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
血液生理的复习……老师好多没讲让我们自学!所以做的很简单(因为感觉很多都不需要掌握),不过这张比起血液循环确实友好太多
编辑于2021-12-28 14:17:30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与内环境的关系
1⃣️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占40%,细胞外液占20%(包括血浆(体重5%),、组织液(体重15%)及脑脊液、淋巴液和腔膜内液等。2⃣️稳态的定义:细胞外液化学成分(水、蛋白质、气体、糖、蛋白质)和理化特性(温度、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占的容积的百分比。2⃣️血液组成:如图。(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是由肝脏产生,r(伽马)-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
血浆蛋白的功能: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2⃣️作为载体运输脂溶性物质;3⃣️参与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等过程;4⃣️缓冲血浆,维持ph稳定;5⃣️参与机体免疫反应;6⃣️营养功能
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的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浆的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正相关。
血液的黏滞度:全血的相对黏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血流速度慢,阻力大会导致黏度增加
血液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主要);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等张”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区分“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血浆ph:正常值为7.35~7.45,波动范围一般很小维持途径有碳酸氢盐(血液)——肺,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和磷酸盐。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双凹圆盘形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功能为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内含丰富的碳酸酐酶。血液中88%的二氧化碳以碳酸氢根离子的形式运输,7%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当通过狭小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的裂隙时,红细胞变形才能通过。其变形能力主要受:1⃣️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红细胞的黏度;3⃣️红细胞膜弹性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为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影响因素:1⃣️表面积/体积之比;2⃣️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的含量
渗透脆性
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
表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生成所需要的物质
铁:好似合成血红蛋白必须的原料
叶酸: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维生素b12:会影响叶酸的吸收,从而导致叶酸缺乏,导致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
性激素:雄性激素可以提高血浆中EPO的浓度,也可以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产生。雌性激素作用则相反。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以增加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的寿命与破坏
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包括:1⃣️血管内破坏:衰老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可因机械冲击而破裂;2⃣️血管外破坏:衰老红细胞在通过微小孔隙时容易滞留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1⃣️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血后,血红蛋白立即与血浆触珠蛋白(a2-球蛋白)结合,而不会被肾排出,在经肝摄取后脱铁血红素转变为胆色素经胆汁排出,铁以铁黄素的形式沉着在肝内。2⃣️在脾内,铁可被再利用,脱铁血红素则转变为胆色素运送到肝脏处理。
白细胞的生理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特性: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2、功能: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等多种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1、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和衰老的红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2、嗜酸性粒细胞: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1⃣️能释放肝素,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并可作为酯酶的辅基,加快脂肪分解2⃣️释放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寻麻疹、哮喘过敏反应 4、淋巴细胞: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5、单核细胞;发育为巨噬细胞1⃣️作用于细胞内的致病物;2⃣️调节其他细胞生长,能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清除变形的血浆蛋白;3⃣️通过抗原提呈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诱导和调节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的破坏:淋巴细胞往返于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一般来说,中性粒细胞在循坏血液滞留8h之后会进入组织、一般在3~4天后死亡;如果有细菌入侵,粒细胞会“自我溶解”,形成脓液。
血小板的生理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1⃣️形态:双凹圆盘形2⃣️数量:(100~300)✖️10^9/l;3⃣️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p46
黏附:血小板黏附于其他物质表面。
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
生理性致聚剂: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前列腺素类物质(TXA2)、ADP……;病理性致聚剂:病毒、细菌、药物……
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a-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收缩:血小板中含有类似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的收缩蛋白系统,血小板活化后胞质钙离子浓度可引起血小板收缩。
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血小板的生成及其调节:1⃣️由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脱落而形成;2⃣️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tpo由肝肾产生
血小板的破坏:1、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2、发挥作用被消耗。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血管期、初期止血期、加固止血期、永久性止血。p48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当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时,血小板才迅速黏附,开始生理性止血。作用:1⃣️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2⃣️血小板膜表面吸附凝血因子,加速凝血。3⃣️血小板释放,促进凝血。
血液凝固
1、血液凝固的本质是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原;2、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接触而启动。——“十二、十一、九(血友病b)、八(血友病a)、十”。
外源性凝血途径:指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3+7=10”
凝血酶原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的调控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形成屏障,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接触;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之中;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4、肝素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1⃣️温度:一定范围内,升温,加速血液凝固(因为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2⃣️粗糙面:增加粗糙面可加速凝血;3⃣️钙离子:降低钙离子浓度可延缓凝血(凝血多个环节都需要钙离子参与);4⃣️其他因素:如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来抑制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血型与输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膜上的抗原被称为凝集原,血浆中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为r-球蛋白。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p56,注:1、血清中一般不含天然的抗Rh抗体,通过体液免疫才产生抗Rh抗体;2、Rh的抗体分子质量较小,能通过胎盘,要注意第二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血量和输血原则
血量:1、正常人血量为体重的7%~8%。 2、失血程度:少量(<10%);中等(20%);大量失血,危及生命(>30%)
输血原则: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交叉配血实验;2、同型血优先考虑,万不得已可输少量异型血;3、提倡成分输血;4、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