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编辑于2021-06-07 11:25:40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生理
大脑结构
脑重继续↑
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神经细胞结构复杂化、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和长度增长
神经纤维髓鞘化
脑电波:7岁后α波占主要地位(两个加速期),成熟顺序:枕颞顶额
大脑发展不平衡,存在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大脑机能
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 重要标志之一;4岁起,内抑制机能。兴奋>抑制
大脑单侧化:左半球活跃、之后稳定→右利手;右半球持续增强
游戏
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
霍复席剩彪快乐 拉扎娱乐格生活 帕补能量博成熟
当代游戏(简答)
精分:满足愿望,治疗创伤(弗);健康发泄,自我实现(埃)
认知动力说(皮):认识新客体,巩固新概念,思行结合;阶段:练习,象征,规则
学习理论(桑):学习行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独特、最好活动形式(中国)
游戏具有社会性
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结合
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
游戏种类及发展
按目的性:创造性(角色、建筑性、表演);教学;活动性
认知发展阶段(皮):练习;象征;有规则
社会化程度(帕):无所用心;旁观者;独自(2-3岁);平行(2-4岁);联合(4顶峰);合作(5岁后)
言语
词汇
数量:幼儿期增长最快,3-4岁年增加率top
内容:涉及广泛;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
种类:范围↑;先实(名动形),后虚
积极词汇↑(能正确理解&使用):理解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年龄↑,理解↑、多种词义、表面-词的转义
语法
(句子)简单→复杂;陈述句→多形式;无修饰→有
言语习惯上掌握,专门语言学习要到小学
口语表达能力
对话言语→
情景言语→连贯言语→
独白言语(讲述看过、听过的故事或事件)
3-5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连贯&独白言语 发展 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标志
认知
记忆
1、记忆容量↑:3岁(3),6岁(6)
不同感觉通道的记忆容量,沈德立
工作记忆角度(短时记忆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记忆空间(M),帕斯夸尔-莱昂
加工速度角度
2、无意初期优,有意、追忆晚期发展;有意识记标志儿童记忆发展质变
3、形象记忆主导,语义记忆发展速率高,共同作用
4、自传式记忆(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对新异事件记忆好,容易被误导
5、记忆发展
记忆策略的形成
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0-5岁:无:5-7岁:需诱导;10岁后:主动自觉
2种策略
复述
自发复述策略的记忆效果好于不
复述为儿童提供了提取信息的练习机会
组织(系统化)
识记材料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联系进行记忆
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
元记忆:记忆过程的知识/认知活动
元认知知识(弗拉维尔):主体;记忆任务;记忆策略
思维
特点
具体形象性
儿童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 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抽象逻辑性:萌芽
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言语在幼儿思维的作用↑:先做再说-边做边说-只说
皮亚杰研究
三山实验:自我中心性,改进实验:博克农场任务
守恒:一种形态→另一种形态;数量、物质、液体
8岁左右达到守恒
类包含:一类物体&子类
最初概念掌握(5):低级→高级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幼儿晚期,可以进行合乎事物本身逻辑的判断&推理
第一信号系统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
第二信号系统
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
心理理论
含义:对心理现象&心理状态的认识
心理&客观世界区分
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
发展研究
起源:普雷马克,伍德鲁,黑猩猩
错误信念:韦默,伯纳,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意外内容)
一级错误信念任务
幼儿无法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4岁可理解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幼儿无法估计另一个幼儿对于他人问题的判断
6岁可理解
理论解释
理论论:归纳,总结
模块论:生理基础
模拟论:方法
个性和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
补:新皮亚杰理论:自我转变三阶段
单一表征4岁
表征映射5-6岁
表征系统儿童中期
自我评价
特点
轻信成人评价→自己独立评价
外部行为评价→内心品质评价
笼统评价→细致评价
极大主观情绪性→初步客观
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很差,需成人适当评价
过高、过低都有害
实事求是
自我情绪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 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易受暗示性
自尊
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
自尊需要相联系
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3岁产生萌芽,稳定于学龄初期
