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讲述了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编辑于2021-12-20 16:24:30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时间背景
时间:戊戌维新运动失败
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
起因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政府大量的收税,各级官吏贪污腐败,使得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一个仿效日本君主立宪的大纲,但规定了九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后果
激化社会矛盾,加重危机(原因:清政府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延续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骨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11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1904《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3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1905.8.20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和华兴会)
一些革命政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主义
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其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缺点:没有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目的:建立民国
缺点: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的地位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缺点: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将长期的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巨大的牺牲。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中国“国民恶劣”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
革命派:”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革命派: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的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武装起义
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11.4.27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起因:清政府借“国有”的名义将铁路的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
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四省发动保路风潮
四川—成都血案 导致全川的武装暴动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10.10 三天内光复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在一个月内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独立。
1912.2.12清帝被迫退位
既表现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有暴露出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革命很快的发展但是基础并不牢固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1.1孙中山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是它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地位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2.12清帝退位
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4.1孙中山卸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政治上
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制定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1912.8宋教仁组成国民党
1913.3宋教仁被刺
1913.7-1913.9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1913.10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4.1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1914.5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1915.5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
1915.12.12袁世凯接受帝位申令
1915.12.31下令以1916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于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1916.3.23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
1917.6前官僚张勋率“鞭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仅12天就失败了
经济上
北洋政府竭力拥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借助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文化思想上
1913.6《通令尊崇孔圣文》
后果
形成北洋军阀割据局面,使得中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革命派内部的分化
推翻封建帝制,建成共和政体,革命大功告成,从而丧失了革命意志
意志消沉,隐遁山林或者移居海外,逃避国内的政治斗争
孙中山
1913宋教仁被刺,孙中山毅然发动“二次革命”但是被镇压
1914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但是影响不大
1915.12.25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
1917.9在广州成立的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但是军阀勾结,孙中山被排挤
1918.5.21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
1919.10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辛亥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根本上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的压迫干涉
弱点和错误
没有彻底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的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