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话求原》思维导图笔记
本书从人类学的角度还原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指出这些神话的原有其本,能极大地解构后世玄学家对此的附会。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解读都一定正确,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各文明古代神话的一般规律,来反推中国古代人的思维,对于现代人理解古代史也很有启发。
编辑于2021-12-13 22:51:06
1.精卫填海与大雁衔枝
神话是初民直观经验的总结,它虚实结合,实即初民对客体的直观认识,虚是初民对客体的幻化想象,虚往往依附于实,理解了这些,也就更容易理解那些光怪陆离的神话内容了。
⑴ 大雁衔枝飞行的传说
大雁衔枝或含芦飞行的说法流行甚广,比如《古今注》《维园铅擿》均有提及,可见确有其事,至于雁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则众说纷纭,有筑巢说,也有借风说。大雁落下的枯枝细木,并不局限于陆地,在跨海而飞时也会口衔细枝抛入海中用以嬉戏。这或许就是“精卫填海”的现实基础。
⑵ 精卫鸟与白额雁
根据《山海关》对精卫鸟的记载“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可推断其应该是白额雁,白额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繁殖,迁我国长江下游一带越冬,山西或渤海一带正是必经之地,因此作者认为“精卫填海”的神话很可能就起源于渤海边碣石山一带。
另一方面,神话传说精卫鸟是炎帝之少女淹死后所变,至于为什么是淹死,这或许是因为远古时代交通不便,又或者跟生活在水边造成水难频出有关。这一精卫神话中“虚”的一面,正反映了初民具有的思维与心理结构,同时也表现了受自然灾害之苦的初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⑶ 炎帝之女与阳鸟
为何精卫鸟是炎帝之女?作者认为这与雁所具有的“阳鸟”身份有关。炎帝是太阳之神,《白虎通义·五行》说:“炎帝者,太阳神也。”而雁是有名的候鸟,《禹贡》传“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先民当然不能解释为候鸟现象,自然会形成雁为人的魂魄所化的观念,加上炎帝是太阳之神,因此也就有了雁作为太阳神的女儿,追随父亲,随阳而动。
2.“夸父逐日”的意蕴
⑴ 夸父:测日影、定季节的树“表”
前有袁珂先生认为博父即夸父,后有冯天瑜先生认为夸父的动机在于观测太阳、制服太阳。再根据古文资料,夸父逐日神话的内涵与树有特别联系,因此作者认为,“夸父逐日”神话的底蕴是,原始先民通过观测特定的大树的生长、大树的阴影来观测太阳、掌握季节、制订历法。但可惜的是《山海经》并没有对夸父神话的完整记述,我们没办法正确解释。
⑵ 比较拉祜族的“扎鲁树”神话
扎鲁树神话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特定的大树,测出太阳的相对位置,制定出历法,分一年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为三十天。夸父神话的文化内涵,当也在历法的创制。把树和历法的定制及时间联系在一起,在神话传说中屡见不鲜,比如哈尼族的民间传说《砍大树》,纳西族神话中的“海英宝达”树。
⑶ 《山海经》的“噎鸣生岁十有二”
3.刑天神话与上古农业祭礼
刑天神话,载于《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人类学研究表明,构成神话的常常是有关自然季节变迁的认识以及相关的农业祭礼。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发现刑天神话同样与农业祭祀有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刑天的形象,是指示晚耕误种意义的一种象征性具象。
⑴ 刑天与帝“争神”及“断头”的隐喻
