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心理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之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总结,包括中学生发展心理概述、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四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1-01 17:13:19中学生心理发展
I. 中学生发展心理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选择题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不平衡性
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
同一机能特征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
指11,12岁到14,15岁
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初期
指14,15岁到17,18岁
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选择题
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两个维度
纵向
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
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因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关键期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对教学的要求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II. 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三种机能
同化
顺化(顺应)
平衡化
四个阶段
选择题,简答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的具体性,但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认知结构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进行逻辑推理
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苏联)
最近发展区
个体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感觉发展特点
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不断提高
知觉发展特点
观察力发展特点
中学生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认知方式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是人在认知操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
分类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
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场依存型
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
在解答问题情境中,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审视问题,且错误较少
冲动型
在解答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未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且经常出错
辐合型和发散型
辐合型
解答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找到最适合的唯一正解
发散型
解答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找到多种可能的答案
同时型和继时型
同时型
解决问题时,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
继时型
解决问题时,能一步步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假设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简答题,选择题
两种心理机能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感知觉、形象记忆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期
支架式教学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
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先学后教
III.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P173)
情绪的分类
快乐
愤怒
悲哀
恐惧
情绪的理论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综合功能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简答题
情绪的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情绪理论以评价概念为依据
情绪产生是大脑皮层与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说情绪行为产生的最重要条件
情绪活动的模式源自对知觉的或想象的事物做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
第一个情绪的认知理论
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
核心概念是“评价”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产物
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
简答题
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自身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件、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征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
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类型
选择题
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的持久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复杂与简单并存
强与弱共存
波动与稳定共存
微妙的隐蔽性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与培训方法
良好情绪的标准
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
材料分析题
转移法
发泄法
控制法
升华法
教师如何指导中学生调节情绪
材料分析题
教会学生自我认知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
锻炼学生耐挫能力
拓展心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
多种方法综合指导
IV.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概述
基本特性
选择题
整体性
稳定性
独特性
功能性
社会性
构成人的本质因素
人格的结构
气质与人格
人格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胆汁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情绪兴奋性高,外倾性明显,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较低,抑制能力差
行为特征:急躁,直率,热情,易冲动
多血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情绪兴奋性高,外倾性明显,反应迅速而灵活,可塑性较高
行为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换等
黏液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情绪兴奋性低,内倾性明显,可塑性较差,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外部表现较少
行为特征: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等
抑郁质
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严重内倾性,可塑性较差,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情绪体验深刻
行为特征:行动迟缓,孤僻,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等
根据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材料分析题
胆汁质
1. 宜采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方法
2. 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地讲道理
3. 不要轻易激怒他们,要注重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多血质
1. 要“刚柔并济”,在他们对错误满不在意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
2. 若他们能冷静对待错误,要耐心帮助,给予更多的活动机会和任务,使其从中获得教育
3. 要求他们养成扎实、专一、坚持到底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黏液质
1. 教师要热情地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2. 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任务
3. 要耐心地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准备行动
抑郁质
1. 教师要经常给予帮助,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2. 通过称赞、嘉许、奖励等促进他们的发展
3. 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他们
4. 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要求
性格与人格
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的类型
现实型
探索型
艺术型
社会型
管理型
常规型
性格的特征差异
选择题
理智特征
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
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意志特征
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情绪特征
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
自我调控系统
包括
选择题
自我认识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1-3岁左右)
社会自我(4-11岁左右)
心理自我(11岁以上)
人格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选择题,简答题
本我(最基本的层次)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无意识,非理性,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调节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调节本我,受限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
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自我。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自我的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行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选择题,简答题
婴儿期(0-1.5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3-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6、7-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重点掌握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