细胞水平的编码
对比色学说
感光器之后的神经通路中的编码机制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
视力(视敏度)
眼能分辨物体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分辨细微结构)
视野
检查视野可帮助诊断视网膜或感觉通路的病变
暗适应和明适应
在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导致明适应
视紫红质缓慢合成,导致暗适应
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视后像
注视一个光源,闭上眼睛后还有的主观效应
融合现象
闪光频率达到一定时,看到连续的光,最低频率为临界融合频率CFF
听觉
外耳和中耳功能
外耳的功能
通过共振使得声压增强
中耳的功能
将声波震动高效传给内耳,同时鼓膜和听骨链起增压作用
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时,声压增强,振幅减小
鼓膜卵圆窗面积比为17:1
听骨链长臂短臂有杠杆原理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主要途径)
骨传导
声波作用于颅骨,经耳蜗骨壁传入耳蜗
内耳耳蜗的功能
耳蜗的结构功能
前庭阶和鼓阶内都充满外淋巴,两者通过蜗孔相连通
蜗管内充满内淋巴,内淋巴与外淋巴不相通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声波频率越低,传播距离越远,越靠近蜗顶
因此不同音调的声音传播到不同位置
耳蜗的感音换能机制
感受细胞电位产生
毛细胞纤毛的弯曲或偏转是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的开始
基底膜上移,短纤毛向长纤毛弯曲,引起通道开放,K内流,由此产生去极化感受器电位
基底膜下移,长纤毛向短纤毛弯曲,通道关闭,产生超极化电位
感受细胞将电位传给神经
内毛细胞
将不同频率的声波转变为听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向中枢传送听觉信息
机制是毛细胞基底膜上的Ca通道被动作电位激活,然后Ca内流并释放神经递质
外毛细胞
起到耳蜗放大器作用,感知并迅速加强基底膜的振动,有助于膜盖下内淋巴的流动,使得内毛细胞更易受刺激,提高对振动的敏感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耳蜗内电位
耳蜗未受到刺激时,蜗管内淋巴液电位+80,称为耳蜗内电位
与血管纹的活动密切相关
Na-K-Cl转运体被呋塞米抑制,使得内淋巴电位不能维持,导致听力障碍
缺氧和哇巴因抑制
对基底膜的机械唯一敏感
耳蜗微音器电位
耳蜗受到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变化,称为耳蜗微音器电位CM
平衡感觉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前庭反应
平衡感觉的中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