帝的较古意义是天帝而非人王,刑天神话中的帝也是指天帝,帝是主四时节令、主时气生育的天神,因此帝也被称为天帝。而与帝争神的“神”,作者认为是神奇、玄妙之意,刑天与帝争神也就是意指不用“帝命”,与帝抗争,违背时令、不顺时而动。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夏耕之尸”与刑天一致,故作者认为刑天神话的秘密正是在“夏耕”二字。刑天与帝争神,违背农时,导致作物无法结实,颗粒无收,就像“断头”一样,是不顺应天命的结果,是刑天受到天帝的惩罚,是形象化的神话语言。
⑵ 执干戚而舞与上古“兵舞”
根据上文“断头”的解释可得出结论,“操干戚而舞”与战斗没有关联,而应当是与农业或农业礼仪相关的事项,由此就引出了古代之“兵舞”。所谓“兵舞”是上古农事祭祀的仪式舞蹈,兵舞的主要形式就是执干戚而舞。
⑶ 执干戚而舞的刑天与上古农业祭祀中的兵舞
刑天不用帝命,违背农时,被天帝砍去头颅,不能结实,这些惨痛教训,在刑天“死后”,将刑天的故事通过农业仪礼中的舞蹈仪式来复现是最顺理成章的,让后人永远记住误时耕种而颗粒无收的可怕历史,反映出上古先民的求实与明智精神。
4.颛顼与共工争地的寓意
神话反映的是先民的实践认识,这种认识具有实观性,又有想象、幻化的成分。直观与想象幻化和原始信仰结合在一起,经由特定的语言表达,就构成了神话。共工和颛顼在这个神话中,分别指代秋神和冬神,颛顼最后的胜利,意味着冬天取代秋天。
⑴ 颛顼是冬神 共工是秋神
中国上古的季节神,常与方位结合,传统的称呼是四方帝或五方帝,春帝太昊,夏帝炎帝,中央黄帝,秋帝少昊,冬帝颛顼。颛顼作为北方之神,冬季之神,是绝无疑义的。而作者根据多方材料得出结论,共工同样具有秋神的身份。
⑵ 共工、颛顼争帝的喻指
就像上文提到的对帝的解释,此处的帝也是指天帝,是主四时节令的天神。作者认为,古史中的五帝之所以矛盾复杂,或许是由于存在两种五帝的说法导致,起初是先民赋予自然季节、方位神格化的五帝,而后一些氏族部落借用为部落名号,也就产生了人格化的五帝。共工与颛顼的争帝,当是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
⑶ 共工触不周山的喻指
所谓不周山,是古人在构筑天地结构时所设想的八个撑天柱之一,又叫“幽都之门”,是“八门”之一,季节变化就是由八门所吹之“八风”决定。代表立冬的不周风就是从不周山吹出,因此不周山当指代立冬,共工之怒触不周山,也就指代秋冬争帝。
⑷ 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现实根据
共工撞倒不周山,其实意指秋季发洪水,共工之所以在先民眼中有如此巨大的能力,作者认为根源在于共工主秋,秋季容易发洪水,共工和大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雨滂沱,洪水泛滥,山崩河堵,这是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现实基础。
5.姜嫄履帝迹迹生稷故事新说
⑴ 履帝生稷故事的传统解释
学者们大都认为,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基本保存了有关后稷出生以及被弃的神话原貌,其情节可归结为“履迹生子”和“三弃三收”,然而这一离奇故事也被不少学者质疑。
⑵ 踩着时间的节律而生稷
我们先谈“履帝迹”的“帝”,古义是指天帝而非人王,天帝主时气生育、四时节令。因此,“履帝迹”或可解释为“踩着时间的足迹”、“踩着节气的足迹”等,稷本意是谷物,稷是农业神,由此“履帝生稷”可解释成顺天时而作物,稷和姜嫄也许就是粮食和居住地的人格化。
⑶ “稷”的被弃与获救
履帝迹是指周人掌握时天规律,那弃“稷”应是指类似今日“播种”之类的活动。
⑷ 动物踩踏农业的记录
动物踩踏农业,它是农业起源的一种模式。
6.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意蕴
⑴ 关于“有娀”的意义
有娀氏之子简狄吞吃了高辛氏所遗之神鸟之卵后生子,所谓“有娀”并非周名,有娀在不周山之北,则有娀在方位上应是指代正北方,时间可指代冬至,而正北方正为高辛氏帝喾所主。帝喾是天帝而非人王,其功绩在于次序日月,制订历法,使百姓明时令,按时耕作,所以帝喾和简狄所生之子,不能理解为人子,而是创立了一种历法,使商强大起来,契则是开明之意。
⑵ 关于“三人行浴”
简狄吞玄鸟之卵生契的故事中,“行浴”的细节值得注意,“浴”当使它的引申义“因洗浴而清,因洗浴而明”,“浴月”是说在混沌不分的天象中理出年月来,“生月十有二”就是一年十二月。玄鸟生商故事的内涵在于商人对其祖先终于发明了“鸟历”,从而推动农业发展的一种远古记忆,玄鸟是候鸟或燕子或大雁。
7.女娲为阴神考
