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资本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政治经济学——资本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通过该思维导图,相信你会对资本的竞争有着更加详细的认识。
编辑于2021-12-27 12:54:56资本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各部门之间资本的竞争与利润率平均化
成本价格与利润
成本价格(生产成本)
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耗费,即C+V,或用K表示,是资本的耗费
生产过程中劳动的耗费是c+v+m
生产成本的二重作用
成本价格 抹杀了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成本价格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它对企业竞争能力有重要影响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人们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的构成 W = C + V + m
C+V——成本价格=K
m——利润=P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
m′=(m/v)100%
利润率
P′=(m/ K)100% (K=c+v)
从量上看
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从质上看
剩余价值率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准确地表示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因此,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关系,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决定、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的周转的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与部门内部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表现
在生产领域展开的革新技术、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品种等的竞争
在流通领域展开的争夺销售市场和取得优质低价的原材料而进行的竞争
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使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统一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过程,就是部门内竞争的过程
部门之间竞争的起因
不同部门间资本的投资量相同,剩余价值率相同。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等因素的不同,同量的资本产生不同的利润率
部门之间竞争的过程
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引起各部门间商品供求的变化,价格的波动,利润率的变动。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趋于平均为止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的资本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与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
实质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时所得到的利润率
公式:平均利润率 =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就是各部门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的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公式: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形成的条件:资本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地在部门之间进行转移。这就是自由竞争时期的商品经济的状况
实质:是各部门的资本对社会总剩余价值进行重新瓜分的过程是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
决定因素
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的高低
社会总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生产价格及生产价格规律
生产价格
含义: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质上: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 = c+v+m
在量上: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相反则相反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规律
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围绕生产价格的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自由竞争时期的转化形式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从全社会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革命意义
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是社会总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集团重新分配后的结果
在利润分配过程,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象一个大的股分公司。资本家就是其中的股东
工人不仅是受单个资本家剥削,而且是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
商业利润、银行利润与利息
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
含义:是指在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谋取商业利润为目的资本
产生:商业资本在历史上先于产业资本出现,是一种最早出现的资本形式。现代商业资本的形成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结果,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商品资本形态独立化的结果
性质: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
二重作用
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占用量,有助于加快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
所以商业资本要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
加剧流通、消费、生产各环节脱节的可能性,加剧社会供求的失衡
商业利润的含义
商业资本按平均利润率瓜分的剩余价值是商业资本家独立完成商品资本职能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工人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商业利润的确定
商业利润量的界限 主要受竞争和平均利润率规律制约
如果商业资本的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它就要向产业部门转移,转化为产业资本相反,如果商业资本的利润高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就要向商业部门转移,转化为商业资本
因此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商业资本必然要和产业资本一样,得到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获取的途径
商业利润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
商业资本家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时,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才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含义和本质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的贷币资本,是一种生息资本
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借贷资本的供给和需求
与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供给
职能资本,在它的循环周转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在货币形式暂时闲置起来
固定资本折旧基金
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用于积累但尚未形成投资的剩余价值
需求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由于商品尚未售出而需要收购大量季节性原材料或 支付工资、或提前更新固定资本,或扩大生产规模等原因,一些资本家常常急 需临时补充一部分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特点
是资本商品,出让的是资本的使用权
有二重身份
借贷资本对所有者是财产资本即所有权资本,在职能资本家借入者手中是职能资本
资本的借贷关系,体现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特殊的运动形式
借贷资本的运动表现为与职能资本运动相脱离的特殊形式;
货币资本贷出直接带着增殖额-利息回来
用公式表示就是:G——G’
利息与利息率
利息
含义: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
本质:借贷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量:由借贷资本数量和当时通行的利息率决定的
利息率
含义: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
界限:在平均利润率以下与零以上范围内波动
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借贷资本(货币资本)的供求
社会习惯与法律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银行
界定: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
职能:充当借贷货币资本的中介
业务
表内
资产,吸收存款
负债,发放贷款
表外
经营、结算等
银行资本
物质构成
银行用于经营业务的资本主要是现金(金或银行券)和各种有价证券两部分
有价证券包括商业票据、国债券和各种股票等
所有权构成
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自有的资本
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吸收来的各种存款
银行利润
界定
银行资本投资于银行业,所获取的利润
来源
形式上来源于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银行的各项费用开支后余额
实质是所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之间瓜分所形成的平均利润
职能资本有三种类型: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
它们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平均利润;它们都分别完成原产业资本循环周转运动中的某种职能
资本主义信用
信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市场关系就一定有信用
含义
是定期以偿还条件为单方面的价值运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G——G’
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如赊购商品、贷出货币,买方或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
形式
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如赊购商品、贷出货币,买方或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基本形式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二重的:一方面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加深着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
含义: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 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来源:由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本质: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与封建地租比较
封建地租是包含了全部剩余产品,资本主义地租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封建地租反映的是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反映的是雇用工人、资本家与地主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封建地租是通过超经济强制的手段获得的,资本主义地租是通过经济手段获得的
与一般租金比较
资本主义地租是专指为使用土地本身而交纳的金额
租金是租用者交纳给地主的全部金额,它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各种固定资本的使用费
形式
级差地租
含义: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存在的条件:土地的优劣不同引起的级差生产率的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自然客观条件
产生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农业的特殊性: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按劣等条件的土地决定,中、优等地可获超额利润
源泉: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出的剩余价值
类型
级差地租Ⅰ
不同的地块因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它是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Ⅱ
所以,超额利润未必就成为地租
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而提高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否会转化成级差地租Ⅱ? 不一定,这要取决于农业资本与地主之间的竞争。
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而提高生产率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在土地的租约到期之前,被农业资本家占有。是农业资本家提高生产率的动力
一旦租约到期,重新订立租约时,土地所有者就会将资本家追加投资所得的超额利润计算在内,提高地租数量,这就是级差地租Ⅱ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
界定: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的存在使包括劣等地在内的全部土地都绝对地要交纳的地租
形成条件:农业部门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得超额利润
原因:为土地私有制,可耕地更有限,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分没有被平均化,而是作为一种超额利润留在农业部门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农业部门有机构成较高时的绝对地租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平均有机构成。由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绝对地租虽然消失了
但土地私有权仍然存在,对土地的垄断仍然存在。要租种土地,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这样就使得农产品必须以高于价值的市场价格来售卖,差额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
土地价格
界定:土地买卖的价格
实质:地租的资本化
计算: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