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私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思维导图,包括私人讲学的兴起、齐国的稷下学宫、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16:36:2703私学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背景
政治上
王权衰落,士阶层崛起
经济上
国有经济逐渐被私有制所代替
文化上
学术官守到学在四夷
教育上
官学衰落
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特色
他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和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他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对教师的论述 教育观 有教无类 晚年著述
创办私学与编定六经
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教学为辅
晚年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撰和校订工作,它们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教育的作用地位
“庶,富,教”,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之本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
庶
要有较多劳动力
富
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
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先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与人的发展
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
先天素质
习
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为重要 人也应当终身受教育,知识和道德才不至于停顿,倒退 人的生活环境也应受到重视,居住环境应“里仁为美”社会交往则应“就有道而正焉”
有教无类,教育对象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
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
意思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他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六艺教育,教育内容
《诗》又称《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
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
《书》又称《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目的是让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
使人熟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
《礼》又称《士礼》,理事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
《乐》是各种乐教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
使人心胸宽敞,品性善良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
《春秋》,成为我国现存的第1部编年体史书
使人知道交往用词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
教学内容三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因材施教,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方法
谈话
个别观察
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无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三个基本要点
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的表达
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
使学生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与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他提出“由博返约”和“叩其两端”的方法
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 “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才能巩固掌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深入思考,学思结合。 “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个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论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
“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学礼要做到一切试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 ,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 提倡礼的教育要关注仁的精神,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
孝”要求尊敬和顺从父母
“忠”要求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
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中,推己之谓恕。
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道德原则有哪些 (简答)
立志,以志于仁德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
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力行,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
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改过,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过则勿惮改,正确的态度是改正错误
论教师品格
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以教为乐,需要对学生和社会有着高度责任心,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3温故知新。教师就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探索新知识;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探索创新
4以身作则。教师的教育方法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尽进德,对学生充满信心,抱有乐观态度,对他们加以重视和培养。
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应当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第三,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学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 第六,提倡尊师爱生,树立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
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教育理论的基础
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性中有“善端”,既善的因素或萌芽
“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是人类学习的结果
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教育的作用
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教育→得人心→仁政
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要培养”君子””圣贤”,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何实现
持志养气,既坚持崇高的志向
动心忍心,也就是意志锻炼
存心养性,虽然人人生来就有善端,但是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
反求诸己,“厚于责己”
主张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孟子十分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深造自得
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方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换。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特色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就是“兼士”或“贤士”
“兼士”获取“贤士”了三条具体标准。
厚乎德行
道德的要求最为重要,这使兼士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为己任。
辩乎言谈
希望通过兼士们的“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
博乎道术
为了使兼士们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弊的实际能力。
也就是道德,思维辩论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
墨家“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科学技术教育
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以“六艺”为主体的文史知识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荀子教育思想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八条目
着重阐明“大学之道”。
三纲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思想和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
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形成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中庸》
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在此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准则和方法
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
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问
通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中庸》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过程被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5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五个步骤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5个步骤的充分实现,才能有个人学习的进步 中庸也同样强调了,人的造就必须建设于学习过程。
《学记》 教学原则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教育教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种
预防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