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选取与背诵(恩格斯著作)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选取与背诵(恩格斯著作)的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使用。
编辑于2022-01-02 22:09:06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选取与背诵
原著考点整理与记忆
原著知识点 (通过马、恩、列的经典著作来解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
列宁:《怎么办》《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论我国革命》《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谈谈辩证法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异化理论
关于实践的思想
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唯物史观
世界历史理论
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共产主义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意识形态思想
世界历史理论
资产阶级的认知
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
两个决不会
两个归结(这是列宁提出来的,但是是关于这本书的)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资本论》(马克思)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不是结晶体而是有机体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
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
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先批判拉萨尔主义,再阐述两个阶段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主题
主题
主题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
恩格斯怎样评价黑格尔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黑格尔的辩证法)(这里的现实表示的是必然性)
黑格尔”存在还不是现实的“”而现实在自己的发展中表明自己是必然性“
现实性和必然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它的存在也是有条件的。 当事物赖以产生的时代和条件存在时,它的存在就具有必然性和现实性;当它赖以产生的时代和条件消灭时,它就丧失了必然性,逐渐成为不现实、不合理的。
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必然胜利的趋势 新陈代谢是宇宙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阐述关于国家的问题
一、国家的历史起源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
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级的产物,在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1、雅典式的形式 直接从氏族社会的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形成
2、罗马形式 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3、德意志国家 直接从征服广大外部领土中产生的
二、国家组织的特征
1、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按居住地来组织国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和管理居民;
2、国家设立专门的公共权力,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这种公共权力以强制力,即以武装的人及其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为后盾,这是氏族社会所没有的;
3、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甚至发行国债。
三、国家的阶级本质
1、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中立于社会之上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而是国家的外部特征,隐藏在这种形式背后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形式不是其本质)
2、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国家是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维护者:缓和阶级对立和冲突,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特殊工具。)
四、国家的统治形式
在人类历史的三种奴役形式中,奴隶制国家和农奴制国家采取的是赤裸裸的统治形式;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资产阶级国家)由于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转而采用间接的、隐秘的方式来进行统治,包括直接收买官吏,使其变成自己的代理人;政府和交易所结盟;直接通过普选制来进行统治,等等。
五、国家的未来消亡
国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也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趋于消亡。不过,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及其价值
两种生产理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着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恩格斯)
现代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反映
现代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这句话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及激化,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且工人阶级意识到了这点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和交换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决定了人类的其他一切形式的社会实践。
2.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和阶级划分·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劳动,而劳动要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决定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1)阶级划分: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完全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生产体系、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
(2)分配方式: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也就不同。
3.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4.实现社会变革的手段应从生产的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能产生“
人们对旧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性的日益清楚的认识,人们提出的改变现存时制度的要求,只不过是对变化了的经济事实的一种反映。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现存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人们才产生了对现存制度的不满和变革现存制度的愿望。
二、科学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1、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根源
(1)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的冲突 这种对立突出表现就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致命的弊病,即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展(生产停滞(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
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根源:正如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据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之中,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决不是凭空想象的,它的根源深扎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 它的一切理论和结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在人们观念上的投影,首先是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折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经济危机——垄断不能挽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灭亡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形成
封建社会的小生产(以自然经济为主,存在简单的商品生产)——因分工使产品带有商品的形式,商品的相互交换——生产的发展使得出现作坊和手工工场,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价格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把原来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原来只供个体劳动使用的有限的生产资料,变成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
(2)生产本身的社会化 企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3)产品的社会化 产品由个人的劳动成果变成社会的劳动成果。
2、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以及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和冲突
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的过程和劳动产品虽然已经社会化了,体现着大批人的共同劳动,但简单商品生产的私人占有形式并没有被触动,仍然起着作用。 (1)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虽然来源于简单商品生产的私人占有制,但又与其有本质的区别; (2)简单商品生产的个体劳动者占有的是自己劳动的产品,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占有制占有的是他人的劳动产品; (3)生产的社会化改变了私人生产这一前提,然而占有形式却没有变,这就使社会化的生产同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尖锐的对立。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出路的,必然灭亡
1、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1)工人的贫困 机器的使用和改进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并产生庞大的产业后备军; 资本家剥削工人以提高利润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 由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决定的。 激烈竞争:推广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周期性
(生产相对过剩)(生产和一般财富的一切因素都显得过剩)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恶性循环,它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具有周期性; 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生产方式反对交换方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然带有资本的属性,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允许它们进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不能转化为资本,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形式。
4、垄断组织换救不了资本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资产阶级通过在经济危机期间许多大资本家和更多的小资本家的破产导致资本猛烈集聚的事实,已经认识到了生产力的社会属性,认识到了个人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于是,股份公司、托拉斯、资本主义国有化等垄断形式出现了。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产物,大规模的生产过程和交通运输使得资本家不得不联合起来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组织和管理,由垄断代替了竞争,由生产的计划性行将代替无计划的生产。正是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迫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如此做。
《反杜林论》(恩格斯) 先批判杜林某个理论,再科学论述关于这个理论应该正确的观点
批判杜林关于世界模式的错误观点
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从思维统一性引出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了物质世界统一性决定思维统一性这个唯物主义原理。
二、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谬论,阐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
1、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杜林鼓吹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存在?物质存在还是精神存在?)
