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商务金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商务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快速增长。
编辑于2021-12-14 22:57:27国际商务金融
第1章 国际商务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商务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快速增长。
1. 国际商务的基本形式
1.1.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全球贸易)
1.1.1. 货物贸易(有形贸易)
1. 出口贸易
是指把本国生产的实物产品输送国外市场销售
2. 进口贸易
是指把外国产品输入到本国市场上销售
货物的进出口必须办理通关手续,因而能够反映在海关统计的是构成一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重要内容
1.1.2. 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分类
1. 过境交付
自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都不移动
2. 境外消费
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是通过服务消费者的过境移动实现的
3. 商业存在
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
与市场准入和直接投资有关,即服务的提供者将自己的生产要素移动到另一缔约国内,通过设立商业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取得收入
4. 自然人流动
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提供服务
指服务提供者过境移动到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而形成的贸易
特点
1. 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具有无形性
2. 国际服务贸易标的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
3. 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是难以储存和反复转让的
4. 国际服务贸易一般不经过海关,也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上
1.2. 国际投资
1. 定义
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其拥有的货币、实物及其他形式的资产或生产要素,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国际投资的特点
1.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
1. 实物资本形式
2. 无形资产形式
3. 金融资产形式
2.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3. 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运营活动
各种资本运营的集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3. 国际投资的类型
1. 按投资期限分类
1. 短期投资( Short-term investment)
定义
是指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投资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特点
持有时间较短
变现能力强
不以控制、共同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的目的
2. 长期投资( Long-term investment)
定义
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投资以及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特点
持有时间较长
变现能力差
目的在于对投资单位实施有效控制
2. 按资本特性分类
1. 国际直接投资(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定义
又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对外投资活动
特点
获取利润为目的(超过企业10%股权的外国投资)
2. 国际间接投资( 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
定义
是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以取得利息或股息等为形式,以被投资国的证券为对象的跨国投资,即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在外国股票市场上购买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特点
资本增值为目的、获取利息、股息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最主要区别是投资者能否有效的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即是否对国外企业拥有有效控制权
3. 按资本来源及用途分类
公共投资
是由一国政府或政府间国际组织用于他国社会公共利益的投资,这种投资一般带有一定的国际经济援助的性质
私人投资
是指一国的私人投资者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对他国进行的投资
2. 当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特点
1. 国际货物贸易迅速增长
2. 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
欧洲、北美和亚洲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
3. 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权财富基金快速增长
3.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
从单一的国际贸易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融合发展,从研究完全市场到不完全市场,从更多的关注国家层面转移到公司和企业层面
1. 绝对优势理论
背景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基本假设
1.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 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 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6. 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 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
内容
两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部分产品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相互获利
绝对优势的衡量方法
1. 用劳动生产力
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等于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
2. 用生产成本
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的衡量,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等于劳动投入量除以产量
积极意义
a. 指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b. 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
局限性
a. 不能够解释一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却依然能够参加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b. 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仍然是a的延伸
2. 比较优势理论
背景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税负原理》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条件
1. 2*2模型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2. 单一生产要素
劳动
3. 生产技术不同且不变
导致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4. 商品流动但生产要素不能流动
实现贸易活动的持续
5. 规模报酬不变
生产成本不变
6. 完全竞争
市场价格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贸易按国际价值规律开展
7. 无运输成本
分析简化
8. 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易货贸易
内容
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其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即“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
积极意义
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进行贸易的原因
局限性
分析的是静态的短期利益,缺乏动态分析
未从根本上解释国际贸易形势和发展的原因
3. 要素禀赋理论
背景
20世纪上半叶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O理论)
狭义
用生产要素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类型
广义
狭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萨缪尔森H-O-S定理)
概念
1. 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 factor of production)
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
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y intensity commodity)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 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是指同他国相比,该国所拥有的某种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基本假设
1. 技术假设
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
2. 规模收益不变假设
两种商品的规模收益不变
3. 要素密集度假设
每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总是具有更高的某种要素密集度
4. 不完全专业化假设
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只生产一种商品
5. 完全竞争假设
一国之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 要素流动性假设
要是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不流动的
7. 偏好的相似性假设
各国的需求偏好基本相似
8. 自由贸易假设
商品在国与国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内容
一国或地区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积极意义
从一国基本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更符合实际
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4. 技术差距理论
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
内容
技术创新-技术差距-技术模仿或引进-技术差距缩小,引进国产量增加-贸易最终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
概念
需求滞后
技术创新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外国消费者对该新产品从无需求到有需求之间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
技术创新国完成技术创新到技术引进国开始模仿并已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阶段
反应滞后
是指技术创新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到技术引进国模仿其技术并开始生产该种产品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
是指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再进口这段时间间隔
分析
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是否产生国际贸易主要取决于需求滞后与模仿滞后的净效应
若需求滞后>模仿滞后,则技术领先不会产生国际贸易
但一般情况下,需求滞后<模仿滞后,所以技术领先会产生国际贸易
结论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贸易基础:技术差距
贸易流向:创新国—模仿国
贸易规模:取决于需求时滞与模仿时滞的净效应,净效应越大,贸易规模越小
贸易利益:创新国获利多
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基本内容
随着技术扩散,一种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类型国家动态转移,完成产品从导入(创新)、成长、成熟、衰落、转让的整个生命周期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技术密集度高)
产品设计尚需改进
工艺流程尚未定型
需大量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
产品成熟阶段(资本密集度高)
产品已定型
