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觉醒与睡眠。
编辑于2021-12-28 20:42:02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基本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
整合信息
传导兴奋
神经-内分泌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特征
完整才传导
绝缘性
双向性(离体)
相对不疲劳
神经纤维的分布
A(有髓)
α
本体感觉
躯体运动
β
触-压觉
γ
支配梭内肌
δ
快痛,温度觉,触-压觉
B(有髓)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C(无髓)
慢痛,温度,触-压觉
交感节后纤维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直径
温度
低温麻醉(传导阻滞)
有髓
神经纤维轴浆运输
速度
快速运输
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慢速运输
运输可溶性的物质
方向
顺向
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逆向
神经营养因子
狂犬病病毒
破伤风毒素
神经的营养作用
相对于功能性运动,神经末梢还释放某些营养因子,调整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缓慢持续的影响功能状态
神经胶质细胞
星型胶质细胞(数量多,功能复杂)
机械支持和营养细胞
隔离和屏障
迁移引导
修复和增生
免疫应答
细胞外液中K浓度的稳定
代谢神经递质
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
提高传导速度
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缝隙连接
特点为双向性和快速性
主要分布在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
化学性突触传递
定向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突触
分布
神经-骨骼肌接头
神经递质释放过程
动员
摆渡
着位
融合
出胞
影响
影响递质释放
Ca
最主要
到达突触前膜的AP的频率,幅度和时程
破伤风毒素
肉毒杆菌
禁止释放
影响递质灭活
利舍平
有机磷
影响受体
α-银环蛇毒
筒箭毒碱
非定向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曲张体
分布
神经-平滑肌和心肌接头,中枢单胺类纤维
传递特征
无特定的突触后成分,作用部位分散
无固定的突触间隙,因而递质扩散的距离长短不等,时间不一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信息传导取决于靶细胞有无相应受体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产生机制是Cl内流
通常在轴突始段聚集,然后这里先爆发AP
突触的可塑性
定义
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持久改变的特性
发生于
强直后增强
习惯化和敏感化
长时程增强LTP(压抑LTD)
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递质的鉴定
突触前元合成
储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释放
能和突触后膜结合并发挥作用
作用结束灭活
容易被阻断
神经调质
对递质信息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受体
突触前受体
可以影响递质释放
调节
上调
当递质分泌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逐渐增高,称为受体的上调
反之下调
通常是受体内化导致数量减少
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乙酰胆碱
M受体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
心脏
抑制
骨骼肌血管平滑肌
舒张
内脏平滑肌
收缩
胰腺细胞
分泌增加
阻断剂
阿托品
N受体
不太重要
胆碱能神经
交感与副交感节前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释放肽类)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单胺类递质(E和NE)
α受体
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
β受体
心肌
活动增强
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单向传播
中枢延搁
兴奋的总和
要多个神经元一起兴奋到中枢,才可能产生传出效应
但是神经-骨骼肌接头只需要一个,是1:1式传导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与反馈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与神经相对
中枢抑制和易化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
与一个中间抑制性神经元联系
保证伸肌和屈肌活动的协调控制
回返性抑制
与一个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发生联系,并抑制原来的神经
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使得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
都是后膜电位抑制,使得膜电位超极化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串联突触
特点
抑制产生的潜伏期长,作用时间长
作用
使得释放的递质减少
后膜无法到达阈电位
对调节感觉的传入有意义
突触前易化
先给一个活化,使得前细胞受到刺激释放更多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传导通路
丘脑前传入系统
传导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的纤维先交叉后上行(脊髓后角换元)
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纤维先上行后交叉(薄,楔束核换元)
丘脑的核团
特异感觉接替核(第一类细胞群)
换元后将感觉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联络核(第二类细胞群)
接受特异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非特异投射核(第三类细胞群)
包括内髓板内的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
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来自躯体各部位的各种感觉传入点对点的投射,引起特异感觉
非特异投射系统
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而是弥散性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维持觉醒)
皮层代表区及感觉的信息处理
第一感觉区
感觉特点
躯干和四肢部分的感觉交叉投射
体表感觉皮层的投射区域大小主要取决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
躯干代表区小,拇指嘴唇大
体表不同区域的投射安排是倒置的,头面部在底下,下肢上端在顶
但是头面部内部的感觉还是正立,即头顶在头面部感觉区的顶
感觉柱
定义
在感觉皮层,接受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的细胞所形成的皮层柱(皮层柱:同种信息的处理单位)
特点
构成感觉皮层内最基本的传入-传出信息整个处理的功能单位
一个感觉柱兴奋时,相邻的感觉柱抑制
感觉柱处理相应感受野的感觉传入信息并产生感觉
