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12-08模型思维(文稿、脑图)
关于模型思维(文稿、脑图),运用多模型思维进行思考,抛弃固有习惯,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12-13 11:43:17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学习外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用最前沿的外语学习方法,更科学地学习外语?,第一,为什么外语这么难学,学习外语主要有哪些障碍?。
这是一篇关于自媒体—新手从0打造个人IP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如何做大做强,持续稳定地赚钱?,四、19个自媒体主流平台做好账号运营,三、打造个人IP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二、个人IP变现,一、什么是个人IP。
小白从0-1做小红书起号全流程,包含账号精准定位、-账号基础设置,快速涨粉、从对标博主的内容中找爆款选颖等。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学习外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用最前沿的外语学习方法,更科学地学习外语?,第一,为什么外语这么难学,学习外语主要有哪些障碍?。
这是一篇关于自媒体—新手从0打造个人IP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如何做大做强,持续稳定地赚钱?,四、19个自媒体主流平台做好账号运营,三、打造个人IP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二、个人IP变现,一、什么是个人IP。
小白从0-1做小红书起号全流程,包含账号精准定位、-账号基础设置,快速涨粉、从对标博主的内容中找爆款选颖等。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模型思维(文稿、脑图)
作者
斯科特·佩奇
23组思维模型
每组又至少包括三四种模型,所有模型加起来,将近100种。
脑图
前言
主要内容
我们应该怎么用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什么叫模型?
简单说,模型就是经验的抽象集合。
平时听到的谚语、公式、定理,本质上都是一种模型。
例
你发现几个人加在一起,比一个人要聪明。你就可以抽象出一个模型,这就是我们都听过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再比如,你发现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松手,它就一定会落在地上。
抽象出模型,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换句话说,你也可以把模型,当成是人类认知复杂世界的一种快捷方式。我们从经验中总结规律,再把规律抽象出来,变成可以清晰表述的谚语、公式、定律,这些浓缩之后的经验,就是模型。
主题:不是模型,而是多模型。
用一个模型来理解世界根本不够
所有的模型,都有自己的应用前提。一旦前提变了,模型就不管用了。
例
牛顿的力学定律,在宏观物理中管用,但到了量子这个层面,就不管用了
你可能经常听到,意思截然相反的谚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但也有句话叫,厨子多了煮坏汤。那你说,到底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截然相反的谚语,就是因为,它们适用的场景不一样。
假如只用一个模型观察世界,就会让真理成为公式的牺牲品。
所以,要想理解真实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模型,而是多模型。
乔治·博克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
多模型思维是什么?
多模型思维,首先是一种意识,其次是一种能力
培养多模型思维,首先培养意识
用模型思考
要想建立多模型思维,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是意识层面的问题。
需要知道,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为什么需要这种能力?
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初步获得了,多模型思维的意识。
第二,是技巧层面的问题。
有哪些模型,是你需要掌握的?
第一部分
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多模型思维,是一种抛弃习惯经验,切换思考逻辑的能力。
故事
戴蒙德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美国西部山区的森林大火。
大概100多年前,美国东部的居民,开始移居到美国西部的山区城市。他们刚住到这里,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森林里动不动就着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干枯的树木,被闪电击中,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导致的。着火怎么办?按照通常的设想,肯定是赶紧扑灭啊。怎么能眼看森林被烧掉呢?所以,美国林业局,定了一条规矩,一旦出现火情,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在第二天上午十点之前扑灭。你看,这个规定很合理吧。
但是,就在之后的100年里,老天爷好像故意开玩笑。不管你扑灭了多少火灾,最后总会发生一场特别严重的超级大火,它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扑救能力。这场大火,一定会烧得漫山遍野。而且不管你换了多少种扑救手段,用了多少先进的救火设备,最后还是这个结果。每年,都是先扑灭一堆小火灾,最后再来一场让你束手无策的大火,把前面的努力全部归零。
这就奇怪了,你看,在美国东部居民移居到这里之前,森林里也经常着火,但从来没有这么大的火。要知道,这还是在没有任何扑救措施的情况下。但是,为什么我扑救之后,火灾反而变大了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林业局100多年。后来,他们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大火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他们灭了小火。
故事思考
你看,要想发生大型火灾,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有一场持续的大风,吹遍整片森林。第二是必须得有足够的燃料,也就是干枯的树木。但是,假如此前已经发生过很多场小火灾,就等于提前把这些燃料烧光了。等到大风来的时候,没有东西可烧,火势就蔓延不开。
扑灭小型火灾,会让干枯的树木,保存下来。这等于是在间接为最后那场大火,积累燃料。
森林大火模型
这套模型的核心不是如何灭火,而是如何点火。在大风来之前,人为的先放一把小火,提前把燃料消耗掉,大火就烧不起来了。
什么叫多模型思维?
