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思维导图,讲述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定义、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等内容,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编辑于2021-12-30 00:19:05炎症性肠病 IBD
定义
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 慢性 非特异性 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UC和CD
溃疡性结肠炎UC
定义
一种病因不明的 /结直肠/ 慢性/多呈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 /局限于大肠黏膜、粘膜下层/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
遗传
IBD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肠道微生态
免疫
病理特点
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粘膜下层(即为浅表性溃疡),呈连续性弥漫分布
病变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回肠末端
活动期
结肠粘膜固有层内弥漫性中性粒N、淋巴L、浆细胞、嗜酸性粒E浸润
慢性期
出现潘氏细胞化生
潘氏细胞:又称“帕内特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
出现颗粒性炎性息肉
临床表现(慢性经过、反复发作)
症状
腹泻、黏液脓血便
大便次数、便血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轻者
排便2~3次,便血轻或无
重者
>10次/日,脓血显见
腹痛
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累及全腹
常有里急后重,排便排气后缓解
全身表现
发热
中重度病人活动期可有低至中度发热
高热多提示病情进展、严重感染、并发症存在
消瘦
肠外表现
病情控制后可缓解或恢复
外周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
坏疽性脓皮病
与UC共存
骶髂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淀粉样变性
体征
轻中度病人仅有左下腹、下腹轻压痛
重型病人有明显压痛
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考虑并发症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初发型
慢性复发型
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疾病分期
活动期
轻度
排便<4次/日,便血轻或无,ESR<20mm/h
中度
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
腹泻》6次/日,明显便血,体温>37.8,脉搏>90次/分,Hb<75%正常值,ESR>30mm/h
缓解期
病变范围
直肠炎
左半结肠炎
广泛结肠炎
检查
首选
结肠镜检查
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黏膜连续性、弥漫性浅溃疡,且粗糙呈细颗粒状
细颗粒状“特征 ”
X线钡剂灌肠
铅管征(肠管缩短、结肠袋形消失、肠管变硬)
仅用于结肠镜检查有困难者
重型、爆发型不宜灌肠
见中毒性巨结肠
诊断
持续反复发作的相关临床表现应考虑本病
结肠镜检查至少1项重要改变及黏膜活检所见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肠结核
腹痛-进食加重-便后缓解
糊状、无黏液脓血便
与肠轴垂直
克罗恩病CD
腹痛-进食加重-便后缓解
糊状、无黏液脓血便
纵形裂隙状溃疡
UC
腹痛-便意-便后缓解
黏液脓血便(活动期)
浅表溃疡、颗粒状
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5%
系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致急性结肠扩张
累及结肠全层(重型、爆发型最常见并发症)
以横结肠最为严重
诱因
低钾
低钾使得钾离子外流,膜电位超极化,故兴奋性减弱,故肠道蠕动减弱
钡剂灌肠
堵塞肠腔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654-2、颠茄合剂)
M型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从而抑制胃肠道平滑肌
阿片类制剂(吗啡)
减慢胃肠蠕动
最严重的后果
急性肠穿孔
诊断
全身中毒症状+腹胀明显、腹膜刺激征阳性+结肠扩张(结肠袋形消失、肠鸣音消失)
癌变5%~10%
广泛性结肠炎、病史>20年
出血
3%
梗阻
少见
治疗
控制炎症反应
氨基水杨酸制剂
轻、中度,诱导缓解、维持治疗
5-氨基水杨酸(5-ASA)
灌肠剂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
栓剂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者
柳氮磺吡啶SASP
5-氨基水杨酸控释制剂(适用于广泛病变)
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
口服后可避免在小肠被吸收,而在结肠结肠内发挥作用
糖皮质激素
对5-ASA疗效不佳的中、重度病人;只能用于活动期的诱导缓解
口服泼尼松
静脉给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
布地奈德
局部作用、全身不良反应小
免疫抑制剂
对5-ASA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
硫唑嘌呤、巯嘌呤
对症治疗
外科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
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
择期手术治疗
病发结肠癌变、药物不能耐受
克罗恩病CD
定义
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从口腔到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
遗传
IBD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肠道微生态
免疫
病理
大体形态特点
节段性
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
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变硬、肠腔狭窄
组织学特点
非干酪性肉芽肿
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
可累及肠壁各层、局部淋巴结
裂隙溃疡
可深达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
肠壁各层炎症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腹泻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
糊状、无黏液和脓血
病变累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者可有黏液脓血便
全身表现
发热、体重下降、营养障碍
肠外表现
相比于UC发生率更高
体征
腹部包块
10%~20%,多位于右下腹、脐周
瘘管形成
较为常见,具有特征性
肛周病变
肛周瘘管、脓肿、肛裂等
检查
首选
内镜检查
活检
非干酪样肉芽肿
钡剂灌肠
大体特点
CT/MR
肠壁增厚,呈“靶形”或“双晕征”
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
诊断WHO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卵石样黏膜或纵行溃疡
3.全壁炎性反应改变
4.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瘘管
6.肛门部病变
具有1、2、3为疑诊,再加上4、5、6三者之一可确诊
具备4者,再加上1、2、3三者之二也可确诊
鉴别诊断
肠结核、UC
并发症
肠梗阻
最常见25%(多为不全性)
腹腔脓肿
次常见
肠穿孔
3%
肠出血
1%
癌变
直肠或结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
治疗
活动期
主要控制炎症
氨基水杨酸类
局限回盲末端或结肠的轻症病人
糖皮质激素
中至重度
轻至中度局限病变可选布地奈德
免疫抑制剂
抗菌药物
生物制剂
缓解期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