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经济心理学心理学专业课:普通心理学前七章超详细思维导图(同时结合了考研题目和学习手册上的题目的强化补充)
编辑于2021-12-17 11:30:25普通心理学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从个体的角度: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认知(信息加工过程)
指人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过程(信息加工过程: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支配行为)
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分类
感觉
知觉
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思维和语言
思维
语言:把自己认知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经验,传达自己情感
情绪和动机(心理与行为调控系统)
情绪:人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等主观体验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共同的:负责调节和控制心理和行为(趋近—逃避)
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
心理特性体现个体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该模式包括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社会心理(从个体受他人影响的角度)
个体行为(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外部活动)
行为指人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可观察的外部活动
心理和行为联系
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任务
心理过程
心理结构
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心理与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客观性 数据真实 可重复
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
优点:能观察到自然发生的行为,结果较真实
缺点
可验证性,可重复性不确定
缺乏对环境(条件)的控制
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
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观察者偏差
实验法
方法上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评价上
优点
可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结果可重复可检验
量化的指标明确
缺点
主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具有人为性
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测验法
内容
智力测验
态度测验
人格测验
成就测验
心理测验两个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可靠程度
效度:有效地测量所需心理品质,可对行为预测表示
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缺点
有些测验效度不高
有些测验操作复杂
各种偏差:问题的措辞 样本的代表性……
相关法
个案法
优点:探索性,仅用于提出初步的理论或假设
例如:布洛卡发现运动性失语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心理学派别
构造主义(直接经验)
冯特 1879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受近代哲学 实验心理学 两个影响)
冯特 铁钦纳
主张
对象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经验
感觉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
表象(意象)
表象是观念的元素
情感
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方法
重视內省,将内省法并于实验方法结合
将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在一起
机能主义(意识流)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主张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
第一势力
主张
反对研究意识
反对内省
“环境决定论”
提出S-R模式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 考夫卡 柯勒(顿悟理论)
主张
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
重视异常行为分析
第二势力
主张
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欲望或动机收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发现病人潜在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评价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并于意识作用对立…
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
生理学取向
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托尔曼
心理分析研究
认知心理学研究
1967美国奈瑟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
罗杰斯 马斯洛
神经机制
神经系统的进化(人有100亿以上神经细胞和1000万亿个以上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起源
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人类文化与脑的进化
神经元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帮助神经元的沟通)
为神经元生长提供线路,发育后期为成熟神经元提供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
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例如构成血脑管屏障)
神经元
组成上
树突(短而密)(接受神经冲动的部分)
轴突(长而疏)(传递神经冲动的部分)
胞体
功能上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地位
神级系统结构和机能单位
基本作用
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突触的结构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回路
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反射弧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主管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四叶
枕叶:初级形式视觉(视觉中枢)
颞叶:初级形式听觉(听觉中枢)
顶叶:触压觉、温度觉、内脏感觉…(机体感觉中枢 )
额叶:运动指令 支配调节身体运动
小脑(平衡、协调、运动技能上、感觉分辨……功能缺陷可导致口吃、阅读困难)
间脑
丘脑
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
外界感官信息输入—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
脑干(主管生理活动)
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
中央灰质(支配眼球、面部肌肉活动)
中脑四叠体
大脑脚
桥脑(睡眠、做梦、意识调节控制
延脑(呼吸、排泄、肠胃)(生命中枢)
边缘系统(和上述并非一个平行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 (因主要部分环绕在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环而得名)