只需投入资本购买机器设备
产品标准化阶段(劳动密集度高)
产品和工艺流程标准化
劳动熟练程度不再重叠
价格竞争成为关键
优点
理论意义
从动态的角度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
实践价值
对后进国家有一定启示:应开放市场,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处理好引进中的吸收与创新的关系,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
局限性
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不存在技术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贸易的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
6.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背景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
关键因素
1. 生产要素
基础要素
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多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
高级要素
对竞争优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创造出来的要素
2. 需求条件
3. 相关与支持产业
是指所有的相关产业以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
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态势
是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环境
5. 机会
6. 政府的作用
钻石体系
7.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 垄断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1960年的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垄断优势理论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组织管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
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主要源于不完全市场的存在
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
某些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2. 内部化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和卡森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
是指由市场非效率性造成中间产品交易的低效率,致使跨国公司为保障自身利益,而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企业间进行所形成的一个内部市场。
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化市场的主要动因
1. 防止技术优势的丧失
技术优势是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进行竞争的一个最重要优势
内部市场化才能保证其对所属技术优势的垄断
2. 节约交易成本
内部化市场可以使公司内部资源转移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于1977年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要素
所有权优势
是指一国企业独有的,国外企业无法获得的,或在国际市场上优于其他厂商的特定优势
内部化优势
是指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
区位优势
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点的重要条件
形成区位优势的因素
自然因素
直接影响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
经济因素
影响企业的生产量和销售额
制度和政策因素
影响到投资者的成本和生产活动
4. 国际商务与跨国公司
4.1. 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
4.1.1. 定义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结构,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大型国际性企业
跨国公司应具备三个要素
1. 工商企业
2. 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
3. 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
4.1.2. 基本特征
1. 战略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都以实现全球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着眼于全球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跨国公司与从事跨国经营的一般企业的最重要区别之一
2. 内部一体化
以母公司为中心,把遍及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
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控制手段是实现内部一体化的组织保证
按照全球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统一安排
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 运作多样化
跨国公司往往会相应的改变原来的集权管理,实行分权管理
灵活多样的运作安排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及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法规
自身的实力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
4. 技术内部化
当今技术进步已成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占领市场、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2.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态
1. 母公司
是指通过拥有其他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或通过协议方式能够实际控制他们的重大经营活动,使后者成为其附属企业的公司
2. 子公司
是指受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组织
它在法律上并不是母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独立性具体表现为
子公司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具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其他财务报表
有独立的资产可独立进行各种业务经营活动,公司以自己的资本独自对企业的债务负债
有独立进行诉讼的权利
子公司在东道国注册登记后,视为当地企业,受东道国法律管辖
3. 分公司
分公司系母公司(更确切地说是总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
分公司没有自己的公司章程,并且和总公司使用同一名称
分公司的股份资本全部属于总公司,在会计上不实行独立核算,没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分公司的一切业务活动由总公司决定,它是以总公司的名义,根据其委托在东道国进行业务活动
公司是总公司在国外的业务派出机构
4. 避税地公司
指那些无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或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税率很低的国家或地区
在避税地正式注册、经营的跨国公司将其管理总部、结算总部、利润形成中心安排在地税地的跨国公司就称为避税地公司
4.3.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1. 跨国化程度不断提高
说明跨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强
2. 形成全球产业链
营销服务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首先是从营销服务的全球化开始
制造组装的全球化
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的需要
研发设计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举措
研发设计是产业链中跨国公司最不愿意和最难以全球化的部分
3. 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和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市场的主要手段
跨国公司并购活动以发展公司核心业务、成为行业龙头为主要目标
4. 由综合多元化向归核化发展
归核化
是指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实施归核化的措施
为强化核心业务而并购相关企业或部门
为加强核心业务,重组企业业务,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为加强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将一家公司分拆为两个或更多的公司
跨国公司通过关闭、出售企业或资产、互换股票、外包等多种形式,把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
4.4. 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中的作用
1. 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1. 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产业链,促使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加,从而推动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
是指同类货物的进出口
分类
同类但不同品种的商品贸易(如不同款式和规格,但价格差异较小的汽车)
同类但具有不同质量和价格的商品贸易(如出口附加值较低的服装,进口附加值较高的服装)
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加,促使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2. 跨国公司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已从制造业企业分离出来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
生产性服务又称为生产者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中间投入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表现
1. 服务外包,即跨国企业将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类似于制造业项目外包中的贴牌生产或委托生产
2. 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以降低服务产品生产成本,扩大在东道国市场上的规模
3.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或区域发展战略,将与发展战略相关的服务项目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为其在东道国市场的生产和贸易服务
3. 跨国公司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控制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
5. 国际商务的限制因素
5.1. 政治法律制度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任何商务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法律环境下进行的,法律是执政者的意志体现,也是实现政治决策的手段
5.1.1. 对进出口实行限制(出口管制)
出口管制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对本国出口贸易所实行的管理与控制
出口管制的商品主要是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资料
出口管制的商品清单一般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确定的
出口管制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是运用出口许可证制度
特殊许可证
特殊许可证获取是要逐项审批的
一般许可证(普通许可证)
对进口商品实行限制,主要通过关税配额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
5.1.2. 对国际投资的限制(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又称反托拉斯法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
5.2. 政治风险
a. 亦称国家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治因素变化给跨国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是对跨国企业资产、盈利能力或管理控制方面带来的损失
b. 政治风险是跨国企业面临的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
c. 政治风险类型
1. 没收、征用和国有化风险
没收指东道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补偿条件下强制剥夺跨国投资者财产的行为
征用是东道国政府对跨国投资企业实行接管,并按其市场价值给予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补偿可能是全额的,也可能只是部分的