与自身能力及能力认识有关,受育儿风格和有重要意义他人评价的影响
自我控制
自控转折点4-5岁
科普5阶段
麦科比4种自我控制活动
运动抑制
情绪抑制
认知互动抑制
冲动、熟虑
延缓满足
道德认知
国外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道德认知发展
阶段
前道德(0-3岁):不认识原因只接受结果,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
他律道德(3-7岁):道德实在论,权威,规则绝对、固定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按结果,从他性、情境性→幼儿期
自律道德(7岁后):道德相对论,规则协商,可变,动机+后果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三阶段、六水平
前习俗水平(<9岁)
习俗水平(>10岁)
后习俗水平(青少年早期、成人初期)
国内
验证皮亚杰的理论
社会行为
侵犯
含义:攻击行为,敌视、伤害、破坏性
理论
本能论
精分(弗洛伊德):死本能
生态学(劳伦兹):战斗本能
社会生物学家:基因传递的可能
新行为主义
挫折→侵犯行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被攻击者发出的痛苦信号成为二级强化物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直接强化、观察学习习得
工具性价值,达到其他目的的有效手段
社会强化
自我保护的手段
侵犯者的自我强化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认知在侵犯中的作用
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
取决于如何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佛学:想蕴
发展
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及言语侵犯; 考虑到社会攻击或关系攻击,男女差别不明显
原因
生物学观点
几乎所有男性都比女性更有侵犯性
性别差异出现早(2岁),很难归于社会学习或育儿经验
与人类相近的物种中也存在这种性差
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相关
社会学观点
父母与其他动因的作用
相互作用论
生物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
影响因素
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同一文化:家庭环境
控制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移情训练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
含义:对他人/社会有利
自主
动机是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
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和避免批评
理论
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宜性
坎贝尔
遗传,合作利他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将基因遗传下来
霍夫曼
移情能力、共感能力(分享、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随双生子年龄的增长,共同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小,基因的影响作用增加
精分(弗洛伊德):良好亲子关系,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重复强化、避免惩罚
途径一: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途径二:直接训练
亲社会行为成为二级强化物
途径三:观察学习
班杜拉:社会榜样
认知发展理论:重要认知技能,影响亲社会问题的推理&行为的动机
社会规范论:三种重要社会规范-回报、社会责任、公平
发展:幼儿期↑,6-12岁显著
训练
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自我概念训练
榜样示范
良好的社会氛围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认同概念
性别认同:生物学特性的认知和接受,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标准
性别角色认同:知觉&信念,幼儿期认同父母
认同动机假设
害怕失去爱
保护自己免受惩罚
对父母权力、地位的崇拜和模仿
体验与父母的类似感而增强认同
父母的温暖和支配地位促进了认同,而非性别
性别角色偏爱:活动&态度;例:玩具
性别化的发展
性别认同的发展
2岁能分辨照片,不能确定自己
2.5-3正确认识自己,不能认识到性别不变
3-5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5-7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初步达到液体、数量守恒阶段
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3-7性别角色标准不容侵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
8-9性别认知变得更为灵活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玩具
幼儿园活动
性别化理论
社会生物学:两性 荷尔蒙 差异
精分:认同同性父母的结果之一
性别图式理论:儿童建构一种自我性别图式
社会学习理论: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认知理论:儿童认知发展
整合理论倾向
男子气vs女子气
传统: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
柏姆: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人可以具有两性化特质
双性化特质的人有更多的行为灵活性
同伴关系
作用
满足归属&爱、尊重的需要
学习他人反应
信息渠道&参照框架
情感支持
不良→社会适应困难
发展:婴儿期→有限;3岁→同性同伴;3-4岁↑;早期友谊脆弱,形成快、破裂快
社会技能训练(5)
补充:评定:同伴提名;同伴评定
类型
受欢迎:正向提名多
背拒斥:负向提名多
矛盾:正向和负向都多
忽视:都少
一般:三分之一属一般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