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编辑于2022-01-09 09:40:16马原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
本原
唯物主义
历史阶段
唯心主义
主要类别
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物质
哲学的物质范畴
自然存在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社会存在
通过实践的发现揭示社会存在
共同特性
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
运动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一维性)
空间(三维性)
物质和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具有目的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在自然: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
人化自然:已经被实践打上烙印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包含的精神现象,但本质仍是物质存在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发展
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现实与可能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渐进性
事物发展的飞跃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直观、消极、被动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反映特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唯心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变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真理的本质与形式
本质: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形式:主观的,真理的表现是多样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与谬误
真理
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进行斗争
真理是一种客观实在
谬误
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在确定的条件下,一种认识不可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铁打的真理,流水的真理的内容
价值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关系的表现形式
物质生产发展状况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政权组织形式能否体现人民意志并受到人民支持
信仰或信念能否给人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
艺术作品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
价值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不等于多元性
因为价值具有客观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判断
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以真理为依据
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统一
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必然与自由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三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核心判定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
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
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地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一部分人专门有人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野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
生产力三分法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不符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毁灭,为了保住生产关系不变,毁灭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定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分类
以生产关系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关系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956、1981、十八大(理想与现实)
1956年,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1981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八大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集中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并没有否认个别人物的作用,英雄是群众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历史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内部
共有制
共同占有生产的产品
奴隶社会
阶级剥削社会
奴隶主所有制
奴隶的人身自由也归奴隶主所有
分工程度扩大
封建社会
地主所有制
通过控制土地来控制农民生产的产品
资本主义社会
出现社会分工
两种所有制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主
劳动者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
进步
劳动者自由
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出卖劳动力
给谁出卖劳动力
但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也一无所有
社会分工
≠工厂内部的分工
对象是行业、部门
分工
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每一个行业生产特殊种类的产品
产品
产品任何阶段都有
产品属性
物理属性
社会属性
由生产者使用或者不从事生产的统治阶级使用
这些产品作为商品用来交换
商品
二因素
使用价值
刻画物理属性/自然属性
价值
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共同的
等值于
两种不同实用价值的商品可以交换是因为他们包含等量的的价值
用劳动时间衡量
劳动
二重性
劳动的三对概念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产品,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的共性,是无差 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所以可以交换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得不到社会的需要和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是一对矛盾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有咩有人需要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
W-G-W(为买而卖,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具有表面上的平等,这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等,资本家和劳动者表面上的平等 投入: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等价交换 劳动力 获得产出,作为商品来交换,等价交换 劳动力商品 资本家怎样获得利润呢?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活劳动,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实现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不断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劳动力价值,饿不死就行。劳动力价值转换成本:工资,劳动力价值表象体现:工资,但是实际价值和表面价值之间不平等,之间的差额是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假设只要工作六个小时就能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东西,剩余的六个小时并没有转移给劳动者,这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律:W=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成本,或者说是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m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律=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的总公式G-W-G'(为卖而买,货币形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部门间的关系空前紧密,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属于不同资本家所有,所有不同,分散决策,上游部门产品不足以满足下游,供不应求,或者上游生产过多,产生过剩,都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危机。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但是没有,产生周期性危机。
生产资料资主义私有制
资本家不直接从事劳动,出现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生动实践:从空想到科学
乌托邦
莫尔
不满于经济政治体制
反抗失败
空想社会主义
公有(财产)
平等(社会)
与世隔绝(虚构)
太阳城
法国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法国傅立叶、英国欧文
经济组织、社会实验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
实践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推动了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压迫的国家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兴起,有力的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不受到以前关于社会主义想法的束缚,首先要现代化,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拓宽对社会主义认识,关于土地租用
蛇口、深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劳动时间
多劳多得
效率
技术效率
管理效率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