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神经系统的思维导图,神经系统在人体内起着的可以说是引导行为的作用,欢迎大家通过本思维导图进行了解。
编辑于2021-12-27 15:35:55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位置
位置位于颅腔内,可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6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脑干
外形
延髓外形
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位于脑干下部,后上方为小脑,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于脊髓相接。延髓上端与脑桥在腹面以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为界
在延髓腹面,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称椎体,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纤维聚成,椎体下方绝大多数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椎体交叉。椎体外侧左右各有一卵圆形隆起,称橄榄,椎体和橄榄之间的前外侧沟中有舌下神经(XII)根丝出脑,橄榄外侧由上向下有舌咽神经(IX)、迷走神经(X)和副神经(XI)的根丝进出脑
在背面,延髓下部形似脊髓,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突起,内侧一堆薄束结节,外侧一堆称楔束结节,他们深面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是薄、楔束终止的核团。在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下脚,由进出小脑的神经纤维组成,延髓上部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构成菱形窝的下部
脑干外形
腹、背侧有许多凹陷和膨隆,其为神经核、神经纤维束所在之处以及脑神经进出之处,并参与构成第四脑室等结构
脑桥外形
位于中脑和延髓之间腹侧为膨隆的基底部,正中线上有一浅沟。基底部向两侧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由进出小脑的纤维组成,该处有三叉神经(V)根相连,脑桥下缘与延髓相接的沟内,由内向外有外展神经(VI)、面神经(VII)和位听神经(VIII)进出脑。脑桥的背面构成菱形窝上半部,窝的两侧为小脑上脚,由小脑与中脑相连得白质组成
中脑外形
中脑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腹侧面上界属于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的上缘,两侧是粗大纵行纤维束组成的大脑脚,左右大脑之间的凹窝称脚间窝,动眼神经(III)自窝内出脑。背面有4个圆形隆起,称叫四叠体,上方一对称为上丘,是视觉皮下中枢,借上丘臂与健脑外侧膝状体相连:下方一对为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借下丘臂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相连。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IV)穿出。
第四脑室
由脊髓中央管延伸入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扩大而成,其底为菱形窝,尖向后上朝向小脑。第4脑室上通中脑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后方通过2个外侧孔和一个正中孔与蛛网膜下隙想通
内部结构
延髓
延髓内部构造与脊髓相似,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延髓主要的灰质结构由舌咽神经(IX)、迷走神经(X)、副神经(XI)和舌下神经(XII)4对脑神经核,以及由本体感觉传到通路中第2级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薄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组成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在正中线两侧形成内侧丘系。腹侧的椎体内聚集着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它们向下行至延髓下部后,70%-90%的纤维交叉到对策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组成皮质脊髓侧数,未交叉的纤维垂直下行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脑桥
内部有三车神经(V)、外展神经(VI)、面神经(VII)、和前庭蜗(位听)神经4对脑神经核
脑桥基底部纵行纤维束是锥体束:横行纤维是脑桥行向小脑的纤维。在纵横纤维之间散在许多脑桥核。脑桥核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管饭区域的皮质脑桥束。
中脑
在中脑横切面上可见一细管,称中脑水管,其周围为中央灰质,可将中脑分为背侧的四叠体和腹侧的大脑脚,大脑脚又被黑质分为背侧的被盖部和腹侧的大脑脚底
四叠体上丘内部是排列成层的灰质称上丘核;下丘内部含卵圆形细胞团称下丘核。上、下丘核发出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灰质内有动眼神经(III)和滑车神经(IV)两对脑神经核
被盖部中线两侧圆形红色细胞团快称红核,主要接收小脑和大脑皮质发来的纤维
黑质
位于被盖部与大脑脚底分界处,由大量含有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团组成
大脑脚底
由白质构成,脚底中部3/5有锥体束通过;内侧1/5有额桥束通过;外侧1/5有顶、枕、颞桥束通过
小脑
位置和形态
位于颅后窝内,大脑枕叶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小脑与延髓和脑桥之间为第四脑室
小脑上面平坦,下面中部凹陷,两侧隆凸,小脑中部比较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称为蚓部,两侧膨大的部分则为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沟,把小脑分为3个叶,即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小脑表层有大量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小脑质。小脑皮质的深部是小脑白质,称为髓质。在髓质内还埋着灰质核团,称小脑核或中央核。
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小脑各部皮质的结构相同,由数种类型的神经元构成,神经元排列成层
小脑核
又称小脑中央核,位于小脑内部,理于小脑龍质内。其共有 4对,由内向外侧农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狀核和西状核
小脑髓质
由小脑皮质发至小脑中央的纤维、小脑各叶之间的纤维以及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与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的机能
小脑主要有3种机能:1:协调躯体运动;2.调节肌紧张;3.维持平衡。小脑的损不会引起随意运动的丧失(肌肉瘫痪),但出现姿势、平衡步态和运动控制失调,以肌张力下降、肌肉松弛等现象,也会出现发音障碍
间脑
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它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的内腔为位于正中矢状面的窄隙,称为第三脑室 。间脑可分为上丘脑 、背侧丘脑 、后丘脑、下丘脑 和底丘脑 部分。下面仅着重叙述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占据间脑的大部分,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左右各一,中间为第三脑室。丘脑内部由一个“Y”字形的白质纤维划分为3部分,即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后丘脑
在丘脑后端,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则膝状体,二者内部均为灰质团块。内侧膝状体借下丘臂连于四叠体的下丘,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外侧膝状体借上丘臂连于四叠体的上丘,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下方。自前向后所包括的结构有视交叉、视束、灰结节、灰结节下方的漏斗、与漏斗相连的神经垂体以及灰结节后方的乳头体等。
端脑
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将其分开,纵裂的底为连结左右半球的纤维,即胼胝体在大脑和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大脑半球表面呈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每侧半球以3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