海马(学习与记忆):例如空间记忆
杏仁核(恐惧、忧虑和攻击性)
下丘脑(饥饿与进食)
脊髓(联系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调节身体骨骼肌肉动作)
脊神经
脑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紧急状态下)
副交感神经系统(非紧急状态下发挥作用)
两者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
整体说——局部毁损法
拉什利
均势原理
总体活动原理
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
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编制行为程序、行为调节、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由边缘系统与脑干网状结构组成
模块说
神经网络学说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分类及机能
甲状腺
副甲状腺
分泌不足,会使人反应迟钝,肢体运动不协调
肾上腺
脑垂体
性腺
神经——体液调节
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调节
通过下丘脑的神经核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结构
白质(传递信息)(随年龄增长趋于平稳)
灰质(处理信息)(随年龄倒u型发展)
胼胝体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初级感觉区(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例如眼睛的光的刺激)
视觉区
听觉区
机体感觉区
初级运动区(支配、调节姿态运动)
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直接输入)(皮层进化较晚)(高级心理机能有关)
感觉联合区
运动联合区
布洛卡区:受损发生运动性失语症
前额联合区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裂脑人实验(斯佩里)
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偏理性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偏感性
研究方法
CT
MRI
PET(放射性葡萄糖)
fMRI(血氧含量)
EEG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神经系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
人的信息加工
感觉
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的作用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是一切较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
光幻视现象
感觉的类别
外部感觉(肤觉etc)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刺激: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机体觉)
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近刺激和远刺激(考夫卡)
近刺激:感觉器官(感官接收器)直接受到的刺激
远刺激:实体性质的对主体的刺激,实体本身、实体刺激
感觉的编码
对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和分析——对信息就行分析
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
编码理论
特异化理论
模式理论(模块理论)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察觉微弱刺激的能力 E=1/R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两者关系也是反比
韦伯定律(刺激只适用于中等强度,过强过弱刺激不再是常数)K=△I/I K越小,某种感觉越敏锐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对数定律(费希纳):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以韦伯定律为基础—也只有在中等强度刺激适用)
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P=klgI
成立条件
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为事实否定)
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强度和类型的刺激都是正确的
幂定律(斯蒂文斯)(数量估计法)P=K I的n次方(会受到背景效应和被试反应偏向影响)
信号检测论
人对信号检测的依赖物
感受性
设定的反应标准
所受影响因素
奖励:降低反应标准,增加反应频率
惩罚:提高反应标准,减少反应频率
对被试反应的分类
击中:有对
漏报:有错
虚报:无错
正确拒绝(没有信号,被试报告没有):无对
视觉(80%的外界信息获得)
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
光的特点…可见光谱:380~780nm
生理机制
折光机制(光入眼球)
眼球
眼球壁
外层
巩膜: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角膜:屈光作用,保护眼睛,聚焦光线
中层
虹膜:对光线摄入量调节
睫状肌
脉络膜
内层
视网膜
感光细胞
视椎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房水
玻璃体
眼球外三对眼外肌
眼动神经
滑车神经
外展神经
感觉机制(视神经捕捉)
分布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在16~20度视角处最多
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该点聚合——对光不敏感
功能
视锥细胞(锥体细胞)
昼视器官,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感物细节和色
视杆细胞(棒体细胞)
夜视器官,在昏暗照明条件下起作用,感受明、暗
视觉色素:换能作用
传导机制
侧抑制作用: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三级神经元
第一级: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视神经节细胞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出发,终止与大脑枕叶纹状区
感受野(胡伯&威塞尔)
视网膜那一片…
中枢机制(感觉生成)
枕叶
视觉基本现象
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的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三特性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的波长
明度(一种视觉经验):颜色的明暗程度
普肯耶现象
明适应对560nm(黄绿)最敏感
暗适应对510nm最敏感——人在黄昏时,看绿蓝色东西更亮
色觉缺陷
色弱
色盲(全色盲几乎没有视锥细胞)(与某种颜色锥体细胞缺失有关)
色觉理论
三色说
三基本色:红绿蓝(视网膜上对应)
三色说对立过程理论
黑白
黄蓝
红绿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明暗
物体明度影响因素
物体照明强度
物体表面反射系数
物体所在周围环境明度影响
明度对比效应
对比使物体明暗度相对向补的明暗度方向变化
颜色的对比效应
对比使物体色调向着背景颜色补色方向变化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亮更亮,暗更暗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用视角大小表示—视角越大,表明距离越近)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暗适应
明适应
后像
正后像
负后像
颜色视觉一般为负的
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
次声:低于16HZ 超声:大于20,000HZ
声音物理属性
听觉基本特性
音调:声音频率
音乐音调50~5000HZ
言语音调300~5000HZ
人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HZ
人耳最敏感区域1000~4000HZ
音响:振幅(分贝)
痛阈:140db
音色:复杂声波成分
