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骨学
本章思维导图是关于骨学,吉林统招专升本护理、口腔、临床专业解剖学的考试内容,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了解!
编辑于2021-12-27 15:51:01第一章 骨学
运动系统包括:骨:杠杆 骨连结(关节):枢纽 骨骼肌:动力器官
第一节 概述
全身骨一共206块
一、骨的形态:按位置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按骨的形态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长骨:多分布于四肢,分为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有髓腔(有骨髓通过) 长骨呈长管状,较细的部分称体部,又称骨干,两端膨大,称为骺。 骺上有光滑的平面 ,称为关节面,关节面有一软骨,称为关节软骨。
短骨:多分布于腕部、跗部 较短小,近似于立方形。
扁骨:板状,围成体腔。如颅腔 ,胸骨、肋参与围成胸腔。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功能多样。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主要位于鼻子的周围。 人体最大的籽骨—髌骨,位于人体股四头肌腱内,膝关节前方。
二、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骨质:构成骨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密质:配布于骨的表面,骨干是骨密质
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
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对骨有营养、再生和感觉作用。 除了关节面以外,剩下骨的表面都有骨膜。 关节面没有骨膜,它覆盖的叫关节软骨。 骨膜上有神经和血管,对骨的再生、修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骨外膜:包被在骨的表面
骨内膜:衬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网眼内
骨髓:充填于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小儿)
黄骨髓:沉积大量脂肪,失去造血活力。(6岁左右)(无造血功能)
大量失血时,体内的黄骨髓重新转变成红骨髓,参与造血。 骨穿抽取的是红骨髓,可在胸骨、椎骨、髂骨上进行穿刺,临床上, 常采取髂骨进行骨髓穿刺。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幼儿的骨有机质占比例大,骨柔软,弹性好,不易骨折。 老人的骨无机质占比例大,骨的脆性强,易骨折。
有机质:骨胶原纤维束、粘多糖蛋白、具有韧性和弹性。
有机质:钙盐,增加硬度和脆性。
成人有机质占1/3,无机质占2/3,骨具有最好的韧性和硬度。
五、骨的表面特征
骨性标志:在体表能够看到或触摸到的骨突出结构,称骨性标志。
第二节 躯干骨
51块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胸骨,共51块
椎骨:26块
24块分离的椎骨
1块骶骨
1块尾骨
未成年32~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3~4块。 青春期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
肋:12对
胸骨:1块
一、椎骨
不规则骨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椎弓
椎弓板的7个突起:正中向后的棘突,向两侧伸出的横突,向上的1对上关节突和向下的一对下关节突。
(二)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
第1颈椎:寰椎 没有椎体和棘突
第2颈椎:枢椎 有齿突
第7颈椎:隆椎 棘突较长,棘突末端不分叉
棘突是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2、胸椎
3、腰椎
4、骶骨
骶管裂孔:第4、5骶椎椎弓板缺如形成的裂隙。(名词解释)
骶角:第5骶椎下关节突形成的结构。(名词解释)
5、尾骨
二、肋
包括肋骨和肋软骨
真肋:1~7肋 假肋:8~10肋 浮肋:11、12
肋弓:第8~10肋的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的弓状结构。(名词解释)
三、胸骨
自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稍向前突的角。(名词解释)
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的标志。(胸骨角平对第二肋/第二肋软骨)
第三节 上肢骨
64块
上肢带骨(每侧2块)
锁骨
肩胛骨
肩胛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第7肋间隙
计数肋的标志: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肩胛下角(平对第二肋),肩胛下角(平对第七肋)
自由上肢骨(每侧30块)
肱骨
尺骨
桡切迹
桡骨
尺切迹
手骨(每侧27块)
包括腕骨(8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掌骨(5块)、指骨(14块)
第四节 下肢骨
62块
下肢带骨(每侧1块)
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组成。
自由下肢骨(每侧30块)
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长骨
颈干角:股骨体与股骨颈形成的钝角,平均是130度。(名词解释)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胫骨
腓骨
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构成。(每侧26块)
跗骨:共7块,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骰骨、足舟骨、距骨、根骨
跖骨:5块
趾骨:14块
第五节 颅骨
29块,包括3对听小骨
脑颅骨:8块
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成对的:颞骨,顶骨
面颅骨:15块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成对的:上颌骨,颚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
颅的整体观
上面观
冠状缝:额骨和顶骨之间的缝称冠状缝。(名词解释)
矢状缝:两顶骨之间的缝称矢状缝。(名词解释)
人字缝:顶骨和枕骨之间的缝称人字缝。(名词解释)
侧面观
翼点: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形成“H”形区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骨质薄弱,骨折时损伤该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名词解释)
前面观
骨性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
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内具有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名词解释) 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 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颅底外面观
茎乳孔与面神经管相通,内有面神经通过。
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筛孔内通嗅神经
颅中窝:圆孔内有上颌神经通过, 卵圆孔内有下颌神经通过, 棘孔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通过眶上裂结构:有眼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颅后窝:乙状窦沟续于颈内静脉。 内耳门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