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断舍离》2013版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从外在到内在改善心灵环境,彻底焕然一新!
编辑于2021-12-21 16:01:26这是一部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变迁的励志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逆境中突破困境、实现自我超越的主题。书中将社会议题融入角色命运,强调面对失业、家庭变故等挑战时保持坚韧的重要性,传递出"沉默中努力"的坚定力量!
这本书通过心理学视角解析羞耻感的本质与影响,帮助读者区分健康羞耻感与过度羞耻感,并从家庭、文化、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探讨其成因。书中提出通过认知重构、接纳自我缺陷等治愈策略,倡导以自我关怀替代羞耻支配,实现心理健康与生活平衡!
这本书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决策引导机制,例如商场的优惠促销、限时活动等设计,往往利用稀缺性、从众心理等触发消费冲动,而非单纯基于需求。通过分析心理、认知偏见与营销策略的相互作用,帮助读者认清“优惠”“稀缺性”等常见助推手段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理性的消费选择。掌握助推效应,让你做营销时代的明白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部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变迁的励志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逆境中突破困境、实现自我超越的主题。书中将社会议题融入角色命运,强调面对失业、家庭变故等挑战时保持坚韧的重要性,传递出"沉默中努力"的坚定力量!
这本书通过心理学视角解析羞耻感的本质与影响,帮助读者区分健康羞耻感与过度羞耻感,并从家庭、文化、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探讨其成因。书中提出通过认知重构、接纳自我缺陷等治愈策略,倡导以自我关怀替代羞耻支配,实现心理健康与生活平衡!
这本书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决策引导机制,例如商场的优惠促销、限时活动等设计,往往利用稀缺性、从众心理等触发消费冲动,而非单纯基于需求。通过分析心理、认知偏见与营销策略的相互作用,帮助读者认清“优惠”“稀缺性”等常见助推手段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理性的消费选择。掌握助推效应,让你做营销时代的明白人!
《断舍离》2013版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
作者: 山下英子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3-7
什么是断舍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动态空间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推荐阅读
2019版《断舍离》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关于收拾
它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
考虑的两个维度
我和物品的关系
当下的时间
从关系和时间轴看物品
不明白"当下的我"的内涵,收拾最终只会把东西变换一个地点进行存放而已
断舍离"舍"的关键是彻底切断与当下自己用不着物品的关系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用得着的东西,才会留在你的空间里
不断更新"当下自己必须"的物品,可以促使我们购买物品前三思而后行,也就实现了"断"的状态
断舍离的含义是,在"断"和"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某件物品是不是当下必需、有用的
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区别
断舍离不是以把房间弄干净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收拾了解自己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了解了断舍离就不再需要学习收纳技巧了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取舍物品的工作让你聚焦自己,更能了解自己,得到清晰准确的自我形象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最终得到的是认知世界的可喜变化
心态变得快乐起来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重新夺回被物品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看待自己的方式从过去的减分法变为了加分法
断舍离的精髓——判断物品从你身上夺走了多少能量,通过筛选物品,自我完善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革命吧
扪心自问:那些不用的东西值得我花那么多功夫、时间、金钱和劳动力去收拾吗?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通过整理衣柜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通过筛选物品才知道自己平常是个什么样的人,进而了解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形象
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
扔掉物品之前,心生怜悯,觉得可惜
对策:反复坚持实施断舍离
中级阶段
判断速度加快,下决定非常痛快
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
东西对任何人也没啥用处
高级阶段
身边只会留下适量的物品
重新获得对自己和生活的掌控感
你的家从“仓库”变成了“住所”
大师阶段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物品减少到了自己能掌控的量,才能做物品的主人
断舍离带来的意识、环境、气场变化
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循环
确保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让身边的物体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留下适度的量
磨砺内在感应力
“断”和“舍”都是doing,“离”是being(更高一层境界)的状态
从思考行动的状态转为感觉的状态是个巨大的突破
断舍离正是磨砺内在智慧的技术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要有意识地选择让物品回归到
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它应该在的地方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物品要用才会有价值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外因: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积累了大量的个人物品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心理
商家充分研究个人消费心理,让人失去理性大买特买
要想清楚打折商品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死的,但外部物质和商家促销诱惑太大,常常打开
出口闸门如果不刻意去努力的话,反倒不会开启
于是乎,个人空间里东西越来越多
个人空间的鲢鱼处境
鲢鱼生活在污泥之中,就像深陷物品堆积的我们
不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把“污泥”清除出去,你永远无法为生活减负
一个不断产生新东西的社会,家庭成员的物品,自身的因素
内因: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三种类型
逃避现实型
过于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
他们多半对家庭也有所不满,不愿在家,让自己忙碌起来
导致恶性循环
应对方法:让家成为自己最棒的放松所
执着过去型
保留大量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
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不想面对现实
留的“纪念品”太多,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看不到现实,完成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应对方法:将“减分法”变为“加分”法,不断鼓励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担忧未来型
过分关注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举例
过分囤积纸巾等日用品
存了15年特效药的母亲