国有化则是逐渐的征用,一般是通过控制和限制逐渐削弱跨国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力度,最终使其变为国内资产,这一过程是双方通过一定的谈判程序达成,较直接征用要缓和一些
2. 政策变动风险
3. 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
4. 政府违约风险
指东道国政府非法解除与跨国投资项目相关的协议或违反或不履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项下的业务
5. 延迟支付风险
6. 战争和内乱风险
第2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
1. 外汇与汇率
1.1. 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对外汇兑的简称
动态含义
是指国家间为清偿债权债务,将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过程
静态含义
是指国家间为清偿债权债务进行的汇兑活动所凭借的手段或工具,也可以说是用于国际汇兑活动的支付手段和支付工具
广义
1. 泛指一国拥有的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证券
2. 我国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
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
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
特别提款权
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
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直接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汇票、支票等票据,和在国外银行的外币存款
特点
1. 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不是外汇
2. 外汇必须是在国外能得到补偿的债券,空头支票和拒付的汇票则不能视为外汇
3. 外汇必须是能够兑换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不可兑换货币不能视为外汇
货币的可兑换性是指一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的属性,包括在经常账户下的可兑换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可兑换
完全可兑换货币是指除了在经常账户下可以自由兑换,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也保持自由兑换性的货币
1.2. 外汇的功能
1. 实现各国货币购买力相互转换
2. 实现国际贸易的快速结算
3. 实现在不同国家间的资金流转
4. 实现本国货币价值的稳定
1.3. 汇率的定义
定义
是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也可以理解为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标价方法
1. 直接标价法( Direct Quote):外币不变本币变[大多数国家采用]
是以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例:我国USD100=CNY682.23
2.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e):本币不变外币变[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欧元]
是以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一定单位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例:美国USD100=JPY94.0200
1.4. 汇率的分类
1. 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
1. 买入汇率(Bid rate)
是银行从同业或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所支付的汇率
2. 卖出汇率( Ask rate/ Offer rate)
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出售外汇时所索取的汇率
3. 中间汇率(中间价)
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称为中间汇率
4. 现钞汇率( Banknote rate)
是指银行买卖外国现钞的价格
现钞买入价<外汇买入价 现钞卖出价=外汇卖出价
2. 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1. 基本汇率
是指一国所制定的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关键货币:国际结算中使用的最多的,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2. 套算汇率
是指根据不同的基本汇率套算出的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3. 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电汇汇率(电汇价)[T/T]
是指购买外汇时售汇银行以电子方式通知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解付汇款,这种支付方式所使用的汇率称为电汇汇率
特点
外汇解付迅速
银行占用利息较少
能减少汇率波动风险
速度最快,电汇汇率最高
信汇汇率(信汇价)[M/T]
是指购买外汇时售汇银行以信函方式通知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解付汇款,这种支付方式所使用的汇率称为信汇汇率
特点
所用时间比电汇长
银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占用客户资金
时间比电汇长,汇率比电汇低
票汇汇率(票汇价)[D/D]
是指购买外汇时售汇银行开立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解付汇款的汇票,交流汇款人自带或寄往国外进行解付,这种支付方式所使用的汇率称为票汇汇率
特点
汇率水平不仅取决于期限长短,而且取决于外汇汇率的预期变化
汇率较低
价格最低,时间最长
4.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现汇汇率)
是指外汇交易成交后,在2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即期汇率外汇银行一般都是直接报出
远期汇率(期汇汇率)
是指买卖双方成交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进行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是以即期汇率为基础形成的,以即期汇率将存在一定的差价
当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时称为升水
当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时称为贴水
当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相等时称为平价
远期汇率报价形式
直接报价
其方法与即期汇率报价相同,即直接将不同价格日期的远期汇率的买入价和卖出价表示出来
用远期和即期的差价进行报价
即银行在报出即期汇率的同时,也报出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偏离值和点数
直接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数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数
间接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数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数
5. 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
一般指外汇银行对外公布的汇率,它反映一单位的某种货币名义上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数量
由于通货膨胀、税收或补贴等因素的影响,一国货币的名义汇率的变动与这两种货币实际购买力之比的变动往往不一致
实际汇率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因素影响后的汇率
6. 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
有效汇率(贸易加权汇率)
是指一国货币与其各个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最常见的权数选择是贸易比重,即各贸易伙伴国在本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有效汇率通常被用于度量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被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或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
7. 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开盘汇率(开盘价)
即外汇银行在每天刚开始营业时进行首笔外汇买卖的汇率
收盘汇率(收盘价)
即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即将结束时的外汇买卖的汇率
8. 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
是指实行外汇管理的国家的有关当局公布调整的汇率,一切外汇交易均应按官定汇率进行
市场汇率
是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它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
2.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2.1.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BOP)
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国家间的收支行为
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
具体表现形式
1. 直接的货币收支
2. 以货币表示的资财的转移
全球统一的国际收支制度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后着手建立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国际收支定义为
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交易
2.2. 国际收支平衡表(BOP Statement)
是指根据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按照不同项目进行列表对比,此种表式就称为该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流量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进行编制,每笔交易都计入借方和贷方,并且金额相等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对外收入就是其他相关国家或地区对该国的支出,反之亦然
2.3.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1. 经常账户( Current Account)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包括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三个大项
内容
1. 货物和服务(Goods and Services)
货物是经常账户下最重要的项目,由于它通常是因有形商品进出口而引起的收支项目,所以又称为有形贸易收支
出口、进口都以商品所有权变化为原则进行调整,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
商品货物的出口计入贷方,进口计入借方
进出口商品的价值差额叫做贸易差额
服务也称无形贸易
贷方记录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借方记录使用非居民服务发生的支出
2. 收入( Income)
职工报酬
是指非居民因工作而获得的现金或实物形式的工资、薪金和其他福利
投资收入
是指因资本的国际流动所获取的利润、股息和利息等,包括直接投资收入、证券投资收入和其他投资收入等
贷方记录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的流入,借方记录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的流出
3. 经常转移( Current Transfers)
是指发生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无等值交换物的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所有权的变更,它包括资本转移以外的所有其他转移,包括政府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的国际合作)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
资本转移
1. 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
2. 与固定资产的收买或放弃有关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
3. 债权人不要求任何补偿而豁免的债务
经常转移的贷方表示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无偿转移,借方反映本国向国外提供的无偿转移
2. 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家间的流动行为,由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组成
借方表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贷方表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
直接投资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居民对另一个经济体的居民的永久权益,它包括直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所有交易
直接投资可以采取在国外直接建立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收购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股票的形式(比例最低为10%)