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把手指砍了邻近的手指占据被砍手指的感觉区
表明大脑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第二感觉区
没什么用,切除也不会引起感觉障碍
内脏感觉
略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运动的中枢调控概述
运动的分类
反射运动
随意运动
节律性运动
运动调控的中枢基本结构和功能
运动的策划
大脑皮层联络区(起源)
基底神经节
皮层小脑
运动的调节
运动皮层
脊髓小脑
运动的执行
脑干
脊髓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脊休克
脊休克
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而进入无能力的状态
高位中枢
由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的能力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所有运动单位
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一侧皮肤受到伤害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关节收缩而对侧舒张
屈肌反射有躲避伤害的保护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
对侧伸肌为姿势反射,保持平衡
牵张反射
概念
具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张拉长时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
感受器
肌梭
为牵张感受器
也是长度感受器
传入神经
Ia(牵张感觉)
II(本体感觉)
刺激因素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
γ穿出纤维受到刺激
使得肌梭被拉长
类型
腱反射
单突触反射,非常快
为单突触反射
指快速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
多突触反射,有肌肉轮流值班
缓慢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张的肌肉处于轻度、持续的收缩状态
腱器官及反牵张反射
感受器
腱器官
等长收缩时兴奋
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传入纤维
Ib
能抑制Ia
意义
对抗α运动神经元的冲动
保护肌肉不被拉伤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脑干网状结构有抑制区和易化区
抑制肌紧张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易化肌紧张
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
小脑后叶中间
去大脑僵直
概念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肌紧张出现明显亢进,表现为四肢挺直,坚硬如住,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机制
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肌(伸肌)紧张增强的表现(易化区活动增强)
类型
γ僵直
高位中枢的下行提高脊髓γ运动神经的活动,提高肌梭的敏感性,进而使得α神经元兴奋,导致肌紧张增强
α僵直
高位中枢的下行直接使得α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
脑干对姿势的调控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基地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地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神经回路
直接通路
新纹状体→苍白球内侧部
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实际上是因为苍白球内侧部对丘脑的抑制减弱(去抑制)
间接通路
新纹状体→苍白球外侧部(或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部
抑制大脑皮层发出运动
实际上是抑制了苍白球外侧部对内侧部的抑制,使得内侧部对丘脑的抑制不能抑制
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释放多巴胺
激活
D1受体,增强直接通路
D2受体,抑制间接通路
有利于运动的产生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参与运动的策划与程序编制
参与肌紧张的调节
参与自主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心理行为及学习记忆
基底神经节损伤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
表现
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表情呆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
损伤部位
黑质
引起直接通路减弱而间接增强
导致运动抑制
发病原因
黑质多巴胺系统与纹状体乙酰胆碱系统的功能失衡
治疗
使用左旋多巴胺和M受体拮抗剂可以改善震颤麻痹
但是这两种药对震颤麻痹的伴随症状静止性震颤没有用
亨廷顿病(舞蹈病)
病因
新纹状体发生病变
引起间接减弱而直接增强
治疗
使用利血平消耗多巴胺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前庭小脑(古小脑)
组成
绒球小结叶
功能
参与维持身体平衡
控制眼球运动
损伤
站立不稳,位置性眼震颤
脊髓小脑(旧小脑)
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
损伤
没力气,共济失调症状
表现
指鼻不准
不能快速变换动作
意向性震颤
皮层小脑(新小脑)
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
参与程序的编制
动作得以学习
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
运动前区(6区)
其它运动区
运动柱
运动传出通路
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运动传出通路损伤
损伤后出现软瘫和硬瘫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效应器
交感节前短,节后长
副交感节前长,节后短
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
紧张性活动
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
作用范围和生理意义不同
交感兴奋
骨骼肌血管舒张
交感舒血管神经平时没有紧张性作用,兴奋才舒张
消化系统抑制
瞳孔散大
尿尿减弱
心脏正性效应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副交感兴奋
消化系统促进,适合尿尿
分泌胰岛素
糖原合成增多,不影响糖原分解
瞳孔缩小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
某些内脏反射活动(血管张力,排尿排便,发汗和勃起反射)的初级中枢
脑干
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
生命中枢
下丘脑
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
体温
水平衡
垂体激素分泌
生物节律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
本能行为和情绪
本能行为
摄食
下丘脑
腹外侧核
恰饭
腹内侧核
恰饱了
喝水
下丘脑
做爱
大脑
情绪
生气和害怕
腹内侧区
防御反应
愉快和痛苦
有些脑区为奖赏系统,奖励多巴胺
觉醒与睡眠
觉醒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