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李玫瑾)
10年的第二版,有部分问题已经不具参考价值,但依旧很具有启发性
编辑于2022-01-02 22:02:20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犯罪防控的研究背景
历史研究
“绳之以法”并非解决犯罪问题的唯一有效方式
实证派观点:需要重视对“天生犯罪人”的研究和防控
心理研究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不影响、决定犯罪
心理的早期发展
依恋→言语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方式发展→性格形成→观念形成
意识活动
清醒
清醒时的有意识(有-有意识)
自然觉知
社会觉知
自我觉知
清醒时的无意识(有-无意识)
前意识
不意识
潜意识
睡眠
做梦
深度睡眠
认识活动
感知觉→记忆→心象→思维
情绪活动
人格现象
人格的三个特性: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
心理动力风格:兴趣、需要、欲望等。
心理制动风格:观念、信念、信仰。
心理表现风格:能力、气质、性格。
犯罪防控的对象——犯罪人
危险人格(约40%)
决定案件数量,是重点防控对象
危险心结(约60%)
意结类
知结类
情结类
危险人格
概念
对他人或社会具有威胁与危害倾向的一种人格现象的总称
特征
人格动力具有危险性
人格指向具有危险性
人格特征具有危险性
人格导向具有危险性
人格倾向具有危险性
分类
先天形成
反社会人格
概念
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
特征
异常表现始于早年(10岁)
家庭背景基本正常
缺乏自然情感力
聪明且善谋划
道德白痴不可教化
肆意犯罪不会中止
诊断指标
情感与人际关系指标
缺乏懊悔、自责、怜悯感,无情无义,算计并利用他人
行为指标
反社会,冲动,明显偏离社会规则行为
识别参考指标
6-12岁就出现破坏或骚扰他人的行为
顽劣,屡教不改并重复不良行为
从小一直生活在自己父母身旁
父母均无劣迹,老实本分
父母齐全,家庭生活基本正常
父母对其从小就有管教,但无效
小学时期老师也曾管教,但无效
警察曾接触教育过,但无效
18岁前有超过3次被送到派出所或警察教育过的记录
在居住社区或所在的学校具有品行不良的名声
在18岁前有过违法行为
在16-25岁期间有过刑事记录
案例分析
张君心理画像
外显的张扬狂妄
家境贫困,自小犯罪
对待情妇下属无情无义
王立华心理画像
自小顽劣,犯罪逐渐升级
亲情淡薄,不畏惧惩罚
犯罪思维严谨
靳如超心理画像
幼年听力障碍导致性格孤僻,偏执易猜疑
性情乖戾暴躁
好吃懒做,自私且报复心强
后天养成
犯罪人格
概念
在基本社会化进程中的未成年个体因生活所迫而以不择手段方式生存过程中形成的异常人格现象
形成过程
基本社会化残缺、丧失、混乱
青少年时期出现违法行为或犯罪表现
犯罪类型大多以基本需要为主(钱财和性)
成年后无正常家庭生活经历有10年上下
有过不止一次处罚经历,或服刑连续/断续10年上下
犯罪行为和类型逐渐升级,在30岁上下开始从事严重暴力犯罪
特征
人生早年心理正常(12-18岁之前)
基本社会化缺失,大多家庭有问题
青春期有生存性违法
成年后犯罪升级
犯罪心理不可逆转
动机简单性质恶劣
识别指标
在17岁前就独自离家外出
有流浪乞讨、流落街头的经历
父母不全,或从不照顾
营养不良,发育明显瘦小
有的在14-18岁有过违法记录
28岁前有犯罪处罚记录
现在仍然居无定所
不能从事稳定的工作
习惯独自行动并流动性生活
25岁之后仍无婚姻
具有不止1次的处罚经历
已经服刑的时间累计在10年左右
案例分析
董文语心理画像
幼年渴望亲情却缺乏关爱
成年后没有自尊及生活的资本
以盗抢获得物质满足,以杀人获得自尊
杨新海心理画像
对家庭生活的情感反应异常,滥杀全家,不留活口
多次服刑,反侦察能力强
仇视社会,习惯外归责
缺陷人格
概念
指由于人格形成时期扶养方式过分宠溺而造成的人格方面的严重缺陷,致使其成年后出现持久性的社会适应障碍与行为问题
犯罪特征
早年心理正常
具有宠溺抚养背景
具有情感力
懒散且弱能
缺乏是非观念
犯罪具有择机性
善于欺骗与表演
识别参考指标
不良行为出现时间较晚,多在12岁之后
大多有与祖辈共同生活的背景
母亲多无职业
多为家中的晚生子
与人亲近,讨好,但不真诚
有学习能力但不愿学习,有厌(逃)学的表现
喜欢游手好闲
会欺负对他好的人(如奶奶、爷爷、妻子)
不愿吃苦,许多工作干不了,眼高手低
不能被批评,尤其在家里脾气大
无工作时有违法行为
即使依赖他人找到工作也不能胜任
