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起到一定帮助。
编辑于2021-12-26 18:59:34"想高效阅读却总被误区困扰?SQ3R五步法带你突破瓶颈!本文拆解五大阅读迷思(MYTH 15),重点解析SQ3R法的核心框架:两大部分(概念澄清 语言可读性)、五步骤操作指南通过难度分级(15分制)和结构化目录,适配教材/叙事类文本,系统性提升理解力与记忆留存率该方法通过明确主题逻辑、优化阅读流程,让艰深内容变简单无论你是新手或进阶者,都能找到专属阅读加速器。"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导图笔记,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起到一定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想高效阅读却总被误区困扰?SQ3R五步法带你突破瓶颈!本文拆解五大阅读迷思(MYTH 15),重点解析SQ3R法的核心框架:两大部分(概念澄清 语言可读性)、五步骤操作指南通过难度分级(15分制)和结构化目录,适配教材/叙事类文本,系统性提升理解力与记忆留存率该方法通过明确主题逻辑、优化阅读流程,让艰深内容变简单无论你是新手或进阶者,都能找到专属阅读加速器。"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导图笔记,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起到一定帮助。
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
耕种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和棉花
边疆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手工业
制瓷业
宋朝
出现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元朝
出现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业发展
特点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表现
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交子”,最早出现,但并非唯一货币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城市繁荣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经济重心南移
表现
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南宋时最后完成
社会的变化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重文轻武”的国策促进了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人们的婚姻择偶也发生了变化: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租佃关系发展
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解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内容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结果
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程朱理学
代表
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主张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文学艺术
文学
宋词
兴起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是宋词兴起的原因
特点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代表
子主题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
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体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艺术
书法
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行书盛行,出现“宋四家”、赵孟頫等
绘画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三大发明
概况
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 唐朝已发明火药。 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战国时期的“司南”
影响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就
沈括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农书》,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少数民族文字
辽
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金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蒙古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辽
起源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建国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统治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西夏
起源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建国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统治
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朝入主中原
金朝建立
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
宋金对峙
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金朝的统治
迁都
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统治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
鼎盛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衰落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崛起
建国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的尊号
扩张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客观:当时蒙古草原相互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主观:铁木真意志坚强、机敏果敢
元朝统一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统一历程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社会治理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对于吐蕃地区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
对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经略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元朝的民族关系
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蒙古族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回族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民族分化政策
内容
“四等人制”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回回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结果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
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灭亡
原因
社会贫富差距导致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概况
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结果
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目的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措施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盐铁、户部、度支三个分支机构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导致“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地方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影响
积极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疆压力
宋辽关系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宋夏关系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
财政危机
原因
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表现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显现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
宗旨
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
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
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来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
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措施
富国
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
成效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不足
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南宋的偏安
宋金和战
背景
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
表现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家军”战绩卓著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来,将岳飞杀害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内容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靖康之变”
偏安局面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