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休克三期
病理生理学休克的发生机制,休克的三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梳理,包括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等。
病理生理实在太难学了,利用思维导图整理了一部分DIC的知识,希望能帮到你。包括:概念、发病机制、纤溶功能失调、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休克三期
微循环缺血期
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变化机制: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②交感神经系统兴奋③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
临床表现:微循环缺血期患者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代偿意义:(1)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①回心血量增加,"自身输血"②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进入血管"自身输液"③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④外周阻力增高: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代偿意义:(2)有利于血脑血液供应
①皮肤,骨骼肌,胃肠以及肾血管收缩明显②脑血管无明显改变③心血管扩张
微循环淤血期
特点: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变化机制: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
临床表现:①血压和脉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②大脑血液灌流减少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③肾血流量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④微循环淤血,使脱氧血红蛋白增多,皮肤黏膜出现发绀或花斑。
意义:①回心血量急剧减少②血浆外渗③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微循环衰竭期
特点: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变化机制:长期严重的酸中毒、大量NO和局部代谢产物的释放以及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临床表现:①循环衰竭,静脉塌陷,中央静脉压下降②并发DIC③重要器官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