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突触
生理学(人卫版)神经系统之突触总结,包括电突触的结构基础、特点和部位,化学突触的传递、神经递质、效应和性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突触
类型
电突触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特点:双向,快速,低电阻
部位;同类神经元之间
化学突触
传递
定向突触传递
过程:神经末梢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囊泡融合--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结合突触后膜受体--后膜兴奋
非定向
特点:效应物质距离效应器距离较远,耗时长 由受体类型决定效应 没有经典的突触前膜,间隙,后膜成分
分布:神经肌肉接头
结构基础:曲张体
神经递质
同一神经元可以有多种神经递质,但作用时必须有使该神经递质失活的机制
调节物质
神经调质
对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功能进行调节(通常二者无差别)
释放
共释放
旁释放
扩散
主要神经递质系统
胆碱能系统
概念:以乙酰胆碱Ach为神经递质的突触传递系统
胆碱能纤维
中枢胆碱能神经纤维
外周胆碱能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元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N受体/烟碱受体:促离子型受体
骨骼肌兴奋,节后神经元兴奋
阻断剂:箭毒,六烃季胺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M受体/毒蕈碱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内脏运动
阻断剂:阿托品
单胺类递质系统
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能NE系统
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
神经纤维:多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
受体
a受体---兴奋性
b受体---抑制性
多巴胺能NA系统
多巴胺能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神经元
黑质-纹状体通路:调节运动
中脑边缘系统:精神活动
下丘脑结节区域-漏斗通路:调控垂体内分泌
5-羟色胺系统
受体: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神经元:脑干
作用:调控精神活动、垂体内分泌、睡觉、运动
组胺能系统
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神经元:下丘脑
作用:学习、痛觉、睡觉、垂体
氨基酸递质系统
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能系统
神经元:脑(脑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G蛋白偶联受体
促离子受体
AMPA受体
通道离子:NA+ K+ Ca2+
激动剂:谷氨酸、AMPA
NMDA受体
激动剂:谷氨酸、NMDA----共激动剂,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兴奋
作用:在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有重要作用
KA受体
抑制性氨基酸
g-氨基丁酸能系统/GABA
神经元:脑(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促离子型受体
GABA A 受体
GABA C受体
促代谢型受体
GABA B受体
甘氨酸/glycine能受体
神经元:脑干、脊髓、小脑(低位中枢的重要抑制神经递质)
受体 促离子型受体(Cl-)受体
神经肽能递质系统
速激肽类
神经递质:P物质、神经肽、神经激肽
作用:感受痛感,肠运动
阿片肽
神经递质: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
作用:镇定、快感
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
神经递质:TRH\CRH激素
脑-肠肽
神经递质:缩胆囊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促胃液素
缓激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嘌呤类递质系统
神经递质:腺苷、ATP、ADP
腺苷受体P1
整体为抑制性受体(由抑制性G蛋白偶联受体A1A3与兴奋性G蛋白偶联受体A2受体
作用:止痛,舒张血管
腺苷受体P2
由促离子型受体P2X与G蛋白兴奋性/抑制性偶联受体PAY共同组成
作用:痛觉过敏,情感
气体递质系统
神经递质:NO(受体:鸟苷酸环化酶),CO,H2S-------NO(舒张血管,镇静,神经炎症,舒张平滑肌)
效应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性质: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局部电位
机制:钠钾钙通道开放,离子内流,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性质: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局部电位
机制:Cl-内流/K+外流,超极化
EPSP+IPSP共同在轴突始段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AP
性质
可塑性
突触的重复性活动可以改变突触传递效率
如:习惯化(重复刺激,减弱消失)---钙离子通道失活
如:敏感化(重复刺激,增强)---钙离子通道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