接收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软圆窗、圆形窗):声音放大器
内耳(前庭和耳蜗)
听觉的产生过程
音调的听觉理论
共鸣理论(1863•赫尔姆霍兹)
耳蜗基底膜长短不同的横纤维能对不同频率声音产生共鸣
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位置作用)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
外来声音频率不同,行波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
频率理论(1886.拉瑟福德)
通过基底膜振动频率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1949韦弗尔)
<500HZ
神经单个发放频率与声音频率对应
>500HZ且<5000HZ
多个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起作用
>5000HZ
行波理论解释
总结
<5000HZ
频率理论解释
>5000HZ
行波理论解释
>500HZ且<5000HZ
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解释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四种基本形态)
触压觉
触觉:稍微
压觉:明显
温度觉(温觉和冷觉)
温觉
罗弗尼氏小体:40℃
冷觉
克劳斯氏球:15℃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感觉…部位不同,温度不同
矛盾热现象
痛觉
任何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能引起痛觉
作用:传递机体收到伤害的信息,具有保护机体作用
针灸的镇痛作用
嗅觉和味觉
嗅觉
感受器:鼻腔粘膜中的嗅细胞
气味物质作用于鼻腔粘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产生嗅觉
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感受器:舌面上乳突内的味蕾
主要味觉
舌尖:甜
舌中:咸
舌两侧:酸
舌后:苦
新研究发现第五味觉:味精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静觉)
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
半规管:反应身体旋转运动的器官
前庭:反应加速减速器官
动觉
感受器
肌腱
关节
肌肉
内脏感觉(机体觉):饥饿 饱胀 便意 恶心 疼痛
(非平行)联觉
知觉
一般概念
定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种类
依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依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依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
阈上知觉
阈下知觉(类似潜意识 )
作用
觉察
分辨: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想象界化):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知觉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主体
需要的感觉信息少 改模式占优势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需要的感觉信息多,该模式占优势
知觉生理机制
视觉系统
腹侧系统
枕叶—颞下回
What:处理物体形状信息
背侧系统
枕叶—顶叶
Where:空间和位置信息
知觉特性
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知觉时,被选择的刺激是对象—精确加工 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是背景——模糊或未加工
意义:保证我们能对知觉的对象进行精确感知和加工,对背景进行模糊的反应
知觉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双歧图形)
选择性受事物本身特点的影响,也受人的主观因素(兴趣 知识经验)影响
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个别属性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整体离不开组成它的各成分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整体的加工先于局部加工,视知觉始于整体 整体优先(纳翁的实验)
知觉整体性作用: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在过去知识经验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例:隐匿图形)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有助于知觉整体性
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我们的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类型(物体的空间表象性质)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相对明度不变
颜色恒常性
影响因素
视觉线索作用:指环境中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物体距离、方位等信息
知觉经验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的感觉构成因素
视觉
触觉
动觉
形状的特征分析
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检测
轮廓的作用:如果将轮廓破坏,变模糊,则会破坏我们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图形的组成(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
邻近性
相似性
对称性
良好连续
共同命运(运动趋势)
封闭
线条朝向
简单性
形状识别
物体识别
文字识别
面孔识别
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大小知觉
影响因素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物体与知觉者的距离
对物体的熟悉度(经验的作用)
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环境的影响)
体态变化(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变化)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眼睛的调节 控制晶状体曲度变化的睫状肌的紧张程度提供距离信息
双眼视轴的幅合 眼肌
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被遮挡的物体被知觉更远
线条透视:近大远小
空气透视:近处物体细节更清晰
相对高度(写意画的远近布局)
纹理梯度(小而密的物体——远)
运动视差(坐火车看外—近的快)
双眼线索(主要形式)
双眼视差:视差大 物体进 视差小 物体远
方位定向
视觉
会影响声源方向的判断
听觉
时间差
强度差
眼动
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
微跳(重要的)
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稳定性
漂移
生理震颤
随意的、较大的眼动
跳动(重要的):比如阅读
追踪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三种形式
时序知觉(前后顺序)
时距知觉(持续时间)
时间点知觉(事件发生具体时间)
时间知觉参照物
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判断时间精准性 听觉>触觉>视觉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感觉时间过的快(低估时间) 反之
兴趣和情绪:厌恶的 慢
运动知觉
物体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的就是运动知觉,为了知觉到运动,还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动作指令
真正运动的知觉
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
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速度 存在阈限!
