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思维导图,包括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分类、血管动力学、器官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2 16:58:57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通常指心室)
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急剧升高)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迅速下降)
充盈期
每博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
每博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更能显示心脏泵血功能。
每分输出量与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心功能评价指标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搏出量储备: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和射血分数,增加舒张末期容积。
心输出量储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
回心血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肌异常自身调节:1.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2.心室肌具有较强抗过度延伸作用。3.主要作用:平衡充盈量与搏出量。
影响因素:1.心室充盈的持续时间2.V回流速度 3.心室舒张功能 4.心室顺应性5.余血量
后负荷
主A和肺A压力
心肌收缩能力
收缩强度与速度(内在特性)
在一定初长度下, 心肌可通过增加活化横桥数目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儿茶酚胺,钙增敏剂)
心率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跨膜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去极化:0期 主要钠内向电流引起 (TTX可阻断)
复极化:1期 激活Ito通道,K+外流。(4-氨基吡啶阻断) 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和INa内流(作用小)与K+(IK)外流 3期 IK1电流外流增加 4期 钠钾泵→泵出Na+,泵入K+,Na+-Ca2+交换体:3个Na+入胞和1个Ca2+出胞。Ca2+泵:泵出Ca2+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
去极化:0期 Ca2+内流,使膜电位升高(维拉帕米阻断)
复极化:3期 K+外流 4期自动化去极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内向电流减弱,外向电流增强)IK:K+外流进行性衰减。If:Na+递增性内流。T型钙通道:少量 Ca2+内流。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
正常窦性心律条件下,浦肯野细胞节律性活动收到窦房结的超速驱动压抑。即窦性心律一旦停止,浦肯野细胞自律性不能立即发生。这就是在房室传导阻滞突然发生时,心室在一定时期内停搏的主要机制。
0、1、2、3期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4期:Na+内向离子流(If),递减性外向K+电流。 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慢。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周期变化
有效不应期ERP:绝对不应期:Na离子通道全部失活不会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去极化反应。 局部反应期:Na离子通道少量复活,阈上刺激引起局部反应,无新动作电位。(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性收缩)
相对不应期RRP:相当数量Na通道复活,阈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超常期SNP:Na通道基本恢复,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值
静息电位值的大小与细胞膜内外K+浓度相关
3期复极细胞对K+通透性
阈电位
传导性
房-室延搁:保证心室收缩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利于心室充盈与射血。房室结是传导阻滞好发部位。兴奋传导最慢。
影响传导的因素:结构因素1,细胞直径(大传导快)。2,细胞间链接方式(缝隙链接)。3,细胞分化程度影响(低则传导慢)电生理因素1,0期去极化速度和水平。2,膜电位水平。3,临近未兴奋细胞的兴奋性
自律性
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窦性节律)-----房室结-----浦氏纤维 (100次/分) (40-60) (20-40)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的的主要机制:1,抢先占领 自律性高,在自律组织还没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之前,窦房结冲动已传来,直接使其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产生AP。 2,超速驱动压抑在窦房结的冲动或外来的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组织不能立即表现其固有节律,需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恢愎其自律性
影响因素: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收缩性
心肌收缩特点:1.同步性收缩2. 不会出现强直性收缩 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钙诱导钙释放)
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
形成条件:1.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3,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存
影响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影响因素: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4,弹性储存作用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V或右心房压力。 4~12cmH2O。(高低取决于静脉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间关系)1,中心静脉压升高,提示V回心血量增多,或右心泵血能力弱(血液回心不能被泵出)2,中心静脉压升高,示补液速度过快和量多了;反之,则输液量不足。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肌收缩力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4,体位改变 5,呼吸运动
微循环
组成:微动脉(起点),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阔约肌,真毛细血管,通毛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血流通路:1,迂回通路:血液与组织液交换的主要场所,营养通路。2,直捷通路:3,动-静脉短路:体温调节。
物质交换方式:1,扩散。2,滤过和重吸收。3,吞饮。
组织液的生成
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到组织间隙形成的。
生成:在动脉端不断生成,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其余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高,组织液生成。2,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4,淋巴回流。
淋巴液生成与回流
淋巴循环生理意义:1、回收蛋白质 。 2、运输脂肪。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CBF(冠脉血流量)的多少取决于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长短。
肺循环
脑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NE)+ β1受体,引起心肌收缩,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 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也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受体胆碱能受体,引起心房肌收缩减弱,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 ,作用于β2受体、血管平滑肌舒张,对α受体的亲和力强于对β受体,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血流总阻力增强,血压升高。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膜中的M受体,可引起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血流量增加。
心血管反射:劲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动脉血压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缺血或缺氧等引起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可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使骨骼肌和大部分内脏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左图)。 脑缺血反应。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血管紧张素2的生理作用:1,缩血管作用。2,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3,对中枢神经系统末梢的作用。4,促进醛固酮合成和释放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强心剂),作用于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加快,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增强,心收缩力增强;作用于血管α,β2受体,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剂):血管平滑肌(α)结合,心率↑、 传导↑、收缩力↑,收缩→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增强,心率减慢。血管升压素(VP):与V2受体结合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与V1受体结合,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其收缩,使血压升高.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前列环素(PGI2),NO,(两者都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内皮素:缩血管。
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长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