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原理
大学《美学原理》重要知识点整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加强记忆,考试加油~
编辑于2022-01-02 22:52:15美学原理
美的根源、本质、特征
美的根源
历史考察
主观论 (“走在半路上的美学家”)
①注重从精神上探求美的根源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大希庇阿斯篇》“美在理念”
普洛丁,“美在神明理念”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显现理解为一个具体的对象事物,它必须体现了绝对精神才算美)
②从主观心理上探求美的根源(文艺复兴)
法国理性主义者布瓦洛,美的根源在人内心的理性、真理
高乃依《熙德》中的施曼娜
维克引导人们通过想象去探求美的根源
休谟认为美在人内心的快乐的情感
康德将美归结为想象力和悟性对表象的和谐活动而产生的愉快
表象是大脑中感知过得东西再次在头脑中感知的过程
叔本华,意志是美的根源
客观论(从自然事物中探求美的根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来自事物的数量关系,在于数量上的适当比例,“黄金分割法”
亚里士多德,“形式法则”,美来自事物的秩序、匀称
西塞罗,美是物体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加上悦目的颜色
达芬奇,绘画要重视精神特征。还要重视比例协调
英,博克,限于经验描述、罗列现象,经验主义的美学家
法,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关系变了,事物就会大减其美,还可用于文学中的“妙语”
黛玉死前“宝玉,你好……”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进步意义:①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观点进行批判,坚持唯物主义立场②比以前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在事物的自然属性”前进了一大步,把美建立在广阔的生活基础上
缺陷①对生活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因此不能理解生活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中是怎样发展的,不理解社会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和基本内容②在分析美的本质是缺乏辩证法
主客观统一论 (把客观对象看为表达主观情感的载体)
里普斯“移情说”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P82)
形式理解为一个具体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根源的哲学探讨
观点:美的根源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改造中
“实践” ①含义指人类主体利用、创造、征服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特点:a.对象性(依赖一个对象,创造一个对象)b.目的性(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的“需要层次说”)c.工具性(工具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 ③对实践诞生的历史考察 ④美如何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a. 双向对应转化b.使用天然工具是美诞生的原始基础,而制造工具是美诞生的直接来源c.使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体现着人的需要和目的 d. 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造物(也称为 人工制品,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
对美的起源的历史说明
美起源于原始人类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劳动,原始人类使用天然工具的活动为美的诞生准备了前提,而制造工具的活动标志着美的最终诞生
美的领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扩大,美的形态也随之日渐丰富多样
美与直接满足组织生活需要的生产实践相脱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其中包括原始宗教、巫术礼仪、图腾崇拜、原始艺术,而走向纯粹的形式美,即装饰
美的本质
美的语义学分析 (日常生活中)
①感官快适 ②伦理赞赏 ③审美判断
美的层次分析 (美学范围内)
①审美对象(风景、场景…需要有审美主体,也就是人) ②审美性质 ③美的根源、本质
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①真与善的统一 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③自由的形式 ④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⑤
美的本质(5种说法)
物质生产活动→造型规律→美的规律→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人化的形式,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的统一形式,是肯定性、积极性、实践的形式,因而又是自由的形式
美学上的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指实践的自由,是指人类社会实践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人类社会实践被自然所肯定,达到真与善的统一,便达到了自由。
美的特征
客观性
①美的事物本身就有美的性质
②人的意识可以对美做出各种反映,却不可能抹杀美的性质
③不同的人的意识可以对美做出不同的反映,然而事物的美丑是有客观标准的
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西湖、西子本身就是美的 ②无论人的心情好否,西湖就是美的 ③即使“情人眼里出西施”,但美是有客观标准的,所以有了美丑之分
社会性
美是在人类社会中才有的,“先有人,才有自然美”
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形象性
美是通过具体的、可感的事物展现的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柏拉图“理念”说