似动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自主运动
诱发运动
(参照物转移导致的运动对象转移)
运动后效
错觉
定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
种类
螺旋和运动错觉
几何图形错觉
大小错觉
月亮错觉
艾美斯小屋
形状和方向错觉
解释
眼动理论 其他……
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一般概念
意识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意识是一种…
觉知: 对信息的被动察觉和感知
高级的心理功能:能动性 调节作用
心理状态
无意识(潜意识)
功能:认知心理学认为,无意识主要于完成一些背景任务,面对大量信息时,无意识可对信息监控、分类和存储
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意识的两个特性
局限性:在同一时间内可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能动性(认知非真实性)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视交叉上核(对视觉刺激很敏感)—(促进或抑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
季节性情感障碍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睡眠
睡眠及其阶段
脑电波的记录特征
清醒和警觉时: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β波为主
安静和休息时:更低频率、大波幅的α波为主
睡眠时:更更低频率、更更加大波幅的δ波为主
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浅睡状态 易被外部刺激惊醒 10min 比处于警觉状态或集中注意的脑电波慢,但比睡眠状态快
第二阶段:间或出现睡眠锭 20min
第三阶段:肌肉逐渐变得更加放松,脑电波更慢 梦游啥的都在这出现 40min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
前四个阶段大约经过60~90min,后睡眠由深入浅,再次进入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此时有翻身动作易被惊醒,经过10~15min后,突然进入新的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sleep)与个体在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活动相似……第二次通常长于第一次
小规律
一个睡眠周期一般持续90min
深度睡眠时间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
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次数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年龄越大,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越短
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使大脑和身体休息恢复(人在清醒状态时,大脑会分泌 腺苷,高水平腺苷浓度易引起困倦,睡眠可降低该浓度)
对个体成长起重要作用
生态学理论:长期生存斗争形成的机制,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收到伤害
失眠
失眠随着年龄增长有增加趋势
梦
梦的基本事实
所有人都做梦
身外之事能成为梦的一部分
解释
精神分析观点
生理学观点: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识观点:担负一定认知功能…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
研究
研究仪器 夜晚帽
梦境特征
不协调性
不连续性
认知的不确定性
催眠(轻易对暗示做出反应)
易被催眠特征
常做想象力丰富白日梦
易沉于眼前或想象场景
想象力丰富
依赖性强,常寻他人指点
超相信催眠作用
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观点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人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基本功能
应用:治疗酗酒 吸烟 梦游症 自杀倾向…
白日梦与幻想
程度较深称为幻想 每个人都有过
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神经活性药物
抑制剂
兴奋剂
致幻剂
药物成瘾
心理依赖
生理依赖
注意
基本概念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两个特点
指向性:选一忽略其他 感官指向一定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外部表现
伴随某些特殊表情动作 例:凝神远望
生理变化。例:肢体血管收缩 头部血管舒张
感觉器官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得到最清晰的印象
功能
选择功能(最重要的!)