这个命题抹杀了世界的多样性
这个命题抹杀了哲学上两大不同派别的差别:唯物主义者把“存在”视为物质,唯心主义者把“存在”视为精神。
2、恩格斯全面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基本原理。
(1)我们应该承认,世界首先是存在的,才能谈到它的统一性问题;
(2)世界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因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并没有回答世界究竟统一于什么样存在这个本质问题。
(3)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事物的多样性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属性,即客观存在性,它们都是物质世界的不同的存在方式。
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看,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特性,思维的内容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三、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拙劣抄袭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现实意义
一、恩格斯对杜林“世界模式论”的揭露和批判
1.批评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世界的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思维的综合是对客观世界统一的反应,而不是相反,思维的综合不等于现实的综合。
2、批判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思想
3.恩格斯阐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不等于世界的存在、因为世界存在问题是个“实有”的问题,世界统一的问题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同本原问题。 世界存在和世界统一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世界存在问题,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世界本原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著名命题,是《反杜林论》全书的核心。 恩格斯的“物质性”就是指列宁说的客观实在性。
论述辨证的唯物认识论
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述了从事实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二是原则只有在适应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恩格斯阐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1.认识过程本身就是矛盾的
认识中的矛盾是由认识的主、客体所决定 人类认识过程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运动
2.由于认识过程本身就是矛盾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成果必然也是矛盾的
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同时由于这个矛盾又引伸出真理自身的矛盾,即真理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3.认识运动本身就有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也就决定了正确的认识也有相对和绝对之分。
它反映着认识中正确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表明了真理的两重性: 1.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这种正确认识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因而是绝对的; 2.任何真理又都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范围、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因而又是相对的。
三、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1。人的思维至上性问题
(1)就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人类的思维发展的性质来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认识能力、人类的思维,具有至上性、无限性。
(2)无论从人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都是这样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
2.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关系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标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情况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
四、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1、谬误是不可避免的。 受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多方面限制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绝对对立性
3、真理和谬误对立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存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和领域,超出有限的范围和领域,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就变成相对的
唯物主义反映论
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的“原则在先”的观点,并论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揭穿杜林的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二、正面阐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从客观事实出发,还是从思维原则出发,这是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根本分歧所在,也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分水岭。
三、指出杜林的先验论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翻版
公平正义观(平等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1、对杜林方法论的批判:阐明研究公平正义观的科学方法论(方法论)
杜林研究公平正义问题的哲学基础,既没有突破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也没有逃出唯心主义方法论的羁绊,而是机械地把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方式运用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运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设想“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人”来完成他对社会正义问题的分析,暴露了他考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先验主义本质。
杜林的公平正义思想建立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上,既没有依据社会现实状况,也没有认识到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种理论充其量只能是对公平正义的空洞呐喊,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起不到任何作用。
2、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揭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内容)
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到中世纪,公平正义观是以不平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产生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而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无产阶级公平正义观以消灭阶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
实质: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平等。
1.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是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念的本质要求
2.从政治平等延伸到经济、社会平等是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现实要求
3.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是无产阶级社会解放的重要价值基础。 回收国家政权,实现社会自治。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超越了以往一切形态的阶级平等观,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的: 1. 批判了资产阶级鼓吹的超阶级的现实平等观,将这种平等观拉回了现实,强调了平等观带有主体性、历史性、阶级性等特性意识形态; 2. 批判了以往抽象空洞的平等观,将抽象的平等观拉回了现实世界中有实质性内容的平等观,使以往只在政治领域的平等,进一步扩展到经济,社会等具有广泛内容的平等; 3. 马克思、恩格斯又批判了杜林鼓吹的平等观的永恒真理,指出了平等观的历史性,赋予了平等观科学性,更加注重对平等主体的现实关怀,把真实、具体的平等观还给了现实; 4. 提出了实现具体平等的要求,用革命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形态下的平等观,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
自由观
一、杜林自相矛盾的自由观
杜林第一个定义:一方面是合理的认识(合法的欲望),另一方面是本能的冲动(违法犯罪的欲望)。(这是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的绝对自由观)
杜林第二个定义: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二、恩格斯的自由观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1、说明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意志自由是第二性,客观必然性决定意志自由,意志自由又反作用于客观必然性。
2、自由的前提是客观必然性
3、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4、自由不仅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且是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
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关于哲学对象问题)(意思是以往哲学中除去思维部分,其他都必须归到唯物主义领域)
一、他批判了当时的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予其他科学的哲学了“
二、它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领域中根本变革的思想
1、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
2、依据历史事实,用辩证唯物主义去研究社会生活,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它科学地阐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既不能象”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那样,把它们的关系归结为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总而用哲学去包括和代替具体科学
2、也不能象某些资产阶级哲学家那样,认为具体科学都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了,哲学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研究对象、没有必要存在的空架子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哲学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则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再把各门具体科学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只是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
哲学内容上实现了两个新的结合: 1、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2、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使哲学在内容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哲学、财经(《资本论》)、科社)
两大类:原著选读 和原著导读
原著导读的判断与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