即使结婚也容易出现婚姻危机,夫妻不和
案例分析
朱大鹏心理画像
表面上给人以正常良好的形象,实则极其无耻自私
身为长孙受长辈宠溺,惯于撒谎
真实的犯罪动机是为了与妻子离婚,和情妇结婚生子,重新获得长辈的重视
杨某(江苏杀害战友案主犯)心理画像
渴望自尊但因能力较弱缺乏自尊的资本
渴望友情但因自私而难以与人相处
脆弱娇气难以适应军队生活
缺乏自知之明,易迁怒他人
危险心结
概念
当人的一种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经历出现了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由此出现易于他本人常态的行为表现,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因危险心结而出现的犯罪心理表现。(一个人不择手段甚至以犯罪的方式弥补某种失败。)
犯罪特征
心智和社会性表现正常
能够正常学习,从事技能性工作,甚至多数表现很聪明
能与别人正常交往交流,表现得体
在生活中具有行为规划性或操作能力
成长与生活背景相对稳定
犯罪多基于社会原因和性格缺陷
情感活动正常甚至丰富
具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
犯罪多为令人意外的表现
异常暴力性
变态性
令人不可思议性
犯罪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有明确的犯罪目的或犯罪理由;犯罪活动大多带有预谋和策划的特点;还具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
形成原因
创伤性刺激源
特定经历
类型
意结型犯罪
概念
意结(意识抑结)是指人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的部分意识活动的自我抑制和阻结现象。意结类犯罪即是通过犯罪的方式达到这种遮掩或抑制的目的。
犯罪特征
承认的犯罪动机往往令人费解
具有正常心智下的心理遮掩性
当审问到作案动机时,在关键时刻会出现声音放低,自己反问自己,或出现停顿、沉默,或出现一个完全无关的替代话语。
犯罪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
行为人具有人格保守性
心结多与潜意识内容有关
不敢承认真实欲望,但只要有独处机会仍可大胆满足
不知道内心的真实欲望,出现无名的愤怒
隐约知道内心欲望但完全拒绝、回避和克制,通过做另一件事来替代
案例分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解析
《报告》中提及的四个心理问题
容易以逻辑和公式的方式解决问题,忽略情感因素的考虑
言语表达能力弱,不善辩解
在家中排序小较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冲突
对生命的困惑及对生命的简单看待使其用杀人的方式解决自身的自尊问题
真实的犯罪动机
家庭背景正常传统且家人正直善良,性格朴实自尊心强
平时较少接触异性,在大学寒假期间得以放纵,敏感问题被同学得知
产生意识冲突:“个人欲望支配下的行为事实”与“意识范围的羞耻感而产生的回避与压抑反应”
无法处理此类心结:“自己最隐私的事却被不该知道的人们知道——这将如何面对这些人们”
羞愧、绝望、仇恨导致犯罪
杨树明犯罪心理解析
外在表现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双重性
外表老实、固守婚姻、重视家庭、拒绝婚外情
内心深处充满对性的渴望,具有强烈的性攻击倾向
真实的犯罪动机
幼年目睹父母发生性关系,收到“视觉冲击”
出现“在意识层面不允许接受其存在,要将其消灭”的想法
强迫性的禁止此类欲望,从而实施无意识的扎刀和碎尸行为
知结类犯罪
概念
知结(认知偏结)是指个人因感觉狭窄和思维偏差而出现的认识扭曲和偏执现象。知结类犯罪即是这种现象导致的个人对其“认识对象”的错误结论与攻击行为。
犯罪特征
犯罪动机指向性明显或具体
具有正常心智下的认识狭窄性
犯罪多带有报复特点
人格大多具有偏执性
心结多与日常挫折有关
作案时有明确的愤怒对象与报复对象,但真正导致出现愤怒反应的不是“一次性刺激”,而是“日常挫折的刺激积累”。某一明确的刺激源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源头是自身的“心理炸药”,即累积的挫折感受。
案例分析
邱兴华犯罪心理解析
作案方式有明显的自我保护的行为事实
有“等待适当时间作案”的意识活动
有破坏犯罪现场以达到反侦察的目的
案后存在清晰的自我保护与反侦察的意识
