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化概论
下图汇总了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的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等。
编辑于2021-12-30 18:40:43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文化
文:本义:各色交错的纹理,错画 引申义:各种象征符号 彩画,装饰, 人为修养,与“质”“实”对称 美,善,德
化:改易,生成,造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周易》
“文”与“化”合成一词:与“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自然的人化
凡是能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运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n: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答:“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联系: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化结构
两分说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三层次说
物质 制度 精神
四层次说
物质文化层
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制度文化层
由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但特质、发育水平是由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一定方式所决定的
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体现于日常起居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层
文化的核心部分,精华部分,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与行为文化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又可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六层次
物质 社会关系 精神 艺术 语言符号 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历史性,遗传性 现实性,变异性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秦) 政区
郡县制:秦
民族 人口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蒙古和满族统治过整个中国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地形 地貌
山地,高原,丘陵
地势:西高东低
自西向东层层下降,地形上形成三级台阶,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气候温和,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 (2)大片的农业区最早形成于黄河中下游。中国内地是历代最稳定的、设置行政区域的疆域范围。 (3)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一般不会减少农业区的面积,中国文化延续的稳定的物质基础得以形成。 (4)在东亚大陆,中国内地农业区的面积和产量一直遥遥领先,东亚其他各国不能对中国文化形成冲击和挑战。 (5)由于高山、沙漠等地理障碍的隔绝作用,西方外来文化难以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名词解释:封建制(分封制)
封建制:是周王朝实行的两种制度。封建制是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之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给卿大夫。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高级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四五千年前: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黄河中游兴起,中华农耕文明开始形成,从渔猎转向农耕,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三代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为农耕业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农具和牛耕的大面积使用; 秦汉大一统的局面形成; 汉晋以来北方连年的边疆战争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的迁移; 最终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游牧民族以畜牧,狩猎为主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这种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的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②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③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对外域的文化吸收) ④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专制主义严密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产生于周代,创立者周公
宗法制
n: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义务和权利的法则。包括 实质 核心目的
实质:专制制度
基础:氏族血缘关系
核心:保护某一阶层的特权
包括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答: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 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来源于商末周初形成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它是宗 法制和分封制的核心,其内涵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制度被后来的王 朝所继承并在几干年的皇位继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宗族[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 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 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即分封制——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周人创立
宗庙祭祀制度
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 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答: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虽有所变异,但其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 (1)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这是宗法制度的本质。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2)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①大家族的发展,使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且广占良田,形成一个个宗族色彩十分浓烈的地方庄园,晋朝出现“大姓”“豪门”和家谱,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②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族权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格局的长期存在 (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最重要的影响)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形成“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传统观念。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中心)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因为饥饿,生活水平低下而南下劫掠,甚至发动战争
胡化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冲突,战争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刀耕火种”
迁移不定的游动生活
生活水平尚低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输入——吸收——传出)
时间:汉代以后
初传地:西域,南亚
西域文化,南亚次大陆文化
主要传入文化:佛教文化
佛教本土化的表现: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新儒学、宋明理学
佛教本土化之后的输出:东北亚、东南亚
两个和尚: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玄奘
两条路: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
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利玛窦翻译“四书”
第二次
时间:明代至今
初传地:文化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美国、日本
主要传入文化:基督教、科学、哲学、技术、艺术
明、清两代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西学东渐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汉语汉字的特点
简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地位。 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汉语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 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仓颉 创造了汉字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据说是王懿荣等发现的
子主题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技术
天学
医学
整体观: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
周人最早生活在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