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种类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多种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忽视其他刺激
双耳分听实验: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加工
鸡尾酒会效应
启动效应(启动的实验范式)
正启动效应
负启动效应
抑制
返回抑制现象
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降低的现象
先加工活动对后的起促进
注意瞬脱
未注意盲
变化盲
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转移与注意动摇(注意起伏区别)
注意动摇(注意起伏):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内容并没有离开当前活动
注意转移:将注意从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注意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分配性注意(多作业)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功能
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布罗德本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有限度,不可能对所有感觉刺激进行加工,有过滤机制,未进去的消失
衰减理论
加工系统有限
未进出的未消失,只是渐凋零
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
前三个理论局限性
假设注意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
超越
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可能发生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资源理论
双加工理论
构成要素
自动化加工
意识控制加工
联系:意识控制加工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注意的神经机制
朝向反射
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人习惯该刺激 则反射不会发生
脑干网状结构
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意义
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使脑处于觉醒状态
功能上
上行激活系统
负责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下行激活系统
加强或者减弱肌肉活动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功能
边缘系统
前扣带回
广泛参与各种需要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
可能负责监控行为或反应行为是否出错,或是否存在冲突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前额叶
注意调控能力
对皮层下组织的抑制作用
记忆
记忆的概述
定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角度: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阶段)
编码
存储
提取
记忆的分类
信息保持时间长短角度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图尔文—按照记忆内容
情景记忆(受时空限制,不稳定不确定)
语义记忆(形而上,较稳定)
意识参与角度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
Anderson
陈述性记忆(提取往往需要意识参与)
程序性记忆(内隐的)
三级记忆模型
刺激输入—感觉记忆(信息未转化,则1s左右遗忘)—(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信息未转化,则15s~1min内遗忘—(正向:复述,存储)(反向:提取—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编码形式和容量
编码形式
编码容量
向短时记忆的转换条件:能被个体识别并引起注意的信息
短时记忆(5s~1min)
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暂时地存储信息
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主导)
视觉编码
记忆编码效果影响因素
觉醒状态
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
艾宾浩斯:11;:00~12:00学习效率最高 18:00~20:00效率最低
加工深度
组块
任何信息模式和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提高编码效果方法:对记忆的内容组块化/扩大每一个组块的信息量
短时记忆容量
米勒—容量有限7±2
短时记忆存储和遗忘
复述
机械复述
精细复述:将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遗忘
消退理论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和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探测法)
是短时记忆信息被其他无关信息干扰造成的
信息提取
平行扫描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完全系列扫描
长时记忆(信息存储库)
概述
定义:储存时间在1min以上记忆,容量没有限制
来源
大部分是短时记忆加工
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
编码形式
主要采用语义编码(语义关系接近性)
信息存储
一种动态的过程
量的变化
存储信息和数量随时间下降
质的变化
巴特莱特的实验
图画再现法
故事再现法
受个体知识和经验差异影响
内容更简略概括,不重要细节逐渐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更加具体/更加夸张,突出
↑所以说:记忆的保持一种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当前信息进行建构的过程
信息提取
提取形式
再认(recognition)
回忆(recall)
舌尖效应
遗忘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原因
定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存或提取时有困难
遗忘种类
不完全遗忘
完全遗忘
临时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特点
子主题
思维
思维一般概念
定义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功能&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
特征
概括性
间接性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角度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
2.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3.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4.
辐合思维(有点小像逻辑思维,但存在一种场域进行规范)
发散思维
影响
环境:规则、文化……
自身个体
5.
常规思维
创造思维
表象
概念: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种类
根据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表象创造程度不同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库泊(Cooper et al,1973)——“心理旋转”实验
表象的脑机制
在思维中的作用
概念与推理
概念
含义
种类
据其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最普遍的)
析取概念
关系概念
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
人工概念
概念具有不同层次
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Collins,1969)
内容
实验
评价
激活扩散模型
概念如何形成
子主题
经典概念形成实验(Bruner et al ,1965)
子主题
实验程序
问题的解决
决策
语言
注意和意识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或将一定事物“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无意识的过程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感觉和知觉关系
联系: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
区别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的反应,知觉比感觉复杂
知觉要对感觉信息组织和解释
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如经验 情绪 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