认为“理念”是美的内容,先于美的形式(具体事物面前,割裂了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精神实体(美的内容) 万事万物的普遍形式,理式(美的形式) 又将内容与形式混为一谈
是理念
美的内容、形式
美的内容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性力量 美的形式是显示这种自由创造力量的感性形式
形式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①内容诸要素的内部排列方式,成为内形式;②是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包括外部装饰成分——装饰性处理、附属装饰部件等,构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外部风貌,一般称为外形式
两者关系
美的内容与形式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内容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形式为它所固有,受它的制约和决定
美的外在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变化的内容,因此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内容的要求
美与真善的关系
历史考察
有关论
美在真
毕达哥拉斯、法理性主义者布瓦洛、法罗丹,庄子“贵真”(合规律性)、王冲“真美”(合乎事实为美)
美在善
苏格拉底、孔子“里仁为美”(与有仁义之人为邻很美)、孟子“充实之为美”
美在真善
迪德罗
无关论
康德、托尔斯泰
关系
美与真 真是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联系:真是美的客观前提
区别:①真是客观规律本身,它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和实践不可分离;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是欣赏的对象
美与善 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善是美的前提
区别:①从功利关系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社会标准的,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潜伏在形象中②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和功利)的对象,美则是欣赏的对象
形式美 是指生活、自然、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形声)的有规律的组合所显现的美
形成 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
美的外在形式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形式美也是独立的~ 形式美包括的意义意味是概括的、普泛的,美的外在形式体现的意义意味是与特定内容相联系,是具体的
美的外在形式与形式美的区别
具体形式
外在形式→(重复仿制,通过实践)观念内容→形式美
构成因素
感性质料
色: 视觉效果 情感效果 象征效果
形状
声音
形式规律
单纯齐一(整齐一律):明净纯洁的美感
对称均衡:平衡稳定感,S型站姿
调和对比:求同,融合协调感,存异,醒目活泼美感
比例
节奏韵律
多样统一(和谐)→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视错:视觉与客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仿生:以自然界外形为基础设计的…
美的存在领域
社会美
人的美
产生: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因此社会美表现人的美,人的美是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长期铸造的伟大成果。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被人类实践活动改变,在实践活动中,人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新的变异,这种变异就构成人的美
外在美:人体美,主要指人的相貌、体态、语言、仪表风度 (属于形式美)
内在美:人的心灵、品格、情操、智慧、情感等
辩证关系:征神见貌,情发于目
工艺美
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物态化产品体现的美
特点在于对人有用、有利,外形上的装饰为次要
环节,设计美,功能美,技艺美
自然美
产生
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从原来与人对立的、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变成与人相关的、对人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只有这样,人类才和自然发生审美的关系,自然才对人类有审美意义,人类才随着自己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扩大逐渐把整个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形成自然美
特征
~的自然性:自然美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其本质不在于它的自然生命,而在于它与人类发生关系后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的多面性:自然事物的自然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们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多种不确定的联系,这种不确定的联系决定着自然美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非确定性,从而使自然事物在人的审美感受中具有美丑两重性
~的形式美:由于自然事物自然特征的多面性以及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存在多种 不确定的联系,从而使自然美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得模糊笼统,乃至最终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欣赏历程
实用阶段(功利,美善不分) → 比德阶段(开始拜托物质功利,与精神观念、道德联系) → 畅神阶段(精神享受、身心愉悦,完全拜托物质功利)
构成
结构美
色彩美
动态美
声音美
艺术美
本质特征
什么是艺术美?