“收着药物=总有一天会发病”,这其实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担忧的恶性循环里
这类人最多
应对方法:不要去考虑“万一”,着眼于当下的日常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对于“现在”的时间长度认知,多少受到年龄的影响,不过也还是存在个体上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现在”的界定,但一定要找到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扔不掉东西背后隐藏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
扔不掉东西和自己是哪种人没关系,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会渐渐习惯了房间里堆满物品的状态,就类似于便秘而导致的感觉麻痹
只要稍微借助泻药的力量,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拾工作的
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把身边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
不会再穿的衣服、不会再用的物品和“坏掉的火腿”一样,需要及时清理出生活
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三类破烂儿
不用的东西
不用的却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长期如此,你极有可能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感
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
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充满回忆的东西
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再美味的食物,搁久了也会变味
无论一开始有多美好的回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也会发生变化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时间轴要锁定当下
没用的东西、充满回忆的东西占据了家里物品的80%,这属于主人错位和时间错位
剩下20%为当下需要使用的东西
断舍离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集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聚焦于现在物品的分类
按使用频率可分为每天用、每个月用、每个季度或更长时间、特定场合下使用几类
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
使用频率低的物品需要收起来留用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一个误区:我们购买东西的时候,喜欢把焦点放在非日常的东西上,比如说“客用”
断舍离中,基本上是没有“客用”这种观点的。喜欢的东西就拿给客人用好了
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纯粹是浪费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遵守与自己的约定,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决定要收拾的事情就按照计划时间去办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让房间变得一团糟相当于给自己赋予了自我否定、自卑的能量
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但长此以往就变得麻木
最后无法分清究竟是羞愧让房间变乱还是房间变乱才感到羞愧
正视现状,改变自己
满屋子里堆满破烂儿会让人出现“良心不安的聚集”和“担忧的聚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数量 x 场所 x 时长 = 环境能够承接能量的大小
数量和时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大量长时间存在影响巨大
场所:家里堆积东西太多会造成压迫感,地上散落的、堆在墙边的应该首先清理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住所存在的意义
确保健康与安全
住育:培养一些了解居住健康的知识、掌握选择和实践良好居住环境与习惯的能力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三个维度来思考环境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如何提升
要想改变居住环境,应该学会先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
举例
去朋友家看见他家很乱,回来看自己家,也不过如此。但是很多人这一步卡住走不下去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家庭环境会影响人的心情
干净的家让自己向往
如果经常唉声叹气,那住在一起的人也会郁闷不已
你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你自己。不过语言和动作属于自己能够改变的环境之一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不关心居住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不觉得有必要每天亲自检查建筑物的每一个角落
不觉得空房子也必须得每天清扫和开窗换气
觉得只要打开一扇窗,房间就能充分唤起来
一些思考及感悟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断舍离就是 通过收拾自己的居住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 合适且必需 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的空间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再收拾了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项变成了加分项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歌德
不穿的衣服一直放在衣柜里并不是留念,而是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
有些男人不是因为太忙而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在家 所以才把自己搞的很忙
从灰尘的数量,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整体运势
人容易因为习惯了某件事情而感觉麻痹,这是很可怕的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 除掉停滞运和腐败运
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自己的影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能让人强烈感受到易使发生改变的,就是那些能作用于心里深层的场所
物品是自身的投射,既然如此,物品即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后记
断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不需要的东西拒绝接受
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一定要清楚: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舍
收拾没用的破烂儿
卖掉、赠送物品
缩小喜好范围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只要是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可以用得上”的心情,随便保存的东西可以舍弃了
实现自我肯定感
离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只有当下对自己合适且必需的物品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心情愉悦
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断+舍=离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一、启动自动整理机制
养成习惯后就会形成自动化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可信赖的自己,最终脱离“没办法收拾的自己”
二、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筛选物品的原则:既棒又新鲜
不要总是使用廉价物品来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
在整理物品中发现真正的自我形象
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物品和更好的自己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断舍离的结果会让人的生活变得简单、节约,但这不是目的
