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感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章,感觉,主要内容有感知觉,听觉理论,感受性,感觉现象,心里感觉
编辑于2022-01-03 18:40:134、感觉
听觉
听觉的含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即16~20000Hz的空气振动
听觉的生理基础★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主要用于搜集声音
中耳
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内耳
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听觉感受器——耳蜗中的柯蒂氏器中的大量支持细胞的毛细胞
声音的传导途径包括生理性传导、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听觉现象★★
声音的特性(X3)
音调
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听觉频率范围是16~20000Hz,最敏感的范围是1000~20000Hz
响度
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正比
音色
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等响度曲线
不同频率的声音想达到同样的响度是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
等响度曲线说明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最敏感的部位在1000~4000Hz之间
乐音和噪音
乐音
周期性的声波
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
声音的掩蔽
含义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其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包括: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音对语言的掩蔽
鸡尾酒会
听觉理论★★
扶贫共贺,行逢韦射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拉瑟福德
观点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缺陷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人耳却能分辨每秒震动1000次以上甚至20000次的声音,这是频率说所不能解释的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兹
观点
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窝底较窄,靠近窝顶较宽;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的声音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
缺陷
人耳能接受20~20000Hz的震动,最高和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为10:1,二者并不对应,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冯·贝克西
观点
声波引起人耳基底膜的震动,从窝底向窝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便停止。低频到达顶部,高频到达底部
缺陷
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
观点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一致;声音频率较高时,需要神经纤维联合齐射发生作用
缺陷
只能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分析
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理论如图所示
做题技巧——低于400Hz的用频率理论;500~5000Hz的用神经齐射理论;高于500Hz的适用于位置理论
视觉
视觉的含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又叫光波
视觉的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
其中眼球内容(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是屈光系统
感觉机制(视网膜)
视觉感受器——包括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日锥夜杆”
棒体细胞
夜视器,感受阴暗
荧光棒
锥体细胞
昼视器,感受细节和颜色
阳光透过三棱镜
中央窝
只有锥体细胞,对光最敏感
盲点
对光不敏感,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传导通路
包含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三个部分
中枢机制
大脑皮层枕叶的纹状区
反馈性调节
不仅依赖于视觉感受器,而且依赖于中枢神经对视觉器官的反馈性调节
视觉现象★★
明度
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明度决定于
物体照明的强度(正比)
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正比)
波长
普肯耶现象/浦金野现象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感受性不同
锥体细胞:500~625nm
长波——红
棒体细胞:50~620nm
短波——紫
当人们由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广谱的最大感受性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变化
“棒锥裂”
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要比红花更亮些——在不同的光照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颜色
颜色概述
含义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广义:彩色和非彩色
狭义:仅指彩色
特性(X3)
色调
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
指颜色的敏感程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饱和度
又叫浓度,指某种换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多少灰
颜色混合
含义
只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了新的颜色的现象
分类
色光混合
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颜料混合
颜色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互补的颜色
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
在色光混合里,红与绿、黄与蓝是互补的颜色
色觉缺陷
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彩感受性:女性>男性
口红颜色
视觉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马赫带
更亮和更暗的区域/明暗交接处
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
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
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侧抑制
相邻的感受器之间相互抑制
视敏度
含义
指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
视角
视敏度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表示
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
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
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分类
最小可见敏度
最小间隔敏度
游标敏度
视觉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向明处,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向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后像
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暂时停止保留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
和刺激物质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
和刺激物质性质相反的后像叫负后像
颜色视觉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互补色
盯着光源看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眼皮上还有“影子”
闪光融合
含义
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速度加快的时候,闪烁的光就变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
家用电灯为50Hz
闪光融合频率/闪光临界频率(CFF)
刚看到连续的光的时候,明暗交替的频率
一般大于10Hz就不能为人眼分辨出来了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除了光的掩蔽,还有图形掩蔽、视觉噪音掩蔽
视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
视网膜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美中感受器支队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 感
关键词:三种,每种对一个
赫尔姆霍茨
视网膜上的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敏感程度不同,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按相应的比例活动产生
关键词:感受器,红长绿中蓝短,兴奋水平,颜色经验
缺点
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和负后像
四色说/拮抗理论/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
视网膜上存在白—黑、红—绿、黄—蓝三对视素,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异化过程和同化过程
研究表明:
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
在更高水平上,存在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
感觉概述
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和意义
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皮肤觉)体表感受器对外部事物属性的反映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内部感受器对于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各内脏不同状态的反映
感觉测量★★★
感受性
用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强度,即感觉阈限来表示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做题技巧——只比感受性,不要比感觉阈限,两者始终呈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差别感觉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公式:K=△I/I
要求计算
字母含义
△I:差别阈限(增量)
I:标准刺激强度
其他: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
别称:对数定律
公式:P=KlgI
字母含义
P:心理量
I:物理量
K:常数
其他:假定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以韦伯定律为基础,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斯蒂文斯定律
别称:乘方定律、幂定律
公式:P=KI^n
数量估计法
字母含义
P:心理量
I:物理量
K:常数
n:常数
其他:使用数量估计法
感觉现象★★
感觉对比
含义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的现象
明度对比
颜色对比
红配绿超级亮
其他感觉也有对比的现象
分类
同时对比
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
继时对比
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
喝完醋吃苹果(甜爆了)/喝完蜂蜜吃苹果(酸爆了)
感觉适应
含义
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用比较烫的热水洗澡
视觉的适应
明适应
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的降低
出影院
暗适应
在弱光作用下感受性提高
进影院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含义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联觉是其中的一种
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冷暖色调;甜甜的嗓音
感觉补偿
含义
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盲人的触觉和听觉比较好
不同感觉之间能够发生补偿作用,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通道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其他感觉★
嗅觉
适宜刺激
有挥发性,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
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其他
唯一不经过丘脑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味觉
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感受器
味蕾
其他
舌尖甜+舌中咸+两侧酸+舌根苦;敏感程度:苦>酸>咸>甜
肤觉
触压觉
适宜刺激
接触皮肤表面的刺激物
感受器
麦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巴西尼氏环层小体
其他
活动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面部最敏感
温度觉
适宜刺激
高于或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
感受器
罗夫尼氏小体(温感受器),克劳斯氏球(冷感受器)
其他
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痛觉
感受器
全身所有组织
其他
背部、面部感受性最高,手部感受性较低
两点阈
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能够辨别皮肤上两个触觉刺激的最小距离。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不同,说明其触觉感受性的差别。
内部感觉
动觉
适宜刺激
身体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紧张
感受器
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中的肌梭、关节小体
平衡觉
适宜刺激
加减速直线运动/旋转运动
感受器
前庭器官
其他
半规管(旋转),前庭(直线加速/减速)
内脏感觉(机体觉)
感受器
内脏器官的壁上
其他
性质、定位不明确,又称“黑暗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