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股票
债券
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
货币市场工具
其他衍生金融工具
其他投资(Other Investment)
是指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包括长期和短期贸易信贷、贷款(包括利用基金组织的信贷、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同金融租赁联系在一起的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是指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认为可以用来满足国际收支和在某些情况下满足其他目的各类资产的交易,涉及到的项目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和其他债权
3. 净误差与遗漏(Net errors and omissions)
单独设立一个平衡各类账目的项目——错误和遗漏账户,在数量上与该余额相等,而符号相反与之相抵消
2.4.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主要差额之间的关系
1. 经常账户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3. 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误差与遗漏
3. 国际收支的失衡与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的逆差和顺差
3.1.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与原因
1. 临时性失衡
是指有一些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临时性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一般不需要政策调节,市场汇率波动就能将其纠正
2. 结构性失衡
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第二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其产业生产的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而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结构性失衡具有长期的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3. 货币性失衡
是指当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利率等货币性因素发生变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4. 周期性失衡
是指各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5. 收入性失衡
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3.2.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原则
1. 针对不同类型选择调节方式
2. 兼顾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平衡
内部平衡是指在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条件下总供求的大体平衡
外部平衡是指在货币对外汇率稳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 注意国际阻力
调整国际收支应该尽量采取国际阻力小的措施
3.3.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 货币—价格机制
针对的是纸币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大卫苏默提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针对的是金属铸币
影响路径
通过对一般价格的影响
通过对汇率的影响
2. 收入机制
指在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引致进口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3. 利率机制
在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由于更多的对外支付导致本国货币的存量相对减少,体现资金供求关系的利率水平就会相对上升,进而使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也相对上升,外国金融资产收益率相对下降,对本国金融资产需求增加,对外国金融资产需求相对减少,流入的资金增加,流出的资金减少,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自动调节机制的实现是以自由经济为前提条件
3.4.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机制
1. 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措施
1.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调节税收和补贴的财政政策,可以影响贸易和资本移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2. 汇率政策
对于实行严格外汇管理的国家,汇率调整可以由政府直接宣布
外汇管理比较宽松的国家,只能通过政府入市干预的方法实现
3. 利率政策
提高利率
4. 直接管制
外汇管制
外贸管制
5. 动用官方储备
6. 国际官方贷款
政府间的贷款
国际金融组织对成员国的贷款
7. 宣布财政破产
2. 国际收支顺差的调节措施
调低国内利率
减少对资本流出的管制
提高商业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的准备金率
限制本国居民借用外国资本,鼓励非居民借用本国资本
限制非居民购买本国发行的有价证券
政策选择上,主要是针对金融账户,鼓励资本流出,减少资本流入。
4. 国际储备
4.1.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
国际储备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利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为对外偿债保证的各种形式资产的总称
国际储备体现的是一国现实具有的对外清偿能力
国际清偿能力
是指一国在不影响本国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结算对外债务的金融能力,除包括国际储备外,还包括该国在国外筹集资金的能力
国际清偿力体现了一国潜在的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
国际清偿力可以分为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
4.2. 国际储备的特点
官方持有性
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是货币当局直接掌握并予以使用的,这种直接“掌握”与“使用”可以看成是一国货币当局的一种特权
自由兑换性
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可以自由的与其他金融资产相交换,充分体现储备资产的国际性
充分流动性
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是随时能够动用的资产,如存放在银行里的活期外汇存款、有价证券等
普遍接受性
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能够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与接受、使用
4.3. 国际储备的构成
1. 黄金储备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用黄金
2. 外汇储备
是指由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包括外国货币的存款、现钞及外币金融资产或权益凭证
作为储备货币必须具有的条件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所选择的关键货币
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这种货币必须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资产
其内在价值相对比较稳定,具有稳定购买力
总体上保持适量的供给,供给过少会限制国际贸易,供给过多会带来世界性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部分,其金额远远超过其他几种类型的储备资产
3. 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
作为货币含义的提款权只是一种基本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不能直接用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
特别提款权采用一篮子货币的定值方法
4.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概念
是指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部分提款权余额,再加上向基金组织提供的可兑换货币贷款余额
储备头寸是一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
内容
1. 会员国向IMF认缴份额中25%的黄金或可兑换货币部分
2. IMF为满足会员国借款需要而使用掉的本国货币
3. IMF向该国借款的净额,也构成为该会员国对IMF的债权
4.4. 国际储备的作用
1. 平衡国际收支
2. 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
3. 对外借款的信誉保证
第3章 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1.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
1.1. 金本位制的及其特点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体系
1816年在英国诞生,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特点
1. 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
2.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他铸币的助造和偿付能力
3.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
4. 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5. 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1.2. 典型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1. 汇率的决定基础
在典型的金币本位制下,各国流通金铸币,一般规定本国一单位金铸币所包含的黄金重量与成色,即法定含金量
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是由两国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就是铸币平价,也叫法定平价
一单位A国货币=A股货币含金量/B国货币含金量=若干单位B国货币
金铸币的含金量决定了其内含价值
2. 外汇市场的供求
当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时,外币汇率将下浮,本币汇率将上浮
当外汇供给小于需求时,外汇汇率将上浮,本币汇率将下浮
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水平会受到当时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
3. 黄金输送点的约束
黄金输送点
是引起黄金流出流入本国的汇率水平,包括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
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运送黄金的费用
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运送黄金的费用
在直接标价法下适用
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6‰,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也称固定汇率
1.3. 削弱的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随之告终金币本位制陷入崩溃,各国相继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
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度迅速瓦解不久,各国普遍实行的纸币流通制度
纸币名义上或法律上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即金平价成为决定汇率的基础
1.4. 金本位制度的评价
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各国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输出
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
2.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核心内容
美元与黄金挂钩
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双挂钩体系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就国际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利差提供信贷支持,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世界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决定
1. 金平价成为汇率的决定基础
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
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两种法定含金量的之比即金平价决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2. 供求关系
汇率围绕金平价上下波动
当外汇供大于求时,外币汇率将下浮,本币汇率将上浮
