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纲要
建议考研党收藏!下图是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的整理与汇总,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等章节内容全部都涵盖在下图之中。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18-12-10 07:57:50考研党的英语语法干货来啦!这张思维导图把考研英语语法分成了是三个板块,分别是:简单句、长难句和长难句分析。让你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慢慢的建立学习的心态,掌握了简单的,复杂的就会有信心掌握了,赶紧收藏起来学习吧!
在这最为关键的备考阶段,你是否还因不清楚重点而不知所措,又是否还因不了解方法而一头雾水?不要怕, 我来帮助你从容应对!为大家倾力整理考研高等数学知识点,助力大家抓住重点、掌握方法、高效复习、从容应考。
建议考研党收藏!下图是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的整理与汇总,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等章节内容全部都涵盖在下图之中。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考研党的英语语法干货来啦!这张思维导图把考研英语语法分成了是三个板块,分别是:简单句、长难句和长难句分析。让你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慢慢的建立学习的心态,掌握了简单的,复杂的就会有信心掌握了,赶紧收藏起来学习吧!
在这最为关键的备考阶段,你是否还因不清楚重点而不知所措,又是否还因不了解方法而一头雾水?不要怕, 我来帮助你从容应对!为大家倾力整理考研高等数学知识点,助力大家抓住重点、掌握方法、高效复习、从容应考。
建议考研党收藏!下图是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的整理与汇总,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等章节内容全部都涵盖在下图之中。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纲要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些国家先后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虎门销烟”的定性
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结果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近代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西方列强并不容许中国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
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成功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的革命路线(成功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以及中日甲午战争时的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等,都以身殉国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瓜分中国的高潮到来的标志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
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干涉还辽”事件
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杀: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先进中国人的觉醒主张
林则徐、魏源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严复
孙中山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性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
《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
《资政新篇》的内容
《资政新篇》的进步性
《资政新篇》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理论分析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
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
同时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兴办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中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阶级局限性)
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戊戌维新运动的活动内容
向皇帝上书
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设学堂。重要的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进行改良的方式
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戊戌维新运动的进步性
“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使资产阶级享受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的局限性
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戊戌维新运动的结果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不要变法;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对论战的评价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客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主观原因: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阶级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主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的破产。其中“新政”的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开始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构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成立革命团体
进行革命宣传
成立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它的缺陷在于:第一,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第二,反封建不彻底
民权主义
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它的缺陷在于: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它的缺陷在于:“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内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论战的评价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第一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前)
萍浏醴起义
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前)
黄花岗起义(也称广州起义)
保路风潮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一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北洋政府的性质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北洋政府在政治上的统治
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北洋政府在经济上的统治
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北洋政府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统治
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的原因
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挽救共和的努力
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并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发动了护法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
护法运动的失败
对孙中山的评价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表现在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事业的关系
继承性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的是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超越性
革命纲领、革命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方法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前)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认为孔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要提倡民主和科学,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就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当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孔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诚如李大钊所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前)的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的和文化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前)的局限性
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最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一重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以后)
民主不再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区别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小组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因
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
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中共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
发动工人运动
发动农民运动
国共合作的形成
革命统一战线形成的社会背景
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标志
中共三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确定的三大革命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北伐战争与大革命
大革命的起点
北伐战争的目标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对大革命的评价
大革命的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主观原因
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根本原因)
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
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大革命的意义
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统一全国的标志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革命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党委会决定的三件大事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
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对八七会议的评价
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虽然,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
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井冈山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犯过的错误
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屡次犯错的原因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的内容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对遵义会议的评价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胜利
红军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用很大精力总结历史经验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实践论》和《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抗日战争历史阶段的划分
1931—1937年为局部抗战时期
1937—1945年为全面抗战时期
局部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
占东北
图华北
全面战争的起点
卢沟桥事变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率先抗日
八一宣言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
瓦窑堡会议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努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的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两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具有的新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
从卢沟桥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的胜仗
台儿庄战役等
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
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战略相持阶段的三股势力
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国民党的分裂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洛川会议
《论持久战》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敌后战场的胜利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原则
独立自主
针对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共产党提出的口号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政治方面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经济方面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方面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阐明
首先,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其次,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最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整风运动的开展
整风运动的内容
主观主义的实质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学风问题的理解
对整风运动的评价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3日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人民革命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以为战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战后美国在中国的政策
双十协定
重庆政协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战略反攻的意义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的内容
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条战线的含义
第二条战线爆发的原因
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
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
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
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
农村经济急剧衰退
第二条战线中的学生运动
第二条战线中的人民民主运动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中国民主党派的主张
《对时局的意见》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它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它们主张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它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它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它们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面性的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或妥协性)
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充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三大战役
南京政权覆灭的标志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具体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三种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
北京政协(人民政协)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看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中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赢得胜利,同国际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线致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
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
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实现领导权的条件
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情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性质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
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过渡性质)、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性质)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
反资反私(社会主义革命)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点工作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三反”运动
“五反”运动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经历了一次大的改变
从“先化后改”变成“边化边改”的原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
“一五”期间工业化的成就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的步骤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农业改造的道路
互助合作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农业合作化的原则
自愿和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农业合作化是否办好的标准
是否增产
“合作化”与“机械化”的关系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改造的步骤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改造的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法
和平赎买
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两面性
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步骤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如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马分肥”
对资产阶级的政策
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在改造资本家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其中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社会主义还要完成以后国情的变化
当时中国面临的两大问题
“第二次结合”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及其新时代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评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对南方谈话的评价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