女娲的故事在我国老幼皆知,古代文献或神话中的女娲是远古的女帝王,蛇身人面,每天要发生七十种变化。 神话的发生与一定的思维特征相应,原始思维具有以具体图像或事物指代、喻指抽象概念的特点,因此神话通常不乏“真身”是某种概念的“神灵”,这种灵化、人化是构成神话的因素之一。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女娲神本是一种抽象概念的灵化,女娲当是我国先民为表述阴阳二气中的阴气而创造的,而且很可能是道家或阴阳家在构筑宇宙体系及解释万物起源时所创造的一个概念。
⑴ 女娲化生万物与造人
传说中女娲的不少“伟大功绩”可以证明女娲真正的神格,这其中就包含女娲化生万物与抟土造人,相同的,伏羲也具有化生万物的神性,可见,化生万物是阴阳之气所具有的功能。
⑵ 女娲炼石补天的文化蕴含
女娲补天的故事可还原为历法的修订或改革,而女娲是阴神,阴阳专精为四时,历法修正或制订的功劳归于阴阳之神是合理的,伏羲的功业中也包含“造历”,女娲所捡五色石可对应一年五季。
⑶ 女娲与葫芦
中国上古神话存在以两片葫芦象征阴阳,阴阳之气交融就像一只葫芦。
8.河图、洛书的本质
⑴ 河图与鲟鱼
河图与洛书的起源一直是个谜,作者认为神秘的河图原是我们古人受鲟鱼、鲤鱼身上的骨板、鳞片数目及其他一些因素启发而创造出来的,鲟鱼指示时节,因此河图当与十月历有关。
⑵ 洛书与龟
洛书出于洛水,由龟背负,作者认为洛书同样是一种历法的载体,是一种八季历,应是受了龟背甲板之有序排列启发而创作。
9.西王母与原始织机
在万物有灵观念弥漫的时代,原始人往往不仅把有生命之物甚至把无生命之物都视为有灵魂有意志的活物。尤其是那些对他们的生活与生存具有重大意义的对象,他们往往赋予其以神灵意义。因此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西王母神,不一定是“神人”或“动物神”,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的织机。
⑴ 西王母的原型是原始织机
西王母与“织机”最为密切相关的是“戴胜”描述,研究得出“胜”是古代织机的经轴,而西王母“莲发戴胜”实际上是织机工作时的一种喻指性说明。关于西王母“善啸”实际是对织机发出“唧唧”声的一种神化描述,剩余的“豹尾”等对西王母外貌描述也都容易解释。
⑵ 西王母是上古西方羌戎民族崇奉的神灵
⑶ 上古中原圣王与西王母
⑷ 西王母与七夕传承
西王母后来成为道家所构造的天庭世界的主宰之一—王母娘娘,东王公则成了玉皇大帝,而原始的纺织神性格仍有表现,从七夕传承中可见,至于为何是七月七,这应与最初的星占与星祭有关。
10.杜宇、鳖灵神话分析
⑴ 望帝、鳖灵神话源于四川郫县
这一神话的原始形态强调的是杜鹃王与历法的关系,认为历法是由杜鹃王创造,还强调杜鹃王教民种庄稼。作者认为杜宇王化为杜鹃的神话,或许恰恰相反,是杜鹃鸟衍化为杜宇王后形成的。
⑵ 蜀王杜宇的原型是杜鹃鸟
杜鹃由望帝所化的神话,很可能是杜鹃鸟拟人化的产物,围绕望帝的传说,则很可能是蜀民对杜鹃鸟的经验认识的一种变形和神化。
⑶ 鳖灵的原型是龟,杜宇禅位鳖灵是暖季被寒季替代的喻指
⑷ 余论
暖季去而寒节临,春夏消逝随之出现秋冬,这是自然规律,蜀地用杜宇禅位鳖灵神话表达自己的认识,反映了远古人民的思维特征,因此,蜀王杜宇及鳖灵乃人们想象的产物,它们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
11.鲧、禹治水的神话与现实
神话传说的发生,不为反映那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而是关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鲧、禹及女娲治水的传说无疑是与上古人民的治水实践有关。
⑴ 上古农田沟洫工程与禹疏洪水
禹创造了能带来万世之利的沟洫工程,被称颂以致神化,禹死后被人们奉为保护农田生产的“社”神,也是着眼于禹平水土利农业的功勋。
⑵ 息壤与芦灰
作者认为,所谓息壤治水,不是说用会膨胀的土地,而是用芦灰。割苇焚芦能防洪,芦灰掺和泥土所形成的材料韧性大为增强。
⑶ 泥鳅与“应龙导水”
作者认为“应龙”当是指泥鳅,秋冬少水季节,泥鳅伏在泥中以度过无水的不良环境,因此开沟挖渠选择埋有泥鳅、龟鳖的地方无疑是明智之举。
12.少皞与鸟历
《春秋左氏传》有记载“少皞执之立也,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少皞氏以鸟名官的事实,作者认为这可能是鸟类在少皞氏族的农业生活中发挥过巨大作用所致,故很可能使用过一种“鸟历”。
