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17】《训诂学》思维导图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主要以研究古代书面语言为内容的专门学问,如今已经形成具有专门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倾向。
编辑于2019-09-13 15:36:44训诂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一 什么是训诂
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
二 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总结这一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 训诂学的功用与任务
功用
按照传统说法
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语言去结实古代的语言
2.“通方俗之俗语”——用通语释方言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在当下的功用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
2.指导古籍整理工作
3.编撰字典辞书
任务
1.总结和继承前人的训诂经验
2.总结训诂的原则、方法和规矩,用以指导今后的训诂实践,使传统训诂学理论化、科学化,并使之有效为现代服务。
3.研究语言的演变,总结规律,并为汉语史、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例证或补充不足。
第三节 怎样学好训诂学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章 训诂学的应用范围和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
第一节 训诂学的应用范围
一 传统训诂学的范围
主要是对经书的解释 对史 子 集较少
原因
1.儒家的文化最高,在经典中保留的史料最丰富。
2.它所解释典籍的时代,传统训诂学主要注意的是先秦两汉的书。
原因
1.秦汉相去已远,其词语篇章、表达手法等与后世出入较大,不易明白,确有注解的必要
2.人为的重视
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性
1.虽然从只注意经书,扩大到注意史、子、集部书等,但对于文学、哲学、及其他专业的文献注意不够
2.只注意书面语,而且只注意凝固定型化了的书面语(即文言),对于从东汉起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口语几乎不予过问。
二 训诂学新领域
1.重视子部、史部、集部中各类典和中古以后的语言
2.重视俗文学、俗词语 如敦煌变文
3.重视其他学科,如古医学、古农学、古法学、古算学
第二节 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
一 解释词义的专著
1.简介四部专著
1.《尔雅》
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义的著作
2.《方言》《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人 扬雄
我国第一部收集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
3.《释名》东汉末年 刘熙
用声训的方法探求语源,所释之义与其他三书有明显的不同
4.《说文解字》《说文》许慎
我国第一部综合分析汉字形音义的字书
2.训诂专著的特点
1.它们所揭示的是词的核心意义、理性意义,它们对词义的概括是比较宽泛的,有还旨在揭示词义的来源。他们的解释体现出的是词义的的稳定性、概括性。
二 随文而释的注释书
(一)注释的体例
1.诂、传、说、解、喻、记
先秦时期
2.训诂传
汉代
3.笺
汉代郑玄
4.注、补注
汉
5.章句
汉
6.集解、集注、集释
南北朝时期
7.音义
南北朝时期
8.义疏、疏、正义、疏证
南北朝时期
9.笔记、扎记类
清
(二)注释的特点
1.涉及广泛 内容丰富
2.揭示词的具体义与灵活义
三 两种形式之间的关系
(一)互为源流、相辅相成
传注中的训诂成说为专著提供了参考资料,是专著形成的基础,而一旦这些专著被社会承认之后,就又反过来指导以后的注释工作
(二)各有特色、区别显著
① 目的不同 专著解释词的本义、概括义或常见义,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注释书则是从词的感性意义出发,它的解释往往是词的引申义、临时义,甚至是假借义,往往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发的。
② 方法不同 专著侧重于分析字义得来之由,而注释书重在讲清一个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含义。
③ 解释范围不同 训诂专著见字就收,见词就解,尤其是常用词,更是收录的主要对象。它的对象是所有的词。注释书是为了解决人们阅读上的困难,只解生僻字、罕见字、难解的字或特殊含义的字。
第三章 训诂实践的内容
第一节 训诂实践的内容
一 解释字词
1.解词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
2.训诂学解释词义的角度
3.训诂学解释词义的境界
二 解句
1.判定句度
2.解释句意
① 采用翻译的手法,包括直译、意译、串讲大意等
② 点明文句的具体含义,道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三 分析篇章
四 阐述语法
1.对虚词的诠释
2.对实词的分析和解说
3.分析句式
五 说明修辞表达
① 互文 所谓“互文”,也称“互文见义”,一般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或相互发明的修辞手段。
② 连文 又叫连类而及,指在行文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把某个在意义上不起作用的字词“连带” 着用上了的修辞手法
