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文史“十七年”小说4.2
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编辑于2021-12-25 14:44:2750-70 年代文学
“十七年”的小说
识记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十七年”的小说,主要继承此前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坚持这一时期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方向。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时代风貌,与“十七年”的社会变动相一致。这些小说扩大了中国小说的政治内涵,呈现了自身的特征
“十七年”的小说变化曲折。1956年至1962年是一个高潮。作为高潮孕育期的前6年,《风云初记》、《保卫延安》、《三里湾》等作品,为后来的各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为落潮期的后4年,《李自成》、《艳阳天》、《风雷》等,则是高潮过后的余波。之所以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7年间是小说创作的高潮,主要表现是:小说数量激增,作家队伍扩大,题材领域拓宽,表现手法多样,作品的思想内涵逐步深化,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在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两个领域取得的成绩
领会
“十七年文学”中以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
四部长篇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曲波《林海雪原》
初版时署名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短篇小说代表作
峻青《黎明的河边》
茹志鹃《百合花》
以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描写对象,使民主革命时期的广阔生活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长篇
孙犁《风云初记》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至《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高云览《小城春秋》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梁斌《红旗谱》
中短篇
孙犁《铁木前传》、《山地回忆》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作为民主革命题材的延伸,抗美援朝战争也进入到文学世界
长篇
杨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
短篇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十七年文学”中的历史题材小说
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
在近代历史题材方面,出现了李六如的长篇《六十年的变迁》和李劼人的《大波》
在古代历史题材方面,60年代初出现了一次短篇小说的创作热潮,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徐懋庸的《鸡肋》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
在现实题材中,又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最为醒目。从土地改革运动到合作化运动,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运动,都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土地关系的变动(土改)
短篇
马烽《一架弹花机》
康濯《水滴石穿》
谷峪《新事新办》
高晓声《解约》
农业合作化
短篇
李凖《不能走那条路》
秦兆阳《农村散记》
康濯《春种秋收》
马烽《三年早知道》
西戎《宋老大进城》
长篇
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
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李凖《李双双小传》
力图与虚饰、浮夸的颂歌相悖逆,张扬求实精神,着力于实干人物形象的创造,具有较为厚实的生活基础,不同程度地回答了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
张庆田《“老坚决”外传》
西戎《赖大嫂》
着重描写两条道路的对立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的尖锐性、复杂性,不乏各自的特色,但也明显地受到日益强化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长篇
浩然《艳阳天》
陈登科《风雷》
“十七年文学”中的工业题材小说
反映工业建设
长篇
周立波《铁水奔流》
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
艾芜《百炼成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草明《乘风破浪》
中篇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这类作品大体反映了“十七年”初期工业战线的生活,表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但艺术个性普遍较弱
“十七年文学”中的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
短篇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绍棠《田野落霞》
李国文《改选》
李凖《灰色的帆篷》
这类小说勇于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较强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
50—70年代台湾小说创作几种形态
①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以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②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以林海音、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③表现海外中国人生活的作品,以於梨华、聂华苓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④通俗文学作品,以琼瑶的创作为代表
白先勇、欧阳子、林海音、陈映真、於梨华、聂华苓、琼瑶等台湾作家的小说 创作
白先勇
主要作品:《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等
欧阳子
主要作品:《那长头发的女孩》、《秋叶》等
林海音
主要作品:《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百裥裙》、《婚姻的故事》、《晓云》等
陈映真
主要作品:《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赵楠栋》等
於梨华
主要作品:《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雪地上的星星》、《考验》等
聂华苓
主要作品:《一朵小白花》、《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等
琼瑶
主要作品:《窗外》、《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等40余部长篇小说
刘以鬯、金庸、梁羽生等香港作家的小说创作
刘以鬯
主要作品:《天堂与地狱》、《酒徒》、《寺内》
金庸
主要作品:《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15部武侠小说,金庸是“新武侠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梁羽生
主要作品:《龙虎斗京华》、《十二金钱镖》、《白发魔女传》等35部武侠小说
运用
“十七年文学”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成就
总之,就历史题材而言,本时期小说以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军事战争、农民运动、学生运动以及监狱斗争等各种斗争形式,歌颂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光辉业绩,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回响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旋律
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之所以在历史题材领域数量最多,成就最大,是因为民主革命斗争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新中国的诞生,虽然告别了那段历史,但那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和可敬的人们,要求文学给予形象的记载和热情的歌颂。同时,许多作家曾经为了民族的兴存,一手拿枪一手握笔,投身民主革命,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49年以后,作家们获得了从事精神生产的良好条件,过去置身其间的熟悉的生活,使他们激起强烈的表现欲望,并且感染一批年轻作家间接体验他们未曾经历的民主革命生活,同样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再者,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之间有何联系,怎样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怎样珍视和发扬革命传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新的生活向人们提出的现实问题,也要求作家将艺术的触角伸进昨天,以引导读者理解与珍惜今天的生活。这样,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便在“十七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十七年文学”现实题材小说的主要成就
总之,本时期现实题材的小说,广泛反映了1949年以后的社会生活。由于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注目农村的变迁,关心农民的命运,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由于解放后农村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动,并由此而引起了广大农民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巨大变化
由于许多作家本身就来自农民家庭,并能深入农村生活,对农村生活比其他生活更加熟悉。因此,在整个现实题材中,本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相对而言数量较多,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①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赶任务”,到1958年以后的“写中心”、表现“尖端题材”,外部环境要求作家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过多的考虑及时配合现实斗争,阐释党的具体政策,宣传历次政治运动。这不仅设置了描写内容的禁区,限制了题材的多样化,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不能独立自主地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而往往急功近利,把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现成的政治结论奉为创作宗旨,以为小说家的任务只是赋之以图像,故而许多作品缺乏来自生活的独到发现,缺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想深度
②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
③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本时期小说虽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取得了成就,但对现实主义的过分强调,使它几乎变成包容一切的唯一的创作观念。同时又片面地理解现实主义的含义,只承认肯定性的“革命”的歌颂,才是对生活真实客观的反映,才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揭示,而排斥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的作品;