外侧沟
是半球最深、最明显的沟
中央沟
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的内侧面
顶枕沟
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而上,并转至上外侧面
额叶
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的以前部分
颞叶
外侧沟以下的部分
枕叶
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
顶叶
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及枕叶以前的部分
岛叶
呈三角形,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和颞叶所掩盖
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中央沟的前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前沟,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中央沟后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后沟,此构与中央沟之间为中央后回。在外例沟的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额上沟和下沟。颞上沟的上方为顺上回,内有几条短的颞横回。在大脑半球的内侧和底面、自中央前、后回背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称为中央旁小叶 。在中部有前后方向上略呈弓形的胝体。在胼胝体后下方,有呈弓形的距状沟,该沟向后至叶后端。中部与顶枕沟相连。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称楔叶,距状沟下方为舌回。在胼胝体背面有胼胝体沟,在胼胝体沟上方。有与之平行的扣带沟。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为扣带回。扣带回向后下转而向前移行的部分称海马旁回海马旁回的末端呈钩状为海马旁回钩。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旁回钩连成一体、围绕在脑干的周边,合称边缘叶
大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表面被灰质覆盖,称大脑皮质,其深部的白质又称大脑髓质
侧脑室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含脑脊液,两侧的侧脑室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室腔内有脉络丛
基地核
为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在白质中的几个灰质团块,包括冠状核、窦壮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大脑半球的髓质
其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实现皮质各部之间以及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联系,可分为联合纤维、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等3类
大脑皮质
运动中枢或第I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这一区域是躯体骨骼肌运动的最高中枢。身体各部在此中枢的投影特点为:第一,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第二,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中枢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则受两侧运动中枢共同支配,如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和呼吸肌等。第三,身体各部在皮质上投影区的大小与该部在功能上的重要程度和复杂性有关,如手的代表区比足大得多。
感觉中枢或第I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管理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等躯体感觉。它的特点与运动中枢相似。
视觉中枢
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楔叶和舌回)。每侧半球的视觉中枢都与两眼视野的对侧一半联系。损伤一侧视觉中枢,可引起双眼偏盲。
听觉中枢
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每侧听觉中枢均可接受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内脏活动中枢
位于边缘叶,在此叶内可找到呼吸、胃肠、膀胱和血压等各种内脏活动的代表区。
边缘系统
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等)组成。
脊髓
位置
位于椎管内,上端平齐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1腰椎下缘
功能
传导功能
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外形
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分:位于颈髓第4节至胸髓第1节的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和位于腰髓第2节至骶髓第3节的腰骶膨大
脊髓表面有数条平行的纵沟,前后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前面的裂隙明显,称前正中裂,后面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还有两对外侧沟,脊神经前根从脊髓发出的位置:外侧沟和脊神经后跟进入脊髓的位置:后外侧沟。脊髓末端平面垂直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
脊髓按31对脊神经根的出入范围划分为31个阶段,即8个颈节段,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一个尾节
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脊髓的横切面上有中央管位于断面中心,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膨大为前角,后部狭细形成后角,前后角之间的移行部称中间带,在全部胸髓上部,中间带向外伸出一个侧角,中央管前、后的灰质部分称为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灰质。在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灰、白两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每侧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两侧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上行传导束
薄束与楔束
薄束与楔束两束占据白质后索,是意识性感觉纤维束,内侧称薄束,由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外侧成楔束,由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
脊髓小脑束
后方为脊髓小脑后束,前方为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脊髓小脑束内侧,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又称椎体束,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下行延髓形成椎体,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形成椎体交叉,在延髓小脑后束内侧下行,叫皮质脊髓束;未交叉的小部分纤维沿同侧前索正中裂两侧下行,叫皮质脊髓前束
红核脊髓束
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腹外侧
前庭脊髓束
位于前索
在前索和外厕所前方还有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网状脊髓束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脊神经的构成
是指与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脊神经自上而下分别为:8对颈神经 ,12对胸神经 ,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在穿过椎间孔时,前根和后根结合成脊神经干,属混合性。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为4支,即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脊神经后支分布
