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编辑于2022-01-03 09:57:07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发展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
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当代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结合起来,并在二者的结合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新时代的新实际,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
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己的素质。
4、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及其意义
基本问题
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意义
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二、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职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之中,可以预见它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以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主义加强人工智能不当应用的风险研判和防范,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七、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两点论、重点论)
两点论: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矛盾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要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矛盾特殊性方法论启示: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八、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行进一步走向更高级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
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实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就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地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这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一方面,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前进运动
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现实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内容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要求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一)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交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第三,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世界历史体现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最重要的是强调整个世界的相互关联性
四、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狭义的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适应时代需要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变现为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应加强前瞻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构筑一个具有先进技术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意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法宝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章 资本主义及其规律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
(1)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使用价值
①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②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是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1)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形成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解决
资本总公式:G--W--G 其中W代表商品,G代表流通中的货币,G 代表的是价值增值后货币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关键是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其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劳动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自发调节的消极作用
(1)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2)引起生产者两极分化(3)导致资源分配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价值规律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揭示了商品经济变化和发展的奥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
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是相对剩余价值(隐形型剥削)--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
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三、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发挥这些原则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
3.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胶条,而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他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五、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更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我们的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理想。只有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
(3)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