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宗第六章
教宗中教学部分是重要知识点,跟朋友们分享。如需其他部分,后续将再分享,欢迎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4-03-12 22:52:25教学
教学的概述
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
教学与智育:复杂的交叉关系
教学与上课: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
教学与自学:教学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不包括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学校工作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的过程
构成要素
一般认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中介)
也有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认识方式的间接性与高效性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历史上对教育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夸美纽斯: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杜威: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贯彻两种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贯彻双边性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区别:知识是认识;智力是能力
联系: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发展性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斯宾塞、赫尔巴特))
传统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学习的动力
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强调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运用知识:学以致用
检查知识:查缺补漏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冯巩我因量,循思理直发
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育人
贯彻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要求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
直接感知、直接经验
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要求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发扬教学民主
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科学知识内在逻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要求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学不躐等
巩固性原则
理解+掌握
要求
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因材施教
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
要求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学方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教学方法
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
注入式
启发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问答法)
讨论法(高年级运用得较多)
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参观法(现场教学)
准备性参观
并行性参观
总结性参观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布鲁纳倡导)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教学模式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以皮亚杰、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抛锚式教学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范例教学模式
提出者:瓦·根舍因
特点
体现基本性
体现基础性
体现范例性
体现四个统一
暗示教学模式
提出者:洛扎罗夫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教学原则: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提出者:罗杰斯
学生为中心、情感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开放性探索
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自学--指导式
问题--探究式
示范--模仿式
目标--导控式
情境-陶冶式
教学评价
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
发展性
整体性
指导性
基本类型
根据教学评价作用
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口头提问、书面测验
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
根据评价采用标准
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
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产生与发展
昆体良:班级授课制思想萌芽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最早从理论上做阐述,奠定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进一步完善
凯洛夫:形成完整体系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京师同文馆,在癸卯学制中确定
基本特点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按时教学
按时授课
优点与不足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概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他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意义: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年龄+成绩=小组
能力分组
作业分组:按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
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优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缺点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
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特朗普制(劳伊德·特朗普)
大班教学(40%)
小班研究(20%)
个别教学(40%)
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设计教学法(杜威、克伯屈)
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学生在自己设计、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教师→年龄较大的学生;佼佼者→年幼或成绩较差的学生
文纳特卡制(华虚朋)
翻转课堂
特点:先学后教
课前:学生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课后:师生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起始环节)
要求
做好三方面
钻研教材(备教材)
了解学生(备学生)
设计教法(备教法)
写好三计划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课题(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
类型
教学任务
类型不同: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数量不同:单一课、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结构:组织教学(贯穿各个环节)、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明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意义:理解和巩固教材,掌握相关技能、技巧
形式:阅读、口头、书面、实践
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平时考查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