当外汇供不应求时,外汇汇率将上浮,本币汇率将下浮
在布雷顿森林制度下,没有金本位制度下黄金输送点的限制
3. 汇率波动的上下限
理论上:上下1%
1971年12月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
2.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崩溃标志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美元对黄金贬值
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崩溃过程
以美元危机为中心线索,以金价上涨、其他货币升值为主要表现,是一个危机——拯救——再次危机——再次拯救,直至最终全面瓦解的过程
2.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有利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他结束了之前混乱的国际货币秩序,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为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存在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特里芬难题
美国与其他国家制度安排上的不平等
汇率过于僵化,无法真实和迅速反映国内经济实体状况
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独立自主性受到一定影响
3.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
3.1. 牙买加体系及其特点
背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2年成立了有2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有关问题专案委员会
1974年基金组织根据20国委员会的建议,设立了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
1976年1月8日,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达成了牙买加协议
内容
1. 浮动汇率合法化
2. 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地位
3. 黄金非货币化
4. 增加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
5.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3.2.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决定
1. 汇率决定基础
1. 货币的购买力平价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两国货币汇率决定的基础是购买力平价
一价定律
一种商品无论在哪国生产,在时间范围内的价格都应相同
2. 利率平价
3. 流动资产选择
2. 汇率制度安排
新汇率制度分类系统
1. 美元化和货币联盟制度
2. 货币局制度
3. 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
4. 水平带内钉住汇率制度
5.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
6. 爬行汇率带制度
7. 未事先安排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8. 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各经济体实际汇率安排的分类
1. 硬性钉住
1. 无独立法定货币(Exchange Arrangement With No Sparate Legal Tender)
其他国家货币在本国作为唯一法定货币进行流通(美元化),采用这样的机制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放弃对本国货币政策的控制
2. 货币局安排(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
通过立法形式确定本币和某一指定外币之间的固定比价,辅以对发行当局的限制,以确保其法定义务得以执行
2. 软性钉住
1. 传统的钉住
本币按照固定汇率钉住其他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篮子由主要贸易或者金融伙伴的货币构成,权重反映贸易、服务或者资本流动的地域分布
指一个国家正式的或名义上以一个固定的汇率将其货币盯住另一种货币或一个货币篮子,国家当局通过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随时准备维持固定平价
2. 稳定汇率
即期市场汇率变动维持在2%范围之内,持续至少6个月的时间,汇率不是浮动的
3. 爬行盯住安排
汇率按照固定模式或者针对特定定量指标的变化而进行周期性小幅调整
4. 类爬行安排
汇率保持在统计趋势的2%幅度之内,并且至少保持6个月的时间,这种汇率安排不是浮动的
5. 水平带内钉住
货币价值维持在特定活动范围之内,至少在固定中心汇率的±1%或者最高最低汇率的差幅超过2%
3. 浮动汇率安排
1.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没有一个确定的或可预测的汇率路径
浮动制度下可以出现或多或少的汇率波动,取决于影响经济的冲击的大小
2. 自由浮动
如果政府干预只是为了解决无序的市场问题例外进行,并且当局能提供资料或数据表明,在过去6个月内最多干预了3次,每次不超过3个工作日,汇率安排将被视为自由浮动
4. 其他管理安排
这是一个剩余类别,当汇率制度没有满足任何其他类别的标准时被使用
3.3. 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积极作用
1. 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摆脱了对于单一货币(美元)的过度依赖,使国际储备有了更充分的来源,增加了国际支付的方便性
2. 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能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汇率,能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3. 浮动汇率体系使得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得以实现,能适应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
缺陷
1. 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表现出不稳定性
2. 汇率频繁波动引发投机,增加风险
3. 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4. 汇率变动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4.1. 汇率变动及其衡量
汇率变动
是指某种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表现出来的兑换比价的变化,即汇率的变化
汇率变动形式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实际含金量的变化引起汇率的波动体现货币价值的变化,因此本币汇率上升称为升值,本币汇率下降称为贬值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货币之间的比价主要由金平价,即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决定,如果一国通过法律调高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则表现为本币汇率上升称为法定升值,反之下调本币的法定含金量则称为法定贬值
在牙买加体系下,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官方宣布调整本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也是一种法定升贬值的做法,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则不再有货币升值贬值的问题,本币汇率上升称为汇率上浮,汇率下降称为汇率下浮
汇率变动的供求分析
汇率变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行官方汇率的一国货币,当局出于特定目的直接对会议进行调整,造成也可能是由于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动而引起的
供求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察市场中影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变动,从而确定均衡汇率
以日本市场为例,对美元需求的原因
1. 购买美国的货物与服务,或者说美国货物与服务的出口
2. 短期资本流向美国
3. 长期资本流向美国
4. 外汇交易的资金需求
在日本市场上,对美元供给的原因
1. 日本的货物和服务的出口
2. 美元短期资本流入日本
3. 美元长期资本流入日本
4. 外汇交易的资金供给
汇率变动幅度的计算
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币汇率变动幅度计算公式:Δ%=(S2 - S1)/S1
S1为变动前的汇率
S2为变动后的汇率
4.2. 汇率变动对货物贸易的影响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汇率变动调整贸易的成功与否还取决的因素
1. 马歇尔——勒纳条件
是指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
需考虑4个弹性
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进口上面的供给弹性
具体来讲
1. 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一,本币汇率下跌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2. 如果这两种弹性之和等于1,贸易差额保持不变,即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得不到改善
3. 如果两种弹性之和小于1,贸易收支反而会恶化
2. J形曲线效应
汇率变动对于国际收支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相对变动来实现的
本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这一变化被称为J曲线效应
3. 来自国内的限制
4. 来自商品输入国的限制
5. 来自竞争对手的限制
4.3. 汇率变动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则意味着外国货币在该国的购买力相对增强,外国使用该国的交通、住宿、旅游、求学等服务的费用变得相对便宜,会增加对于该国服务的需求,从而使服务出口增加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影响作用与之相反,服务贸易支出会增加,服务贸易收入会减少
4.4. 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兑换成本币的数额将增多,将有利于国外资本的输入
一国货币汇率上浮,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兑换成外币的数额将增多,可能会出现更多本国资本的外流
短期资本
对长期资本影响复杂,其他条件既定情况下,一国货币汇率下跌,有利于国外资本输入,但要考虑未来投资收益兑换成母国货币汇回
短期资本流动常常更易受到汇率波动预期的影响,特别是资本外逃
汇率变动会影响到企业的跨国融资行为
第4章 国际金融市场
1. 世界金融中心
1.1. 概念
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
1.2. 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齐全
服务业高度密集
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
1.3. 三大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
纽约
东京
1.4. 金融中心的分类
根据参与者的不同
在岸型
纽约
伦敦
允许居民和非居民客户共同参与交易活动
离岸型
卢森堡
开曼群岛
将各项交易活动严格限制在非居民客户之间
根据金融交易发生与否
功能型
金融机构在当地金融市场为客户提供服务或从事实质性金融交易,并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
如:香港、新加坡
记账型
不发生实质性的业务活动,只是未发生在其他地区的金融交易提供合法的登记场所
如:巴哈马
1.5. 世界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
1. 金融聚集功能
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之一
2. 金融辐射功能
金融要素的聚集会产生溢出效应,对于周边地区甚至全球都会产生辐射影响力
3. 金融中介和市场功能
金融中心还可以发挥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一般功能,在投资人与筹资人之间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
1.6.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
1. 经济贸易中心
2. 稳定的政治局势
金融中心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 强大的经济实力
4. 完善的法律保障
5. 发达的金融市场
6. 开放的外汇市场
1.7.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1. 伦敦金融中心
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与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并列
2. 纽约金融中心
外汇市场
资金市场
股票市场
黄金市场
纽约外汇市场是美国的、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外汇市场之一
3. 东京金融中心
资金市场
外汇市场
证券市场
东京股票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二大交易所
4. 香港金融中心
货币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仅次于伦敦、苏黎世的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
资本市场
5.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
境内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主要由金融管理局、商业银行、证券银行、金融公司和贴现公司等组成
6. 苏黎世金融中心
资金市场
证券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伦敦之外的第二大黄金市场