把典型化仅仅归结为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指责“中间人物”,非难人性、人情,使作家不能真正重视人,写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不能围绕人物的命运,构成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艺术整体,刻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揭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因而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尤其是英雄人物,常常被拔高为理想化的超人。虽然在他们身上倾注了作家的情感与寄托,但终因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而缺少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但因多年中断中西文化交流,忽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与方法,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尤其是现代艺术意识,没能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表现。
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吴强小说《红日》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
题材内容
小说着眼于1946年秋末冬初到1947年春夏之际,华东战场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相互衔接的战役,并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地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
艺术特色
①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是《红日》的显著特色之一
为了忠实于整个战局和敌我双方的宏观部署,小说对双方高级将领,如陈毅、粟裕、李仙洲、张灵甫等,使用真名实姓,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同时,作者又充分运用了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艺术地设计沈振新统率的一个军的战斗生活,虚构了大量的人物、情节、细节。把历次战役史实的描述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有机结合,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使其总体走向有根有据,服从历史的规定,而历史的具体展开和行进的轨迹,又不被历史事实所束缚。所以,《红日》“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有不是战史”。
《红日》正面反映革命战争,其主线和重点在于描写战斗的场面与过程,但它又与以前出现的一般战争题材的小说不同,除了直接展开敌我双方的激烈交锋以外,还腾出笔墨叙写广阔的军旅生活风情,描写了沈振新与黎青的夫妻关系,梁波与华静的爱情,姚月琴与胡克的初恋,阿军与杨菊的婚姻,以及军首长和士兵的业余活动,后方医院的和平生活,地方政府对战争的支持,老百姓与指战员的友好交往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容量,使之张弛相间,打破了战争小说一味描写战斗场面或战斗过程而造成的单调、沉闷,而且拓宽了军事文学的视野,为其后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战争题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是《红日》的显著特色之一
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思想
《红岩》是一部反映黎明前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于“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斗争事迹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他们在狱中战胜残酷的刑讯和疯狂的屠杀,终于迎来革命胜利的历史,充分暴露了敌人凶残暴戾的阶级本性,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作者以胜利者的姿态描绘两种政治力量、精神力量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使小说充满了浓重的悲壮色彩
艺术特点
①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②《红岩》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
梁斌小说《红旗谱》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作品通过对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表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课本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描写了锁井镇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和冯老兰(冯兰池)一家两代农民的革命英雄谱系,反映了他们由单枪匹马的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斗争的过程
课件
艺术成就
《红旗谱》所描写的是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精确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艺术特点
《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刻画人物形象,则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工笔描写,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此外,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思想和艺术特点
思想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作品集中概括了我国30年代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曲折经历与艰难的成长过程,揭示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地实现。这不仅延伸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题旨,而且在民主革命结束以后,对青年人生道路的探索,仍然不乏思考意义
艺术特点
浓郁的抒情笔调,是《青春之歌》的艺术特点。无论是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笔墨含情,情景交融,显示了杨沫作为一位女作家所特有的阴柔情愫
柳青小说《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梁生宝这样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小说富于层次地表现了这个人物告别私有观念、树立集体意识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过程。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的形象
①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具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②同时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③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艺术特点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体现了作者早期小说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特点,也显示了独特的青春小说气息
1956年,我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中心逐渐转向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双百”方针的提出,解放了作家的思想。王蒙以青年人特有的胆识开风气之先,遵循现实主义精神,积极直面现实,敏锐而深刻地发现并揭露了生活中与新的历史转折格格不入的消极因素。在题材、主题和人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表现了50年代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50年代中期“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代表作
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官僚主义者
②他参加革命多年,曾经热情地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对事业和生活丧失了热情,不断 用世俗的现实否定曾为之奋斗的理想,成熟的外表下掩盖着可怕的冷漠与圆滑
③这是一个50年代中期那些曾经创造了新的生活,结果却不能为新生活激动的、意志严重衰退的时代落伍者的艺术典型。在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理想、激情、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特点
表现方式上,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宏达的战斗场面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从小处落笔,选择侧面表现战争的角度,围绕路遇、借被等普通的事件,刻画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的人物,通过前沿包扎所一个不大的空间,运用诸如枪筒里的树枝、野菊花和衣肩上的破洞、开饭的馒头、洒满百合花的被子等细节,前后呼应,精巧严密地结构布局,以小见大地构思全篇。于表面的微波细浪映现惊心动魄的激流洪波,使“小”而不“小”,“细”而不“细”,同样获得了正面描写战争的艺术效果
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本篇的另一特色。作者始终把艺术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精心捕捉其细微变化。由远及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完成了质朴、憨厚、具有高尚情操的普通士兵形象,以及纯真、善良、深明大义的农村少妇形象的塑造。凸现了人物鲜明的精神风貌,强化了小说的抒情诗意,体现了“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百合花》的成功启示文坛:反映悲壮的战争题材,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笔调
另附
历史题材:反映民主革命斗争——主旋律“革命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
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海波《林海雪原》、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
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抗日战争
孙犁《风云初记》(滹沱河盘的抗日风云)、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
抗美援朝
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姚雪垠《李自成》
现实生活
土改: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康濯《水滴石穿》、高晓声《解约》
农业合作化: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西戎《宋老大进城》、马烽《三年早知道》、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工业建设: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
“百花文学”
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国文《改选》
冲破人性禁区,描写内心世界: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