(就是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法。不同于宗教、理论(求真)、实践等,它以人为中心,以审美(求美、精神享受)的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整体把握。 主要途径:想象、变形、虚构、夸张等
艺术创造: 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并将其以物态化的形式呈现
艺术创造的核心:审美意象的生成
郑板桥《题画·竹》
艺术美的特征
主客观的统一
客观性
审美反映,艺术美依赖于物质手段
物质手段:主要指符号、语言。要在脑海里出现
审美创造,艺术美以物态化形式呈现
物态化形式:寻找物质载体表现
审美来源,来源于客观现实
来源于生活
主观性
审美反映(个人反映,带有主观化)
审美创造(主体性。从自己的体验经历出发)
隐蔽性(不是直白的说教;审美属性,无功利、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或使人情感审美愉悦)
审美意象的两种典范形态 典型和意境
再现艺术中,审美意象表现为典型形象
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独特的、和别的,又在独特和个别中表现一般。如祥林嫂,阿Q
表现艺术中,为意境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 更强调能引起读者审美感受和无尽遐思的想象空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无我之境”
生活丑与艺术美
丑
形式上,不和谐; 内容上,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真善美背道而驰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丑在西方近代才引起关注,中国《庄子》哀骀它
丑的审美价值
以丑衬美
丑的事物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丑更能体现鲜明的性格特征 罗丹“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
生活丑转化艺术美
化丑为美 艺术化处理的过程
方式:提炼、加工、变形、情感灌注等
结果:使丑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并不意味着丑的事物变美了,而是因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灌注,使丑的事物有了某种意义,代表了某种精神,或起到了某种作用。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现实美:分散、纷繁芜杂、易逝 艺术美:集中、纯粹、永久
艺术美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呼唤较高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提高人的欣赏水平,使人受到道德净化,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
毛泽东提出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普及→提高→普及
以独特的方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有特殊价值,以独特的方式教育民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终身
艺术美分类的美学依据
历史分类
亚里士多德
《诗学》,绘画、音乐、雕塑、文学
莱辛
《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康德
黑格尔
卡瑞尔
哈特曼
克罗齐
《乐记》、《毛诗序》、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马克思主义艺术分类
分类原则: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特点;审美意识物态化所采用的方式和媒介特点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实用艺术 实用与审美两种价值的结合
分类
建筑艺术
审美特征
受物质和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是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具有造型美
有地方特色、名族色彩
工艺品 (人们将日常用品经艺术化处理后使之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产品)
审美特征
受不同时期组织材料和工艺技术影响
审美因素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形式美
优美和和谐,给人审美愉悦
分类:实用工艺品,特种工艺品或陈设工艺品
表演艺术
音乐
舞蹈
造型艺术
雕塑
绘画
文学艺术
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
电影艺术
艺术美的创造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是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在他的审美理想的烛照下,形成审美意象并将其物态化的过程。
审美主体:是主动、发自内心的去创造,而不是受利益驱使
审美体验 (基础)
审美感受 (~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审美体验的发端)
①审美感受是主体在外物触发下,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起点 ②作为初级状态的审美意识,有直观性、个别性、局部性特征 ③能发现客观对象的独特性
审美体验
①是对审美感受的升华,要在审美理想的统摄下完成 ②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深厚性特征 ③是心灵的创造活动 ④
美感
美的范畴
优美
文化内涵
最早在古希腊培育
内在的和谐表现为外在和谐,美就产生了
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神庙、人体雕像
发展历程
毕达哥拉斯学派、斯宾诺莎、博克、康德、李斯托威尔
审美特征
本质特征是和谐
①优美无斗争痕迹,是已经完成了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②不是压倒式的统一,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辩证统一
③本身不包含丑,在与丑的抗争中显现人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排除了丑
和谐表现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谐,“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所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
表现领域
社会生活中,侧重内容,真与善的统一
自然界,侧重形式美
艺术中,集中体现优美的审美特征,是艺术技巧和选择题材的统一
崇高
历史回顾
阿波罗尔多蔡利齐,《论崇高》
朗基努斯《论崇高 》
崇高五个条件,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爱笛生
荷迦兹
博克
康德
黑格尔
车尔尼雪夫斯基
本质
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实质在于激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过程充满矛盾斗争
本质上是动态、冲突、严峻的
抗争中显示了实践主体不断战胜现实客体的强大力量
显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是冲突对立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是由恐惧转向愉悦,惊赞转为振奋
表现领域
自然界: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大显出人感官难以掌控的无限大的特征,以客体无限大间接显示人类的征服力量
社会生活:先进力量在社会复杂斗争中的崇高精神(悲剧或正义的胜利)
艺术领域:表现生活中的崇高为主,以悲剧或颂歌加以体现
美感特征
自然界:在对象事物面前渺小而引起强烈的奋发
人类社会生活:在与对象比较中发现自身渺小平庸,激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悲剧或颂歌的审美效果
悲剧
滑稽(喜)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