瑞士法郎是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瑞士是世界上银行密度最大的国家
7. 法兰克福金融中心
证券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是欧洲仅次于伦敦、苏黎世、巴黎的较大黄金市场
2. 外汇市场
2.1. 概念
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一个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或买卖市场
外汇市场是一个无形的市场
外汇市场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市场,没有开盘和收盘时间
外汇市场是一个自由的市场
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
2.2. 外汇市场的分类
1.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依照其经营场所的特点分类)
有形市场
是指有具体、固定的交易场所,有严格交易规则的集中交易市场
外汇买卖双方在营业日的一定交易时间内进行集中的外汇交易
无形市场
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外汇买卖双方通过电话、电报、电传、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他通讯工具来进行外汇交易的市场
无形市场具有运作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等优势,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国际外汇市场的一体化
2. 外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照交易对象分类)
外汇批发市场(同业市场)
批发市场是指银行与银行间的交易市场,主要是外汇银行调整自身外汇资金的余缺
零售市场(商业市场、客户市场)
指一般客户与外汇银行之间的交易市场
一般客户包括进出口商、跨国公司以及旅游者等外汇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出于各种动机向银行买卖外汇,外汇银行作为外汇最初供给者和最终需求者之间的中间,赚取外汇买卖的差价
2.3.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1. 外汇银行
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由各国中央银行指定或授权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
外汇银行从事的外汇交易主要分为两类
1. 被动交易
等待客户与银行交易,通过低买高卖,赚取中间差价
2. 主动交易
向其他外汇银行进行询价,为平衡自身的外汇头寸进行同业间的外汇交易,或者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交易
2.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既是参与者,又是规则制定者
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极其雄厚,并且其交易不以盈利为目的
目的:汇率管理和储备管理
角色:监督者、干预者
3. 一般顾客
主要指外汇市场上外汇的最初供应者和最终的需求者
4. 外汇经纪人
是指在外汇市场上为买卖双方撮合交易并收取佣金的中间商
5. 投机者
是指从事的外汇交易不与实体交易相联系,而是通过预测汇率变动采取相应买卖行为,进而谋取收益的银行、企业或者个人
2.4. 世界主要外汇市场
1. 伦敦外汇市场
建立最早的世界性的市场
是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
欧洲货币市场的中心
世界时区的中心
先进的交易设施
最大的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
经营外汇的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在伦敦的分行、外汇经济商、其他经营外汇的金融机构和英格兰银行构成
交易分为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采用间接标价法
2. 纽约外汇市场
北美洲最活跃的外汇市场,对世界外汇走势有着重要影响
世界第二大外汇交易中心
是一个无形市场,没有一个固定的营业场所,外汇交易通过现代化通信网络与计算机进行,其货币结算都可通过纽约地区银行统一清算系统和联邦储备银行支付系统进行
没有外汇管制,几乎所有的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可以经营外汇业务
纽约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分为三个层次
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交易
本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
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
3. 东京外汇市场
是一个无形市场
外汇交易可分为三种
外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
外汇银行之间的交易
本国外汇银行与外国银行之间的交易
以外汇的交割期限来划分
分为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
日本国内的企业、个人进行外汇交易必须通过外汇指定银行进行
4. 香港外汇市场
是一个无形市场,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市场参与者分为商业银行,存款公司和外汇经济商三大类型
香港外汇市场有两个部分构成
港元对外币的市场
美元对其他外汇的市场
5. 苏黎世外汇市场
瑞士是一个永久中立的政局稳定的自由经济国家,对资本输出输入基本无限制
瑞士法郎是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
瑞士处于欧洲大陆的中心,通讯设施完备,交通便利,业务经验娴熟,银行设施先进等
由于汇率稳定对国际资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瑞士
主要是资金流动而产生的,一小部分是对外贸易的需求
是一个无形市场,外汇交易与银行之间通过电话或电传进行,不通过外汇经纪人,这与伦敦和纽约外汇市场不同
构成
瑞士的三大银行
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士联合银行
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银行
外国银行在苏黎世的分支机构
国际清算银行和瑞士的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
外汇交易中主要是瑞士法郎对美元的交易,对其他货币通过美元进行交叉买卖
瑞士法郎对美元的汇率是苏黎世外汇市场的主要汇率
2.5. 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形式
1. 即期交易(Spot Translation)
又称为现汇交易或现期交易,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于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一种交易行为
即期外汇交易是外汇市场上最常用的一种交易方式,主要是可以满足交易方临时性的兑换需要,也可以帮助买卖双方调整外汇头寸,以避免外汇汇率风险
买入价(买入汇率)
是指银行从银行或客户那里买入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
卖出价(卖出汇率)
是指银行向银行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
2. 远期交易(Forward Transaction)
又称期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在未来某一时刻才进行交割的交易形式
远期交易中约定了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等交易条件
远期交易与即期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交割日不同,凡是交割日在成交两个营业日以后的外汇交易均属于远期外汇交易
最常见的远期外汇交易交割期限一般为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
远期交易所采用的价格称为远期汇率,有两种常见的报价形式
一种是像即期汇率一样直接报出
另一种是采用远期升贴水数的方式
升水数
是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的点数
贴水数
是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点数
升贴水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一般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
3. 掉期交易( Forex swap transaction)
是指在买入或卖出某种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一货币的不同期限的外汇的一种外汇交易
特点
两笔交易同时进行,货币相同,金额相等,方向相反,期限不等
目的
1. 商业银行或跨国公司调整手中持有的外汇头寸,避免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
2. 利用不同交割期限汇率的差异,通过贱买贵卖,谋取利润
3. 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进行外汇资金的融通
根据掉期交易中涉及的交易不同进行分类
1. 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是指买进或卖出某种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
2. 即期对即期掉期
即同时做两笔金额相同,交割日相差一天,交易方向相反的即期外汇交易
一般用于银行同业之间的隔夜资金拆借
3. 远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指同时进行两笔同种货币交易方向相反的不同交割期的远期外汇交易
4. 套汇交易( Arbitrage transaction)
是指利用不同外汇市场上某一时刻同种货币的汇率差异而进行的低买高卖赚取利润的交易行为
分类
两地套汇
是指利用两个外汇市场之间出现的汇率差异而进行的套汇活动
多地套汇
是指同时在三个或更多的外汇市场进行贱买贵卖,以赚取差价利润
套汇交易是针对同一时刻不同市场上的汇率差异进行的交易
套汇交易主观上是交易者,追求无风险的利润,客观上能起到统一不同市场价格的作用
现实中的套汇交易涉及一些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费用、通讯费用、给外汇经纪人的佣金等
5. 套利交易( Interest rate arbitrage transition)
是指利用两个国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将资金从低利率的市场转移到高利率的市场,从中赚取利差的一种交易形式
根据是否对套利交易进行风险抛补可划分为
非抛补套利
是指进行套利交易后,对于汇率未来可能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不采取任何保值措施
抛补套利
是指套利者将低息货币转为高息货币投资的同时,在远期市场上将高息货币化为低息货币,从避免外汇风险的套利活动
6. 外汇期货交易
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成交后,在合同约定的到期日内按约定的汇率交割约定数量外汇的交易方式
与远期交易的区别
1. 期货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的交易,交易所对于合约金额、交割日期、交割方式都有明确规定,交易者只能购买整数张的合约
远期交易的细节都可以由交易者双方自由协定
2. 交易制度不同
1. 外汇期货交易:双方均须缴纳保证金,并通过期货清算所实行逐日盯市,无负债结算制度,保证金不足时必须补足,否则不允许继续交易
2. 远期外汇交易:有些国家根据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确定缴纳的保证金数量,有些国家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确定一个授信额度,在额度内不需要缴纳保证金,即可进行外汇买卖
3. 风险程度不同
外汇期货交易:是在期货交易所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清算所作为交易的中间人,承担信用风险,违约风险为0
远期外汇交易:是通过电话或计算机网络有买卖双方直接商定交易币种、金额、到期日等交易细节,信用风险完全取决于对方,在经济不景气时,对方违约风险增大
4. 结算方式不同
外汇期货交易:更多的期货交易是在到期日前进行一笔等额的反向交易进行平仓,进行盈亏结算即可
远期外汇交易:到期必须履约,按要求在交割日进行结算
外汇期货市场的构成
交易所
专门的、有组织的、规范化的
采用会员制,并设有理事会
非营利性机构,本身并不参加交易
严密的管理方式、健全的组织、完善的设施和高效率的办事速度
清算所
是期货交易所下设的职能机构,其基本工作是负责交易双方最后的义务清算
也实行会员制,由交易所一些大的会员和大银行组成
经纪公司
代表那些没有交易所会员资格的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佣金的个人和组织
场内交易员
是指在交易所内实际进行交易的人员
外汇期货交易的重要作用之一
能够通过套期保值,避免未来汇率波动的风险
套期保值:是指利用外汇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同趋势变动的特点,在期货市场进行与现货方向相反金额相等的交易,通过对冲对持有的外汇头寸进行保值
期货交易还可以用于投机
7. 外汇期权交易
期权交易的本质是一种权力的交易
是指交易双方在规定的期间按商定的汇率购买或出售某种外汇的权利进行买卖的交易
期权交易也是一种标准化的交易,每个期权合约中都具体规定交易外币的数量、到期日、协定价格和期权费
美式期权:期权买方可以在到期日之前任何一天执行期权
欧式期权:期权买方只能在到期日执行
看涨期权(买入期权):期权买方有权在期权到期日或以前按协定价格购入一定数量的某种外汇
看跌期权(卖出期权):期权买方获得出售出一定数量的某种外汇的权利
期权费
也就是期权的价格,主要是由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构成
内在价值是指期权持有者立即执行期权所能获得的经济价值
时间价值是期权费减去内在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期权价格的决定因素
1. 市场汇率与协定价格
2. 距离到期日的时间
3. 汇率的波动率
4. 无风险利率
特点
1. 外汇期权的买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后,获得一定的买权或卖权,将来自己根据市场情况,拥有选择执行期权还是放弃的权利
2. 期权费支付后,无论是否行权,都不能收回
3. 一旦买方要求行权,卖方必须履约
4. 由于期权卖方可能存在违约风险,因此需要卖方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作为履约的保证