认知方式有偏执且不可自我调整
心理发展基本正常,表现出与其志向有关的心理特征
心结来源于客观生活的挫折:为生儿子导致家庭愈发贫穷
生活挫折致使越来越不自信,唯一自尊的事是通过努力娶到妻子
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找不到解决眼前问题的出路
以妻子背叛为由杀人,以极端方式宣告自己的自尊
高宏伟犯罪心理解析
记忆力强但数学差
善于学习法律,但为赢得官司不择手段
受到法律处罚,将错误归因为女人的善变
妻子离婚强化了“女人善变”的偏执认识
无法准确认识到人生失败的原因,从而将失败情绪发泄在女性身上
情结类犯罪
概念
情结(情感纠结)是指个人因心理创伤和情感困扰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纠缠与淤结现象。情结类犯罪即当人因情绪或情感引起痛苦感受时,出现的发泄或迁移行为,多为泛化性暴力犯罪。
犯罪特征
犯罪动机具有发泄与泛化性(滥杀无辜)
具有正常心智的情感孤独性
犯罪多有表达性与满足感
犯罪呈现“并非病理性错乱的疯狂”
心结多与情感创伤有关
犯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父母抚育中的情感缺陷造成,或是由于早年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特殊刺激从而使他们在情感发育中遭受严重的创伤。这些问题没有被予以及时的补救,致使其心理发展出现严重的停滞状态和淤结现象,并以“心象”的方式成为犯罪人的刺激源。犯罪人在成年后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力量继续完成幼年时未能完成的反应或改变当时失败的反应,从而出现令人困惑的、疯狂的、似乎突然的或让人意外的攻击方式伤害无辜者。
案例分析
黄勇犯罪心理解析
幼时观看杀手录像,向往和最终的渴望是“酷”
成长期间没有增加新的生活元素和希望
内心的渴望从未得到满足和实现
现实造就的心结使其对影视人物的执念、行为方式和人生追求进行了认同、接受与模仿
赵承熙犯罪心理解析
幼年移民产生恐惧心理
在恐惧记忆中希望自己更强大,更倾向于暴力
异常犯罪
行为变态
人的变态
心理变态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智力因素是责任能力的核心
有意识是智力活动的基本前提
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
接触观察
听懂他人提问
感知
作出正常回答
反应
能够回忆案情发生的全部过程
记忆
说出自己的作案理由
推理
分析行为
有无犯罪心理的起因
认知
有无预谋的迹象和特点
目的思维
有无隐秘实施犯罪的过程
意识表现
有无反侦察表现,自我保护行为
意识思维
有无事后逃避追捕行为
感知准确性表现
犯罪防控的策略
对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控制刑事案件数量)
反社会人格的防控策略
及早发现并建立观察档案
建立对辖区“反社会人员的监控机制”
建立“社区重点关注并追踪人员”心理档案
登记此类人员犯罪多具体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进行规律的访查,与家人邻里建立联系
犯罪人格的防控策略
在于对残缺家庭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解决生而不养的问题)
针对父母出台法律
对早年出现行为问题的少年予以及时的社会保护和干预教育
以社会保障养老的方式控制养儿防老的问题
完善《义务教育法》,16岁以下的儿童必须进学校
缺陷人格的防控策略
通过社会干预矫正家庭教育的缺陷(解决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的问题)
通过学校背景,从小学到中学阶段进行识别
及时处罚,严而不厉,通过法律处置和及时惩罚进行教育和干预
对危险心结的防控策略(减少犯罪人员数量)
普及心理学知识
对家长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是否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的知识是否熟悉
对教师
性格和能力同样重要
对个人
养生还须养心
对管理者
知人心者为上
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社会冲突调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