脊神经后支较前支细小,其分布的节段性很明显。后支属混合性神经,分布于项部和背部的皮肤和肌肉。其中,腰1-3 脊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穿胸腰筋膜,越过髂嵴,分布于臀上部的皮肤,称为臀上神经。
脊神经前支的分布
脊神经前支较后支粗大,属混合性神经,其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比较明显,其余前支节段性不明显,分别交织成丛,再由丛发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区域。脊神经前支上下吻合交织成丛,计有颈丛、臂丛 、腰 和骶丛等。
颈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吻合而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发出一些肌支和皮支,其中最重要的是膈神经,膈神经自颈侧下降,穿胸廓上口进入胸腔至膈肌,支配膈肌活动
臂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吻合而成,位于锁骨上窝。臂丛主要分布于胸、上肢带、背浅部深层以及上肢的肌肉和皮肤
肌皮神经
支配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
正中神经
在上臂无分支,在前臂分支,肌支支配前臂前肌群(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伸屈肌内侧半)、鱼际肌的运动,皮支支配手掌画桡侧3个半指及其中节和远节背面皮肤的感觉
尺神经
在上臂无分支,在前臂分支,肌支支配除正中神经支配以外的前臂前群肌和手肌的运动。皮支支配手掌、手背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指掌、背面皮肤的感觉
桡神经
肌支支配整个上肢后群肌的运动,皮支支配上肢后面及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三个指(中节和远节除外)皮肤的感觉
腋神经
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圆肌的运动,皮支分布于肩部的皮肤
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共12对,除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参加臂丛,第12胸神经前支的小部分参加腰丛,其余均不成丛。它们位于相应的肋间隙,成为肋间神经,支配肋间内、外肌和腹肌外侧群
腰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腰丛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除支配髂腰肌、腰方肌外,主要分支有股神经和闭孔神经
股神经
肌支支配股四头肌、耻骨肌和缝匠肌的运动,皮支支配股前区、小腿内侧、足内侧缘皮肤的感觉
闭孔神经
肌支主要支配大腿内收肌群的运动,皮支支配大腿内侧皮肤的感觉
骶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
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吻合而成。位于骶骨前外侧和梨状肌前面,分布于盆部、臀部、会阴肌、股后部、小腿及足的肌肉和皮肤,主要分支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
前者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的运动,后者支配臀大肌运动
坐骨神经
身体中最粗大的神经,从梨状肌下缘出骨盆,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到大腿后面,其肌支支配股后肌群、全部小腿肌和足肌运动。皮支支配股部、小腿、足的皮肤的感觉。坐骨神经于股后行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
胫神经
为坐骨神经本干的延续,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的运动,皮支支配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的感觉
腓总神经
自腘窝上方分出后,绕腓骨颈下方穿腓骨颈前面,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前者的肌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运动,皮支支配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的感觉,后者支配小腿前群肌的运动
脑神经
感觉性脑神经
嗅神经
分布于鼻腔顶部和嗅黏膜,主管嗅觉
视神经
分布于眼球的视网膜,主管嗅觉
为听神经
分布于内耳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壶腹嵴螺旋器上,为特殊感觉性脑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部分组成。主管位置觉和听觉
运动性脑神经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分布于眼球外面的肌肉,支配眼球运动,其中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
副神经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喉肌运动
舌下神经
支配舌肌运动
混合性脑神经
三叉神经
支配咀嚼肌运动和头面部
面神经
支配表情肌运动,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以及舌前2/3的味觉
舌咽神经
支配咽肌运动、腮腺的分泌、咽部感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的感觉及舌后1/3的味觉
迷走神经
它的运动性纤维分布到胸腹腔内脏的平滑肌,腺体、心肌和咽喉的横纹肌上,支配其运动和分泌;感觉性神经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咽喉(会厌)黏膜、脑硬膜、耳廓及外耳道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有:支配的器官不同、与周围器官联系不同、神经纤维的结构不同、神经纤维的分布形式不同、发自的中枢不同、受意志的控制不同和神经纤维的成分不同
内脏运动神经的形态结构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节
位于脊柱前面的椎前神经节,及位于脊柱两旁的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等。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上下连成串珠样结构的交感干。因此,椎旁神经节又称交感干神经节。每侧椎旁神经节总数为19-24个
由于神经节的存在,可以把交感神经的纤维分为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两种,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起自腰髓胸腰段灰质侧角内的中间带外侧核,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神经丛
由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有3种去向:(1)以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支配皮肤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2)形成脏支,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脏支躲在脏器附近与副交感神经的分支交至成丛(3)攀附于动脉周围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并随动脉分支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中脑、延髓)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骶副交感神经核,又称颅骶部。副交感神经的周围分为颅、骶两部分,颅部的节前纤维走在第III、VII、X对脑神经内;骶部的节前纤维随骶神经出骶前孔,终于器官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两者又叫终节),再由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到达相应器官。因此,它的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虽然在结构上,与躯体感觉神经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某些固有的特点:(1)内脏感觉纤维的数量少,其中细纤维占多数,痛阈较高,对于一般强度的刺激不产生主观感觉,较强烈的内脏活动才会引起感觉(2)内脏对切割或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牵拉、膨胀、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3)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可经几对传入神经进入中枢,而一条传入神经又可包含来自几个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痛疼往往是弥散的,而且定位亦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