5. 外汇期权交易的买卖双方的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
对期权的买方而言,其成本是固定的,而收益是无限的
对期权的卖方而言,其最大收益是期权费,损失是无限的
8. 金融互换交易
是指交易双方签约,同意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互相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一种金融活动
内容
1. 货币互换
是指交易双方同意在约定的期限内,以商定的本金和利率为基础,将不同货币表示的债务或投资的本金交换并结清利息的一种金融交易活动
2. 利率互换
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的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的交易活动,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
标准的利率互换的基本特征
互换的两种货币相同,名义本金量在互换期间保持不变
互换一方是固定利率,另一方是浮动利率
互换双方定期支付利息的频率相同
作用
1. 降低融资成本
2. 扩宽融资渠道
3. 规避外汇风险
4. 金融互换为表外义务,可以逃避各种金融管制
如外汇管制、利率管制及税收限制,不需要真实资金运动就可以对资产负债进行重组,降低了负债利率
3. 欧洲货币市场
3.1. 欧洲货币与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
欧洲货币
由货币发行国境外的银行体系中经营的该种货币的存贷款业务
欧洲货币市场
是国际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离岸国际金融市场或境外金融市场
要点
1. 欧洲货币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它指的是一切境外货币存贷的活动或行为
2.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资金市场
3. 欧洲货币与欧元无关
3.2. 欧洲货币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1. 美国国际收支连年利差,这是欧洲美元的产生和迅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
2. 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催生了第一笔欧洲美元的出现
3. 英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金融政策为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4. 美国政府的金融政策加速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3.3. 欧洲货币市场的类型与特点
1. 欧洲货币市场的类型
1. 功能中心
主要指集中诸多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从事具体存储、贷放、投资和融资业务的区域或城市
集中性中心
这是内外融资业务混在一起的一种形式
金融市场对居民和非居民开放,即银行的国内业务与离岸业务融为一体
分离性中心
这是限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与居民往来的一种内外分离的形式
即只准非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业务
2. 名义中心(簿记中心)
金融机构一般不经营具体的投融资业务,只从事与这些业务相关的交割转账或登记注册等事务性活动
这种中心一般位于经营环境宽松自由,税收很低甚至不征税的避税天堂
3. 基金中心
主要吸收国际游资,然后贷放给本地区的资金需求者
4. 收放中心
与基金中心的功能相反,收放中心主要筹集本地区多余的境外货币,然后贷放给世界各地的资金需求者
2. 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1. 欧洲货币市场经营非常自由
2. 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规模极其庞大
3. 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有很强的竞争力
4. 欧洲货币市场有独特的利率体系,其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放款利率相对较低,存放款利率的差额很小
3.4. 欧洲货币市场的构成
1. 短期欧洲货币市场
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欧洲货币借贷的市场
2. 欧洲资本市场
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欧洲货币借贷的市场
(1) 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
(2) 欧洲债券市场
3.5. 欧洲货币市场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为各国的生产和贸易提供融资便利
利用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有利的扩大了投资和生产规模,促进生产的国际化,便利的贸易融资方便了国际结算,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2. 为各国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提供了资金渠道
国际收支顺差国可以将其外汇储备投放于欧洲货币市场
国际收支逆差国可以从欧洲货币市场借入弥补逆差所需要的货币
消极影响
1. 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推波助澜
欧洲货币市场对国际政治经济动向的反应异常灵敏,一有风吹草动,巨额的无管制的资金马上成为猖獗投机活动的推动力
2. 影响一国国家国内金融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对于资金流动限制较少的国家
第5章 外汇风险管理
1. 外汇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1.1. 外汇风险的概念
又称汇率风险,是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涉外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导致其以本币折算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给外汇持有者带来损失或盈利的可能性
风险:指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既有可能是蒙受损失,也有可能获得收益
外汇资产和负债不能相抵的部分,或者外汇交易中超买或者超卖的部分通常称为“敞口”、“受险金额”或“风险头寸”
1.2. 外汇风险的构成因素
1. 另外经济活动中必须涉及外币
2. 用外币表示的经济活动
3. 汇率变化一定体现在不同时点上
由于存在时间而引致的风险也称为时间风险
外汇风险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外币、本币、时间
1.3. 外汇风险的经济影响
1. 外汇风险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1. 对货物贸易的影响
一国的货币汇率下浮,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一国的货币汇率上浮,不利于出口,但可以增加进口
2. 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浮,会增加该国的服务贸易收入
一国货币汇率上浮,会减少服务贸易的收入
3. 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汇率下浮时,在该国投资的外币成本相对下降,增加在该国投资的吸引力,结果可能是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该国
对其他国家投资的本币成本上升,资本流出减少
本币汇率上浮的影响作用相反,可能有更多资金流入逐利
4. 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加剧国内供需矛盾,资本流入增多,流出减少,使国内整个物价水平提高,加剧通货膨胀
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则会降低国内物价水平,减缓本国的通货膨胀
2. 外汇风险对于微观经济的影响
对涉外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涉外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负债的价值常因汇率变动而发生变化,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
比如结算货币汇率上浮,涉外企业的应收账款将带来额外收益,应付账款将带来损失
对涉外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汇率变动有利于涉外企业的发展,企业就会采取大胆冒险,积极开拓性的经营战略
汇率变动不利于社会企业的发展,企业就会采取稳妥保守、谨慎观望的经营战略,尽量避免使用外汇,收缩海外市场
对涉外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如果涉外义务发生时,在外币按当时汇率折算计入账目,但制作财务报表时汇率发生了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直接影响报表
1.4. 外汇风险的类型
1. 交易风险(结算风险)
是指在一笔涉外经济交易发生后结算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动,从而造成结算时给交易方带来额外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
1.对外贸易结算风险
2.对外债权债务的清偿风险
计价货币汇率下跌时,外币债权人只能收回相对较少的本币,外币债务人偿债的本币成本下降
计价货币汇率上浮时,外币债权人能收回较多的本币,外币债券人则要付出较多的本币偿债
3.外汇银行头寸风险
外汇银行每日外汇买卖结束时,如果出现某种货币的买入多于卖出称为长头寸,如果某种货币的卖出多于买入称为短头寸
如果长头寸货币汇率上浮,将给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反之带来亏损
如果短头寸货币汇率上浮,将给银行带来损失,反之带来收益
交易风险反映的是汇率变化对于尚未清算的外币业务的影响,一般针对单笔交易,关系到现金的流动,可以给交易者造成真实的损益
2. 会计风险(折算风险)
是指根据各国会计制度的规定制作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某些项目价值变动的可能性
功能货币
指经济主体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货币
记账货币
指经济主体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
会计风险可以表现为单纯的会计折算风险
会计风险另一类的表现与交易风险相关联,表现为业务发生日至交割清算日之间由于汇率变动在核算上体现出来的会计损益
会计风险反映的是汇价变化对国际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在会计中的体现,反映在公司报表中,造成的损益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账面损益
3. 经济风险(经营风险)
是指汇率的突然波动引起公司或企业的未来一定期间的收益和经营业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它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潜在的间接的风险,其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汇率变动对产品数量、价格及成本等的影响程度
经济风险取决于在一定时期内公司预测未来现金流动量的能力,而公司这种预测能力是千差万别的
与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相比,经济风险影响更大,时间更长,因为这种风险不但影响该公司在本国经营,还直接影响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效益或投资效应
经济风险反映的是预料不到的汇价变化对国际企业未来预期经营收益的影响,更具全局性
从时间点上看: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突出了企业历史交易对现在的影响,风险造成的结果易于测定和衡量,经济风险主要衡量汇率对将来的影响,它涉及企业财务、市场、生产、价格等各个方面,随时间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带有一定的动态性和主观性
2. 外汇风险管理技术
外汇风险的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规避、转移或消除外汇业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争取扩大收益
外汇风险管理的目标:实现在风险既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既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
2.1. 外汇风险管理的战略
1. 消极等待战略
即对外汇风险不采取任何措施,完全听之任之,如果汇率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则坐收其利,汇率朝不利方向变动,则甘愿蒙受损失
2. 完全规避战略
就是回避一切外汇风险,对外汇风险采取严格防范措施,消除所有的不确定因素
3. 积极管理战略
是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科学预测汇率变动趋势,采取适当措施,趋利避害,争取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这三种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涉外企业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战略
1. 在汇率波动剧烈时,采取完全规避战略,将资金和精力放到主营业务上
2. 在汇率相对稳定时,可以采取消极等待战略,节约风险管理成本
3. 在经济繁荣时期,对汇率变动预测能力较强、流动资金充裕、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选择积极管理战略
2.2. 交易风险的管理
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保值,从根本上讲就是设法消除敞口的价值风险和时间风险
1. 货币法
1. 选择好合同货币
1. 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
2. 出口和资本输出争取使用硬币,进口和资本输入争取使用软币
硬币是指在外汇市场上汇率呈现升值趋势的货币
软币是指在外汇市场上汇率呈现贬值趋势的货币
3. 多种货币计价
多种软硬搭配的货币计价
4. 综合货币单位计价
综合货币单位是由多种货币加权计算而得,其中有硬币、有软币,整体价值相对稳定,对交易双方都比较公平,因此也可以考虑用综合货币单位计价结算,比如特别提款权