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是“活在当下”
断舍离不是精简生活,而是更好地对待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三、更多看不见的变化发生
断舍离有助于自我肯定、恢复自信
摆脱生活的琐碎与压力,轻装迎接生活
从“拥有”的观念中摆脱出来,万物皆虚
拥有只是一种观念,失去也是
活在当下,不要活在“替将来准备好”的精神包袱中
等到发生的时候再来做决定好了
与其期待着看不见的世界的发生,还不如享受好每一天,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彻底地筛选物品是断舍离的核心
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的收拾不需要再整理、收纳了
进行整理时
首先考虑自己和物品的关系
其次是聚焦当下这一时间轴
一开始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
举例
“今天要收拾房间”
“今天要把这个抽屉收拾完”
实践中聚焦于某一个场所
从当天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最想进行断舍离的场所(哪怕只是一个抽屉)
注意:一定选择在能挤出来的时间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以增加成就感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重视健康及安全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开始
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等
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着手于看不见、不想看见,但自己又特别在意的场所
重视运气
玄关或者卧室
一切从仍东西开始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自己很在意的东西留到以后再说,先从明显不需要的东西开始
扔东西时,完全不需要给他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需要或不需要”)
进阶阶段的判断标准可以再加上“舒服或不舒服”
垃圾的三大类
一般垃圾
每周处理2-3次,包括厨房垃圾、无法作为资源回收的废纸等
可回收垃圾
包括易拉罐、瓶子、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容器和包装、废纸等
不可回收垃圾
既非一般垃圾,也非可回收垃圾的那部分,如破碎的玻璃制品、真空喷雾瓶等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特别是别人送给你,你却用不着的礼品说“对不起”和“谢谢”,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将大中小三分法运用到整理收纳上
举例:厨房里的三分法
大分类(三类)
餐具
小分类(三类)
盘子
大盘子
小盘子
其他
容器
陶器
漆器
其他
杯子
玻璃杯
日式茶杯
西式杯
烹饪器具
小分类(三类)
电器
加热用
烹饪准备用
其他
水槽周边
盆
沥水盆
菜刀
炉子周边
锅
平底锅
工具
食材
小分类(三类)
冷冻室
已烹饪过
未烹饪
冰淇淋
Subtopic
蔬菜保鲜格
根茎类
绿叶菜
葱姜蒜
冷藏室
饮料
食品
调味料
为什么要分三类
不多不少,足够立即开展行动了
每一分类下面可以再次细分三类,以此类推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七
原则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
花时间收拾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留下的三成是“出入通道”
五
原则2:碗柜、餐具架之类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书架和CD架不受此限制
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
一
原则3:装饰性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东西(即最低限度放东西)
美观,主次一目了然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收藏新的最爱物品时记得淘汰掉“最爱名单”上排名末尾的物品,保持总量不变
培养出“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限制总数,购入新物品时要把旧的物品替换掉,才能长久保持下去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收拾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物品的取放(比如说去掉容器的盖子)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自立: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
自由: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
自在:指那些立不起来的物品摆放方式要“听话”,让他们看起来有序
“每次主义”就挺好
只考虑“这次”够不够用,不囤积物品
举例
京瓷、丰田分批购买物品,不良库存=负债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放在当下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将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最高级别:只选择死党,就是自己当下真正需要,也喜欢的东西
“自我轴心”的敲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物品要“我用”才有价值,而不在于物品“能用”
改问“XXX对我有用吗?”可以更加精准的分辨需求
将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把物品拟人化
杂物堆满全屋的状态就像和一屋子“陌生人”同住的状态(别扭、不自在)
将不用的杂物请出家门,留下“认识的人”(自己要用的物品)
引入时间轴,再在这些“认识的人”中识别出“好友”(当下的自己要用的物品)
选择“死党”(当下自己真正所需,而且自己又特别喜欢的物品)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哪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于心
厘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断舍离中的定义
整理:把家里东西改变形态,移动回本来该有的位置
收拾:筛选出必须的物品
打扫:扫、擦、刷
扫除:收拾 + 整理 + 打扫
东西用完放回原位为整理,不是收拾,收拾是筛选自己的必需品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借用经济学80/20原则,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物品只占所有物品的20%
保留20%的物品,就可以搞定4/5的状况
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经验原则
但与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相比,微不足道
思考
你所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一个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
别人的东西是垃圾吗?
如果潜意识里无法认同对方的存在,就会觉得对方的东西就像垃圾一样
先不要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地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
自己先开始断舍离,影响其他人参与其中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断舍离的关键是通过改变这4%-15%的看得见的世界带动其他“看不见世界”的变化,如自己、他人或人际关系
勤做练习,知行合一
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先从眼前的环境开始着手改变吧
“可惜”的两种含义
“可惜”的感情源于“让物品成了主导者”的心态,关注的是“物品还能用”而不是“我是否要用它”
”珍稀物品“的代名词
可惜:是对“物体”的否定形式,指的是因为物体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而感到惋惜或感叹的心情
爱惜物品的心情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应该学会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可以锻炼个人的“选择力”
阻碍我们选择的重要原因正是选择太多,无从下手
选择的标尺应该尽可能简单,分类也应该是最小限度的分类
可以考虑简化分为三类,方便个人选择
更容易付诸行动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不要管那么多,扔了它。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