把人的思考能力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也是最低的层级,叫作数据
也就是你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在森林大火的故事中,你知道哪里发生了火灾,就已经达到了这一层。
第二个层级,叫作信息
也就是对数据做归类统计,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比如你知道一年总共发生多少场火灾,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这就是信息。
第三个层级,叫知识
也就是你面对信息时的处理方式。比如面对大火,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技术来扑救,知道怎么组织人员。这些特定情况下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模型。当你掌握一种模型,你就可以说,你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第四个层级,叫作智慧
第一流智慧的体现,就是同时掌握很多种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切换模型。
指的是,你面对不同的情况,在多个模型之间,做出选择切换的能力。比如面对大火,你知道东部的山区潮湿,要灭火。同时,你还能意识到,西部的山区干燥,前提变了,方案也要变。你要从传统的火灾模型,切换到森林大火模型。能凌驾于存量经验之上,切换模型,就是思考的第四个层级,也是最高的层级,叫作智慧。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多模型思维。
菲茨杰拉德
第一流智慧的体现,是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
任何模型,都具备三个特点
任何单一模型,都没法解释复杂世界。 只有建立更多的模型,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
理查德·莱文斯说:我们的真理,说到底,就是若干独立的谎言的交集。换句话说,模型其实是真实世界在某一个场景下的运行规则。场景变了,规则也要跟着变。
第一,它一定是简化的,去掉了某些细节
比如传统的灭火模型,是不考虑树木是否干枯这个细节的。
第二,它们都是逻辑化的。
比如物理规则,大都可以表现为某个公式。
第三个,逻辑化,也伴随着代价
总结
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简单说,多模型思维,是一种能够根据环境,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要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模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第二部分
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型
第一组,是两个分布模型,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追求平均,一切资源均等的世界
简单说,就是在所有的样本中,那个最接近常态的平均值占比最大。
比如
人的身高,大多数人,都是不高不矮,比较接近平均身高。再比如高考分数,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分数区间。满分和零分,都非常罕见。
幂律分布
而幂律分布是,平均值的比例优势消失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在所有的样本中,少数人,占据了大多数资源。
比如
财富,少部分人,拥有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再比如流量,网络上的大V,占据着绝大多数流量。而剩下的大多数,粉丝都很少。
搞清这两个分布模型,有什么用呢?
简单说,它可以帮我们合理的规划资源,管理风险
比如
让你设计公共汽车上的扶手高度。考虑到人的身高是正态分布,特别高的和特别矮的都是少数,它的高度就应该是,一个不高不矮的人,伸手恰好能够到的高度。
但是,假如你在林业部门工作,要维护一整片森林。你就要意识到,森林火灾这件事,是幂律分布。也就是,火灾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是,它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这时,你就要重视防火抢险工作,为此储备大量的资源。
面对一个陌生的系统时,怎么判断,它到底是遵循正态分布,还是幂律分布?