③ 变文 是指将某个词的意义改变之后使用到文句中,其目的也是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
④ 省文 并不是省略,省文所省略的不是句中的句法成分,而是应该表达出来的意义。
六 说明典章制度、名物习俗等古代文化状况
第二节 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
训诂往往从词出发,以解释词义为基础这不仅体现在解释词义的专著中,也体现在古书的注释中。
① 在分析句、篇等内容时,常用解词的方式来进行。
② 有时注释家对句及篇章等内容的讲解又是为解词而设的
第三节 从训诂时间的内容看它和有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 解释词义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节 解释词义的方法
一 以形说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一)形与义的关系
(二)六书与以形说义
(三)以形说义的条件
① 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有一定关系,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很难直接看出来。假借义与字形根本无关。
② 只有本字才能表示本义,从而与字形密切相关,假借字是不能靠字形来确定其意义的。
③ 在根据形体分析字义时,一定要注意“笔意”和“笔势”的区别。
“笔意”是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与“笔意”相对,是指经过演变,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四)造型与用字的矛盾
一 异体字 几个形体标志同一个词,也就是一词多形。
① 古代的异性同义字
② 形声字中的累增字
③ 方言造字
二 区别字 为了区别一个词的不同含义而造的新字
三 假借字 就是字形与字义毫不相干的字,反映了造字与用字之间的矛盾
① “本无其字”的假借 是一种造字法
② “本有其字”的通假 是用字问题
二 因声求义(声训 利用声音的线索去考求词义)——内在形式的利用
(一 )音与义的关系
(二))因声求义的目的和功用
① 解决同音替代问题
② 明方言
③ 寻求语源
1 什么是推求语源
“系源 ”一系列词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其相通的根源来自声音,可以根据声音的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找到它们共同的语根
“推源” 根据声音的线索,寻找某一事物命名之源。
三 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
四 解释词义三种方式的综合对比
第二节 解释词义的
一 单字相训
(一)训释形式
(二)训释角度
二 下义界
(一)什么叫下义界
(二)下义界的原则和特点
(三)义界中往往包含推因的成分
第三节 对词义的训释及其不同方式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第五章 训诂术语简介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训诂术语
第二节 训诂术语简介
第一组 谓之、曰、为
(一)相同点 用这三个术语解词,旨在揭示被训释词自身的意义特点,即以下义界的方式“直陈其事”
(二)不同点
“谓之”可以用于沟通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这种训释相当于单字相训中的直训或互训
①通古今之异语
“宫”和“室” “户籍(汉代)”和“户版(先秦)”
② 标注方言用语
与“谓之”不同的是,用“曰”和“为”可以强调一个词在具体文句中的特定含义
第二组 谓、言
一 解词
(一)相同点 “谓”和“言”解词,主要功用在于揭示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具体而确定的、甚至是特殊而灵活的含义,这一含义与该词的概括义和常用义并不完全符合。
(二)不同点 ①“谓在词义训释中的另一种功用是可以使用在以今语释古语的训解中,而“言”字不行。 ②“言”可以用来揭示词语描绘的形貌,而“谓”不具备
二 解句
(一)说明、概括或者讲解文句的含义 多用“谓”而少用“言”
(二)点明文句的言外之意 多用“言”而少用“谓”
第三组 犹
(一)揭示词的确切义或灵活义
(二)揭示词义的古今变化
(三)以本字或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第四组 读曰 读为
它们都表示以本字释假借字
第五组 读如 读若
(一)拟音,较多情况下还兼释义。
(二)明假借
第六组 之言、之为言
(一)用同源词进行训释
(二)明假借 找本字
第七组 当为 当作 用来纠正原来的错字 误字
第八组 貌、意
“貌”一般指事物的形状,所解释的词以形容词和副词为多。也用来解单音节词或联绵词
第九组散文、对文;统言、析言
(一)对文、散文
“对文”,就是在一句或是在邻近的几个句子中使用一组同义词,使它们处于相对的位置,强调区别
“散文”,一般是指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相同的含义,而这往往是这一组同义词的最概括的含义
(二)统言、析言
“统言”就是笼统而言,即只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
“析言”就是分析而言,即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
第十组 强为之辞、望文生训等
“曲为解”“不通大旨”
“强为之辞”是指按照某种解释无法讲通原文、但还勉强去硬讲的做法,也叫“曲为之说”
“望文生训”指不考虑全句的含义和整体的联系,简单地根据文体字形而判断其意义、从而作出错误训释的做法,也叫“缘词生训”
第六章 训诂诸忌
一 望文生训
二 轻言假借
三浑同古今
四 增义成训
五 逞奇曲解
六 曲徇旧说
第七章 训诂学小史
第一节 萌芽期(先秦)
第二节 兴盛期(两汉)
第三节 保守期(魏晋至隋唐)
第四节 中落期(宋元明)
第五节 复兴期(清代)
第六节 训诂学的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