⑴ 农业部落的鸟历
原始农业先民,由于耕种的需要,所制定的是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充当物候的对象,有草木、鸟兽、虫鱼等。
⑵ 少皞族“鸟历”的考证
少皞族所用之鸟历,虽较为简单,但对农事指导有相当作用,被少皞氏“命官”的鸟类种类繁多,可考者有雁、燕、黄鹂、杜鹃、伯劳、鹰、戴胜、黄脚三趾鹑、野鸡等,基本上都是季节性候鸟。
⑶ 从少皞族的“鸟历”及其地望
这里作者并没有说明少皞族的地望问题,只列举了一些说法。
13.鲤鱼跳龙门索解
⑴ 跳龙门化“龙”的鱼是鲔鱼和鳣鱼
鳣鱼鲔鱼,古人一般认为是同类之鱼,现在称鲟鱼,我国有东北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是江海回游性鱼类,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达5米以上,回游性鱼类之回游活动具有季节性。
⑵ “鲤鱼跳龙门”是古人把鳣与鲤混为一谈的结果
14.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与上古形象符号
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的本质,它们是自然界中绝不存在的,古人描摹这些虚无之物,是为立象取意,表达某种抽象含义。
⑴ 关于“铸鼎象物”
周鼎著象是以具体之象表抽象之义,表统治者总结统治经验的“法戒”,将“法戒”铸于鼎上,作为国之重器代代相传。如饕餮象征“贪”,便画作有首无身的饕餮形象。
⑵ 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皆图上之物
⑶ 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等象乃表和合,团结之意
作者认为,这类象所寓者乃和则两全、散则两败之意,即“和合”也。必须说明,“和”在中国向来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家利益,为使家统、国统永续的治家治国法宝,这种“和合”观念在后来的礼制中被凝固起来,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也”。
15.月中兔探源
月中有兔、蟾蜍的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玉兔和金蟾是月亮的代名词。
⑴ 前人的意见
古人对月中兔的看法有三种。一是阴影说,月球上的环形山脉给初民一种直观的错觉;二是玉兔由蟾蜍演化而来,蟾蜍变为蟾兔;三是月中有兔源自月中有虎之说。作者觉得这三种说法都存在根据不足的问题。
⑵ 兔子的生理、生育特征与月相应
兔子的生理、生育周期大约等同于一个月,于是有了月兔一说,进而变成月中有兔。
16.月中桂的由来
吴刚伐桂的神话就像月中兔一样家喻户晓。
⑴ 月桂与月中桂
月中有桂的起源,有人认为也可以套用“阴影说”,作者却认为月中有桂当源于月桂,月桂的特征是月月开花。
⑵ 道家方士与月中仙人
吴刚伐桂作为道家术士所创的神仙故事,可能也有某种寓言,换句话说,它是道家术士为了宣扬某种理论而创作的。
⑶ 娑罗树与月中桂
娑罗树被指为月中桂的时代,作者认为是宋代,其中的原因或许和佛徒有关。
17.麒麟的原型
有人说麒麟的原型是长颈鹿,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麒麟作为中国特有的神兽,不可能与非洲的长颈鹿有关,被神化的物种往往是对人们的生命和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作者推断,麒麟的原型应该是麋鹿。
⑴ 从文字角度看麒麟原型
⑵ 考古发现与麒麟原型
麋鹿要成为中国上古先民崇拜的对象,首要条件是它曾在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存在过,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显然,麋鹿是符合这样的条件的。
⑶ 麋鹿神性与麋鹿特征的一致
麒麟在古籍中被认为是“仁兽”,而麋鹿以植物为食,性情善良温驯,符合“仁”的特征,还有类似善跑等特征均与麒麟相符。
⑷ 麒麟、麋鹿与历法
麋鹿因具有冬至期间解角的特征,而在古代具有时令意义,因此麒麟在古代作为历法的象征物,是绝无异议的。
⑸ 简短的结论