2. 提前/拖后收付法
通过改变收付的时间结构,从而调整其中存在的外汇风险
3. 平衡法
平衡法的思想是创造一个相同货币、相同金额、相同期限的资金反向流动,消除风险敞口
4. 组对法
创造另一种货币在同一时点的等额反向流动
组对货币最好是实行钉住汇率政策绑在一起的货币,这样两种货币变动趋势类似,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5. 调整价格法
如果交易一方不得不接受对己不利的货币作为计价或结算货币时,还可以争取对价格或利率做一些对己方有利的调整
2. 保值法
货币保值:是指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为所选货币的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收付
1. 黄金保值条款
指在签订合同时,按当时黄金市场价格将应付的合同货款折合成若干黄金,到实际支付日,再按黄金市场价格折算为合同货币,若黄金价格波动,支付的货币金额也相应变动
2. 外汇保值条款
为防止以软币作为支付货币的合同,因汇率下浮贬值蒙受损失而加列的条款
如:硬币计价、软币支付
3. 一篮子货币保值条款
使用一篮子货币保值,就是在签订合同时确定一篮子货币,并明确与计价货币之间的比较,如果结算时汇率发生变动,则根据当时货币篮子的价值与计价货币的比率,对合同金额进行相应调整
4. 物价指数保值条款
以某种商品的价格指数或消费物价指数来保值,进出口商品合同金额根据价格指数的变动相应调整
3. 交易法
利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来消除外汇风险
1. 即期外汇交易
主要适用于签约日和结算日之间的时间差为两天以内的情况
2. 远期外汇交易
适用于签约日和结算日之间的时间差超过两天,并且一般小于一年的交易情况
又称期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事先约定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地点等交易条件,到约定时期才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
3. 外汇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的适用范围与远期外汇交易类似,出口商或债权人往往担心计价货币汇率下跌,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卖出该货币期货,做卖出套期保值
进口商或债权人担心计价货币汇率上升而致使本币成本提高,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进该货币期货,做买入套期保值
局限性
期货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的交易,期货交易合约金额与交割时间都是由交易所来确定的,可能与进出口商实际需要的保值金额和时间有差距,只能尽可能接近
由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是两个独立的市场,期货和现货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行情,也就是基差发生变化,理想的套期保值还需要对此加以考虑
4. 外汇期权交易
出口商或债权人担心计价货币汇率下跌,可以在期权市场上买入该货币的看跌期权期货,如果收款日即期汇率低于协定汇率,则可以要求执行期权,按照协定汇率卖出该货币而获得盈利
如果即期汇率高于协定汇率,则可以选择放弃执行期权,让合同自行失效,而在外汇市场上直接按照相对高的即期汇率卖出该货币
注意:期权交易不管到期是否执行,期权买方都要支付期权费,构成买方的交易成本
5. 借款法
通过调整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来消除时间风险的(适用出口商)
6. 投资法
是将一笔资金投放到金融市场上,以实现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济过程
利用投资法可以改变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
适用进口商
7. BSI法(Borrow - Spot - Invest,借款 - 即期合同 - 投资)
在有应收账款的情况下
1. 首先在签约日借入与应收外汇数额相等的外币,将未来的收入转移到现在,改变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从而消除时间风险
2. 第二步,将借入的外币通过即期合同法兑换成本币,剔除了外币因素
3. 第三步,将这笔本币进行投资或存入银行,以获取的投资收益冲抵向银行借款的利息支出
在有应付账款的情况下
可以先借入本币,数额等于外币合同金额折算成的本币数额,然后兑换成外币,并投放到金融市场中获取投资收益,投资周期与应付外汇账款的期限相同
到了结算日,公司收回外币投资的本息,用于支付货款
如果外币投资利息不足以偿付本币借款利息,则其差额可视为外汇风险管理的成本
如果外币投资利息高于本币借款利息,则该公司不仅避免了外汇风险,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利息差额收入
8. LSI法(Lead - Spot - Invest,提前收付 - 即期合同 - 投资)
与BSI法后面的两个步骤是相同的,只不过第1步将借款换成了提前收付
2.3. 会计风险的管理
会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折算时选择的具体汇率,是一种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一般对于企业的现金流没有直接影响
通常采用财务报表保值,也就是使财务报表上功能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的数额相等
使其折算风险头寸为零,从而汇率变动不会带来任何折算上的损失
对于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的折算风险,一种解决办法就是要求所有在国外的子公司都使用母国记账货币进行日常核算,但是各子公司日常使用的功能货币是东道国货币
2.4. 经济风险的管理
经济风险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复杂性
对经济风险的管理超出了财务经理的职能,往往需要公司决策层直接参与
多样化是应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方法,其关键在于不同投资方向的相关性要低
第6章 国际结算与融资管理
1. 国际贸易结算
1.1. 国际结算
利用某种结算工具,通过特定结算方式办理货币收付以结清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经济活动
1.2. 国际贸易结算工具
1. 汇票
《英国票据法》规定:汇票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一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支付命令
内容
1. 应载明“汇票”字样
2. 无条件书面支付命令
3. 一定的金额
4. 付款期限
5. 付款地点
6. 付款人
7. 受款人
8. 出票日期
9. 出票地点
10. 出票人签字
票据行为
1. 出票(Issue)
是指出票人在汇票上填写付款人、付款金额、付款日期和地点以及受款人等项目,经签字将格式完备的汇票交付给受款人的行为,包括制作汇票、签字和交付汇票
2. 提示(Presentation)
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要求承兑或付款的行为
可以分为承兑提示和付款提示
都要在规定的时效内、正常营业时间和规定的地点提示,持票人才能获得票据权利
3. 承兑(Acceptance)
是指付款人在持票人作承兑提示时,对远期汇票表示承担到期付款责任的行为
4. 付款(Payment)
是指即期汇票付款人在接到持票人付款提示时,或远期汇票承兑人在汇票到期时,履行付款义务的行为
付款后,汇票上的一切债务即告终止
5. 背书(Endorsement)
是转让汇票权利的一种法定手续,就是由持票人在汇票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或再加上受让人即被背书人的名字,并把汇票交给受让人的行为
6. 拒付(Dishonor)
是指持票人在提示汇票付款和提示承兑时,付款人拒绝付款和拒绝承兑
此时持票人必须按规定向前所做拒付通知,否则丧失对前手的追索权,前手背书人再通知他的前手,一直到出票人
另外,付款人避而不见,逃匿,死亡或宣告破产,以致持票人无法实现提示,也称拒付
7. 追索( Recource)
汇票遭拒付后,持票人在行使或保全汇票上的权利行为(包括提示、作拒付证书、拒付通知)之后,有权对其前手要求退回汇票金额、利息及作拒付通知和拒付证书等其他有关费用
8. 贴现(Discount)
是指远期汇票承兑后,尚未到期,由银行或贴现公司从票面金额中扣减按一定贴现率计算的贴现息后,将余款付给持票人的行为
2. 支票
是与银行签有支票协议的存户对银行签发的,授权银行对某人或指定人或持票人即期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支付命令,即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
一般来说必须包括
1. 支票字样
2. 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命令
3. 付款人
4. 付款地
5. 出票日期与地点
6. 出票人签名
支票本质也是一种汇票,并且支票必须即期付款
3. 本票(Promissory Note)
是出票人对受款人承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保证在见票时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时间,向某人或其指定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付款承诺
内容(《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规定)
1. 表明“本票”字样
2. 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承诺
3. 付款期限和付款地点
4. 收款人名称
5. 出票地点与日期
6. 出票人签字
7. 确定的金额
本票是自己出票自己付款的一种票据,是一种出票人向收款人签发的书面承诺,不是本票与汇票、支票的最显著的区别
4. 票据的使用
票据是可以流通转让的信用工具,通常用作结算工具或信贷工具
汇票既是结算工具又是信贷工具
支票是结算工具
本票基本上是信贷工具
使用情况
1. 支票一般用于国内结算
避免清点现金的麻烦和可能产生的差错,节省时间,从而提高结算效率
2. 汇票作为结算工具,主要用于国际支付
可以减少麻烦,降低风险,节约费用,提高效率
3. 通过汇票可以起到融通资金的媒介的作用
4. 由银行出票又由银行付款的银行汇票对于收款人最为可靠,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的很普遍的是由厂商出具的商业汇票
这里除了结算作用,汇票主要发挥其信贷工具的作用
以进出口贸易为背景的商业票据很容易贴现,因此商业汇票成为出口商获得融资的重要工具
5. 对于商业本票由于经常发生出票人拒付案,影响了商业本票的声誉,因此人们一般不愿意接受商业本票,至于银行本票,因为一般国家对发行银行本票限制较多,所以也不多见
1.3.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一笔国际贸易及业务成功完成的标志是进口商安全及时地收到货物,出口商及时地收到货款
顺汇
结算工具的流动方向与资金流动方向相同
逆汇
结算工具流向与资金流向相反
1. 汇付(汇款)
是指买卖双方签约后,卖方直接将货发给买方,而买方则主动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将货款通过银行汇交给卖方的支付方式
根据汇出银行通知汇入银行的方式不同分类
1. 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T/T)
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用电讯手段通知汇入行解付一定金额款项的付款方式
优点:交款迅速,速度快,应用广泛,安全,银行不占用客户资金
缺点:费用较高,适用于金额大需求急的汇款,要核对电报密押的真伪
2. 信汇(Mail Transfer,M/T)
是汇款人向当地银行交付本国货币,由银行开具付款委托书,用航空邮寄通知国外分行或代理行支付资金的付款方式
优点
费用低廉,信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
缺点
速度慢,收款人收到的时间比较晚
应用不太广泛
要核对印鉴真伪
3. 票汇(Demand Draft,D/D)
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开立以其代理行或其他往来银行为付款人的银行即期汇票,列明收款人名称、金额等,交由汇款人自行寄交给收款人,收款人凭票向付款行取款的一种汇付方式
优点:费用最低
缺点:收款速度最慢,应用不太广泛
优缺点
优点:手续简便,费用低
缺点
汇付是基于商业信用的
具有很大的风险
对于预先汇付货款的进口商或货到收款的出口商来说,其资金被大量占用,负担较重,而另一方的负担很轻
2. 托收
是银行根据债权人(出口商)的指示向债务人(进口商)收取款项或承兑,或者再取得付款或承兑(或其他条件)交付单据的结算方式
通常涉及4个当事人
委托人(债权人)
托收行
代收行
付款人
光票托收
托收业务不附带有商业单据(发票、海运提单等)
跟单托收
付款交单
是指代收行必须在进口上付清货款后方能将单据交付于进口商的跟单托收方式
即期付款交单
是在收到货款后才将货物单据移交,相对而言,对出口商风险最小
远期付款交单
承兑交单
是指代收行凭进口商对于远期汇票的承兑即可将单据交付于进口商的跟单托收方式
对出口商风险最大
与汇付相比较
托收比汇付更加安全
托收和汇付情况下进出口商的资金负担不同
托收比汇付手续稍多,费用稍高
和汇付一样,都是属于商业信用
3. 信用证
是一种银行依照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立给出口商的在其相符交单时保证付款的书面文件
承付
1. 如果信用证为即期付款信用证,则即期付款
2. 如果信用证为延期付款信用证,则承诺延期付款并在承诺到期日付款
3. 如果信用证为承兑信用证,则承兑受益人开出的汇票并在汇票到期日付款
特点
1.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
2. 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性的文件
3. 信用证是一种单据的买卖
内容
1. 开证行全称和详细地址
2. 信用证的类型
现在信用证都是不可撤销的
3. 信用证的号码和开证日期
4. 申请人完整的名称和详细的地址
5. 受益人完整的名称和详细的地址
6. 金额
信用证金额是开证行付款责任的最高限额
7. 有效期限
即是受益人交单取款的最后期限
8. 货物描述
包括货名、数量、包装、价格等一些最主要的内容和合同号码
9. 运输
标明启运地、目的港、装运期限、可否分批装运、可否转运等
10. 需要的单据的名称、份数和具体要求
通常包括汇票、商业发票、装箱单、海运提单、保险单、原产地证书、商检证书以及其他证明等
11. 保证条款
开证行通过保证条款说明它的付款责任
12. 签字或加押
函开的信用证需要开证行有权签字人双签,电开信用证需要加押
13. 声明适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即《UCP006》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句,对信用证的可接受性有决定性的影响
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