标准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看,样本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假如样本之间是独立的,比如身高,张三的身高,影响不到李四的身高。
正态分布
假如样本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比如森林大火,一棵树着火,十有八九会点着周围的树。再比如财富,越有钱的人,就越能获得赚钱的机会,财富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它就会呈现出幂律分布。
幂律分布
作用是
帮我们合理的规划资源,控制风险
第二组模型:夏普利模型
它能够帮我们判断,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最合理的模型
思考一个问题
假设,有一个公司,做的是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跨国贸易。它必须得同时跟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交流。注意,是必须同时跟这两个国家的人沟通,这个公司才能创造价值。假如只会一种语言,没用。
这时,公司有三个人,第一个人只会西班牙语。他的工资是2000块。第二个人只会法语,当然,公平起见,他的工资,也是2000块。这很好理解。但问题是第三个人,他同时精通西班牙语和法语。现在问你,他的工资,应该是多少?
他真正的价值,应该是8000
夏普利模型
它计算的是,一个人在所有可能加入团队的次序下,对团队做出的边际贡献的平均值。
它计算的就是,这个团队多你一个人,到底会怎么样?
你可以先设想,当这个团队一个人都没有,你是第一个加入时,你能贡献多少价值。当已经有一个人,你第二个加入,能贡献多少价值。后面同理,计算出你是第三个,第四个加入,每种情况下,能贡献多少价值。最后再算出所有次序下,价值的平均值。这就是你在团队中的夏普利价值。
科学之处就在于
第一,它忽略掉了资历,只看能力
第二,他计算的不是一个人的孤立价值,而是他在这个团队里,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组模型:网络模型
也就是,用网络化的方式,来看待人群。不要把人群看成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看成一张网。它的价值是,可以帮你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假设
在一个城市里,突然爆发了病毒,蔓延速度很快。针对这个病毒,有一种特效疫苗。但疫苗的数量很有限,只能给少部分人注射。请问,你应该把疫苗给谁?
从网络模型的角度看
假如把人群看成一张网,把每个人看成一个节点,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看成是节点之间的连接线。你会发现,有节点跟周围的连接特别充分,这些人特别容易跟别人发生接触。可能是因为他人缘好,也可能是因为他的工作需要跟人打交道。假如这些人感染,他们马上就会传染给其他的人。所以,按照网络模型,应该先把疫苗给这些人。这样能更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
比如
你要向市场推广一个新产品,也可以把拥有最多连接的节点,当成种子用户,先发给他们试用,然后让他们帮你推广。总之,不管你想扩散观点还是控制问题,通过网络模型,我们都可以快速找到,一个问题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往往就是拥有最多连接数的节点。
意见领袖
总结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模型?
模型其实是一个人最底层的思维系统。
它比知识和方法,还要底层。有时候,你做事的方法可能都对,但就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归根结底,很可能就是用错了模型。
比如
在职场上,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天天加班,对领导唯命是从,但升职加薪却没我的份?其实说到底,他是在用友谊模型看待工作。觉得自己付出了忠诚,就应该获得同样的忠诚。还有人把工作当作打仗,用战争模型。有人把公司当成家,用家庭模型。当然,咱们在这不是要说谁对谁错,而是想说,很多时候,模型比方法更重要。假如你发现,自己做事的方法都没问题,但就是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你可能要反思,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用错了模型。
用夏普利模型解析
真正的夏普利模型,比这个算法要复杂得多,也严谨得多。
不管你是只会西班牙语,还是只会法语,你都必须得在,另一个人已经入职的情况下再入职,才能创造价值。否则,前面说过,只会一种语言,公司的业务根本做不了。换句话说,对这两个人来说,都只有一种情况,能创造价值。那就是,另一个人第一个入职,他第二个入职。
但是,假如一个人同时会两种语言,那么,他至少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首先是第一个入职,其次是在只会法语的人入职之后,再其次是在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入职之后,最后是在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任何人入职之后。你看,他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所以,他的待遇,应该是只能在一种情况下创造价值的人的四倍。所以,2000乘以4,他的工资应该是8000。
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