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读书笔记
《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读书笔记,本导图包括《中国电影摄影的发展》和《电影光线造型手段的发展》两部分内容。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其历史尽管很短,但是并不平坦,也不算单薄。我们可以从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勾勒出一条诞生于非常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一步一步回归本体、回归本性、艰难行进的轨迹。
本思维导图根据黄芳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法和句型训练》制作,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其中词法部分分为名词、冠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动词九章,句法部分分为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种类、基本句型和时态四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中国电影摄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 (电影诞生到1930年代之前)
摄影被视为能够将影像呈现出来的技术手段
三四十年代
对电影视觉艺术潜力的深入探寻
初步摆脱了初期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舞台化影响的痕迹,运用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进行叙事
独特的传统意蕴
《神女》(1934)
简洁细腻的视觉形象
《小城之春》(1948)
中国画般的场景设计和影像风格
节奏把握
长镜头运用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主要成就
创立和发展了绘画派摄影实践
对摄影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和功效有了充分的认识
确立了一切摄影造型的手段、技巧为影片主题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
缺陷
过于强调视觉效果与影片主题的准确对位,不提倡电影摄影的风格化和个性化
整齐划一、单调的视觉感受
静态画面均衡饱满
运动镜头刻意追求起幅与落幅的视觉完整
光影观念相对保守
总体上受苏联电影模式的影响
超前的作品
《小兵张嘎》(1963)
《小兵张嘎》(1963),导演:崔嵬 摄影:聂晶
“新时期”中国电影(“文革”之后)
“求新”、“求变”
活跃的电影摄影创作
《沙鸥》(1981)
《沙鸥》(1981),导演:张暖忻 摄影:鲍肖然
对纪实主义摄影观的全面实践
《一个和八个》(1984)
《一个和八个》(1984),导演:张军钊 摄影:张艺谋、肖风
对不完整构图表现力的深入探索
《黄土地》(1985)
《黄土地》(1985),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对静态构图的极端化尝试
《青春祭》(1985)
《青春祭》(1985),导演:张暖忻 摄影:穆德远、邓伟
对传统美感的审慎回归
《红高粱》(1988)
《红高粱》(1988),导演:张艺谋 摄影:顾长卫
色彩浓郁、饱满、感染力强
光线作为渲染气氛的主要造型手段被充分地表现出来
绘画的美感与强烈的摄影视觉结构结合起来
20世纪90年代
中国电影摄影创作的总体水平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世界水准
《霸王别姬》(1993)
《霸王别姬》(1993),导演:陈凯歌 摄影:顾长卫
光效的虚幻
色彩处理上的神秘、暧昧
独特的影像设计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
近几年中
中国电影创作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总体低下,成了中国电影摄影发展的最大障碍
电影光线造型手段的发展变化
电影光线造型手段的发展历程
电影发展初期
胶片感光度低,感色性差
自然光
20世纪20年代后期
胶片与灯具有了新的发展
对光线的美感、光的情绪效果以及戏剧效果等方面的探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戏剧光效风格
戏剧光效的黄金时代
《乱世佳人》是典型代表
人工布光创造艺术美
套路化的戏剧光效程式
“三光五层次”
“伦勃朗光效”
顶光、底光、侧光、逆光等不同的情绪作用
电影用光的追求
刻画人物
烘托情绪
渲染剧情
创造唯美的视觉效果
问题
模式化
矫揉造作
布光没有实际的光源依据,光效明显失真
区域布光限制了演员的表演
20世纪50年代
纪实主义电影理论研究将照相性、纪录性提到电影的本体地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了摄影用光对自然光效的追求
新浪潮摄影师拉乌尔·谷达尔率先自觉运用反射光布光方式
《四百击》
20世纪60年代
彩色胶片的质量提高
光源不仅作为道具,而且作为对环境、人物起造型作用的光源
《西区故事》
20世纪70年代
胶片感光度不断提升、大光孔镜头出现
自然主义的用光方法
写实主义的电影用光大师——阿尔芒多
《天堂岁月》
当代
“自然光效艺术化”
塑造形象、创造气氛、传达情绪
现代电影摄影光线造型手段发展的总体趋势
对光的情绪作用的进一步发展
从直观上看,将顶、逆、侧、顺、底光光效均顺从于总体的自然环境,不留概念化的印记
顶光
《现代启示录》马龙·白兰度出场
逆光
《燃情岁月》人物亮边
《离开拉斯维加斯》热烈情感
侧光
《末代皇帝》溥仪内心的矛盾
底光
《甜蜜蜜》温馨浪漫
《角斗士》刚毅
今天我们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从光效应的层面进行研究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正午直射光
《七宗罪》
人类潜意识对黑暗的恐惧
人们的生活经验
现代电影光效大部分采用以自然光效为基础,努力营造现场光线气氛并将其表现性隐匿其中
对光的叙事作用的不断拓展
光影的结合已渗透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成为辅助叙事、解析人物的重要元素之一
光线成为一种潜台词,发挥着叙事作用
《末代皇帝》
光线亮度的变化与皇帝的心理过程
用光刻画人物,揭示内心活动是现代电影光效特别注重的方面
《吸血僵尸之惊情四百年》
影子
光线运用的唯美主义倾向
尊重真实和有光源依据的精心和细腻
富于视觉新鲜感的灵动和精致
带有时尚特色的光效走向
宏伟华丽的奇观效果
《英雄》、《无极》
夸张的卡通效果
《三百勇士》
向传统美感的回归和复古
《赎罪》、《理发师陶德》
低照度潜能的开发
1970年代之后,大光孔镜头和高速胶片的出现为低照度摄影提供了技术保证
对亮度间距的控制及对主光的控制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低主光高反差”
“低银洗印法”
低照度不一定是在很暗的光线条件下拍摄,而是要营造一种建立在人的主观感受上的低照度效果
《肖申克的救赎》
影调再现中的再控制
影调是视觉的一种总体感受,这种感受是由明暗所造成的
控制影调的准确再现是一门基础的技术工作
摄影师应能敏锐地在拍摄时对现有的被摄体进行有机的安排、处理,实现对影调再现的再控制
对光的性质与种类的再认识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