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教材历史选必1 第一单元
新教材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维导图,包括:监察制度、官员的考核、选官制度、 西方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
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
刺史
位卑权重
分期巡查 定期 春秋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巡视监察制度、强宗豪右,郡国守相
东汉
监察权增强,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检察权削弱)
隋唐
御史台
北宋
中央 御史台
地方 通判
牵制最高长官
路为监察区 “台谏合一”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
加强对百官的监察 加强皇权
明清
官员的考核
包庇,蒙蔽
上计制(秦汉时期)
概念
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汇总郡国,上报中央
考核人员
选官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重人治 轻法治 缺乏选贤机制
察举制(汉朝)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关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试用考核)或下级官吏的
自下而上 以官取士具有封闭性 选官权利掌握在地方
理论上是以才德和能力为标准 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逐渐败坏
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
自下而上推荐
孝廉 推动了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任用门生故吏
官员之间互相嘱托
任人唯亲,腐败
弊端的影响
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高尚的世家大族,推举自己的子弟,垄断教育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品评官评官授官
分科选人做官
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门阀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 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门阀政治
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 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 个人文化水平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衰弱原因
经济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 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家族成员不断迁徙,世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庄园经济)
文化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造纸术,印刷术,笔墨纸砚,教育的发展) 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
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是势力
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的家族所垄断
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
经济根源
庄园制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严重
科举制
影响
废除的原因
1905年
过程
隋文帝
开创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未正式形成
隋炀帝
唐代
唐太宗
扩大录取人数,增设考试科目
唐玄宗
武则天
增设武举、殿试
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
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
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宋代
确立三级考试程序,进士科成为主要的科目
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有所扩大
增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糊名法 誊录
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考试成为主要晋升突进
文官政治
科举制的转变
选官
作用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扩大统治基础
稳定统治
为 机构提供人才保障
监察 廉政建设
少数民族做官
文化政治认同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普及儒家价值观
形成文化认同
有利于巩固统治
分科考试选人做官
特点: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西方的文官制度
趋势
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选官原则
选拨权利
由地方专向中央
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
国家治理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体系
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变化
背景
清末新政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国内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宪政思想的影响
国际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思想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公务员制度建立
内容
特点
开放性、平等性、民主性
局限性
民主具有阶级局限性
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体现公平公正开放性,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积极性
西方古代国家政治制度
雅典
古典民主城邦
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
斯巴达
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
贵族寡头特征
罗马帝国
君主专制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全力长期并立
法国
意大利
德国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生产与发展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