麋鹿作为瑞兽或神兽受到人们赞美,大约始于周人,夏商周三代,夏人与龙、殷人与凤的关系较为密切,而麒麟似乎更受周人垂青。
18.凤凰与“风神”、“音乐之鸟”
凤凰的原型应该是大雁,凤凰的被神化,主要是基于大雁的“指时”和作为“历正”的功能,,凤凰与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⑴ 凤凰与“风神”
先民在实践中认识到季节的变化与风向的转换有关,以风的方向考察时令的推移,这叫做“风正”历法,龙和凤有可能是两种不同历法系统的抽象物。
⑵ 凤凰与音乐
凤凰与音乐联系很多,古代中国人将乐律与月象相配,古代有候气之术,乐律本就有历法的意义,传说中的凤凰,为“知历之神鸟”、“风神”、“音乐之鸟”,这三者,“历”显然是中心,所以,凤凰作为“音乐之鸟”的种种功能与特征,恰恰为我们弄清它的本来面目提供有力旁证。
19.火凤凰与三足乌的起源
⑴ 南方朱鸟取象于黄脚三趾鹑
作者认为,南方朱雀取象于鹑,并非因为鹑具有尾巴短的特点,而在于鹑作为夏候鸟,其本身所具有的时令意义,鹑是夏有冬无的候鸟,与南方朱鸟之主夏相一致。
作者看来,“四神”的取象,主要着眼于对象的意义,比如,北玄武是龟蛇合体,代表冬眠,西白虎,秋日祭兽常为虎属,东苍龙展开来讲,“龙”应是植物之神,主春。
⑵ 三足乌的原型是黄脚三趾鹑
日乌的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它的名字有赤乌、阳乌、金乌等,经故文献记载可断言,日乌的源头仍是南方朱雀。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一、火凤凰与三足乌的原型都是黄脚三趾鹑
二、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能光凭文学想象,而是要找出它的原型
三、中国古代神话,常常跟中国独特的天文历法紧密相关
20.龙为树神说
长期以来,关于龙的原型就存在广泛的讨论,有“恐龙说”“外来物说”“龙卷风说”“扬子鳄说”“雷电说”“华夏图腾说”等不同说法,其中“华夏图腾说”流行最广,由闻一多先生首先提出,但细推之下,此说法仍然存在矛盾,作者因此推出了龙与树相关的看法。
⑴ 从传说与文字看龙与树
树神崇拜是与人类早期农业社会相应的宗教崇拜,作者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是对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一类乔木,龙是植物之神。
⑵ 比较树神与龙的功能
树神的能力包括:行云施雨、保护庄稼丰收、保护六畜兴旺、妇人多子,令人惊讶的是,龙同样具有这些能力。
⑶ 龙及其“象”
龙的特征大约是这样的
一、与云相属,能升天
二、与水相依,能潜渊
三、生于深山大泽之中
四、从风,能长吟
五、不吃不睡不息,常与风雨为伍
21.龙与历法
我们已知,龙的真实身份是植物之神,这为我们理解龙与历法提供了不少解释。
⑴ 龙与时节
龙与年月等历法概念具有密切关系,龙具有时令神的身份,还能在一些历法中找到证据。
⑵ 树木、植物与历法
远古时期必然存在没有“年”概念的阶段,那原始历法是如何产生的呢?那便是树木、花草的荣枯周期,这与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致的。
⑶ 五龙、五行、五木与十月历法
从一些文献上可以得知,上古存在过一种十月历法,也有五龙和五行之说。
⑷ 社树与龙
龙作为天象,历法象征物的上古传承,除了源于树木的生长节律与自然节候的一致,更在于作为“社树”的龙,在远古时代曾扮演过测天的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通天的使者,它是沟通天人的神物,它之受到神化,绝不是偶然。
22.灵芝传说与《高唐》《神女》赋的写作
作者认为,《高唐》《神女》赋与谏淫惑说、男女之情说、影射说、游览说均值的商榷。
⑴ 高唐、神女传说关乎灵芝
通过《水经注》等书,可知所谓“神女”的原型就是灵芝,《高唐》《神女》赋之作当与服食求仙以及建造高楼致仙的风习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⑵ 《高唐》《神女》赋的写作与汉武帝造高楼迎仙
从《高唐》赋的祝词看,其有致神仙、求长生的旨意为无疑,也是武帝之建造高楼原为候仙致神,追求长生。
《神话求原》思维导图笔记 作者:尹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