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金融
梳理了《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国际金融部分的相关考点。具体章节有: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及其调整、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组织、金融危机
编辑于2022-01-10 15:55:21外汇和汇率
外汇与汇率
外汇
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分类
外国货币
外国支付凭证(银行存款、商业票据、银行汇票)
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
特别提款权
其他外汇资产
需具备的条件
在国际间可以自由兑换
在国际间被广泛接受,资产的获得方便快捷
保证可以得到偿付,以作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
汇率的概念和标价
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即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
1外币=x本币
间接标价法(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汇率的种类
买入汇率(买入价)
银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卖出价)
银行卖出外汇时使用的价格
低买高卖
中间汇率
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值,一般金融报刊报道汇率时使用
现钞汇率
银行买入或卖出外汇现钞时使用的汇率
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更低(运输费、保险费)
电汇汇率
信汇汇率
票汇汇率
直接标价法下,信汇和票汇的买入价高,卖出价低,因为银行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
即期汇率
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
远期汇率
外汇交易交割时间
名义汇率E
平时所提及的汇率
实际汇率e
通过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
,P*为国外价格水平,P为国内价格水平
双边汇率
有效汇率
一篮子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只选择与一国对外贸易密切的国家的货币来计算,权重根据本国与该国对外贸易量的比重来确定
汇率的决定
外汇市场:供给与需求(以中国为例)
影响外汇供给的因素
中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
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包括外国对中国的单边支付
影响外汇需求的因素
进口商购买外国产品或原料
政府、公司或个人购买外国服务
企业对外投资
受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贸易顺差或资本净流入,外汇供给增加,汇率下跌
贸易逆差或资本净流出,外汇需求增加,汇率上升
汇率与利率
利率平价理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两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相等(外汇市场均衡的必要条件)
未抵补的利率平价等式:
抵补的利率平价等式:
利率和预期汇率对即期汇率的影响
本国债券利率提高,本币升值;外国债券利率提高,本币贬值
预期本币贬值,购买外国债券的投资在未来能够兑换更多的本币,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债券收益率增大,本币贬值。
货币供求与短期汇率的决定
货币需求
利率增加,货币需求下降
价格水平上升,货币需求上升
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实际果品收入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右移,利率上升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效应
货币供给增加的长期效应:预期汇率贬值
长期汇率的决定
购买力平价
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若不考虑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按同种货币表示的销售价格应该是一样的
p:国内价格,p*:国外价格,E:汇率(直接标价法)
绝对购买力平价
,P:国内价格水平,P*:国外价格水平(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与国内相同),E:符合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
,反应汇率变动与国内和国外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货币供求与长期汇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均衡与长期汇率决定的模型
货币、利率、产出与长期汇率
相对货币供给量影响汇率水平,弹性为1
相对实际收入水平影响汇率水平,弹性为η,方向相反
相对利率水平影响汇率水平,弹性为σ,方向相同
国际费雪效应:长期来看,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是相伴相生的,所以有相对利率上升,本币贬值的结论;而短期价格和产出都不变,利率上升只能是货币供给减少的结果
汇率超调
国际收支及其调整
国际收支的概念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账户
国际收支帐户
国际收支帐户的定义和项目分类
定义
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交易,包括商品、货物、收入、转移、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交换等
组成
经常项目
记录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交易
商品贸易
服务贸易
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和投资收入
经常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项目
金融项目
本国与外国之间发生的资产交易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储备资产变动
反映了国际收支失衡
反映了货币当局的失衡应对措施
反映了货币当局干预汇率的行动
资本项目
其他导致财富在国家间转移的交易
国际收支帐户的记录方法:复式记账法
任何导致对外国人进行支付的交易,都计入国际收支帐户的借方,并且在前面加上负号
任何导致从外国人那里获得收入的交易,都记入贷方,并且在前面加上正号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恒等式
经常项目余额+金融项目余额+资本项目余额=0
经常项目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反映了一个国家净国外资产的变动,其必然等于一国购买与销售国外资产的差额
国际收支账户的各个项目
经常项目余额
本国储蓄的增加或投资的减少都能使经常项目余额得到改善
但实际中,投资的增加可能会在长期提高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和政府部门的赤字影响经常性项目余额
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
,KA:私人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ORT:官方储备交易余额
经常项目顺差,该国居民对外贷款增加或该国购入储备资产
经常项目逆差,该国居民对外借款增加或该国卖出储备资产
当国内储蓄增长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增长时,该国可以通过向国外借贷或减少本国的储备资产来支持投资的增长
统计误差
为解决在实际中国际收支帐户不平衡的情况
经常项目余额和资产与金融项目余额
国际收支余额
指经常性项目余额、金融项目余额中的非储备部分,资本项目余额和统计误差几个部分之和
表示需要用官方储备交易去平衡的收支差额
国际收支为正,官方储备资产增加
过高的外汇储备需要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还面临着管理外汇储备以增加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的问题
国际收支为负,官方储备资产减少
持续的负的国际收支会导致官方储备资产的耗尽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
弹性的概念
一个变量A对另一个变量B的变化的敏感程度
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假设本国进出口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均为无穷大
:外国对本国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三种情况
(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将是贸易收支恶化
弹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只分析了贸易收支,对国际收支的金融和资本项目下的变动没有涉及
只是一个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这只有在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成立
贸易收支的动态调整
J曲线: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该国贸易收支及经常账户收支情况一般不能立即改善或恶化,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时滞的产生原因(以本币贬值为例)
有些进出口合同在货币贬值前就签定好的
进出口合同都以本币支付,贸易收支不受影响
进口合同以本币支付,出口合同以外币支付,贸易收支情况改善
进口合同以外币支付,出口合同以本币支付,贸易收支情况恶化
进出口合同都以外币支付,顺差更顺,逆差更逆
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缺乏弹性
短期内汇率变化不会完全渗透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上
贸易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概述
:贸易余额
:国内总产出
:国内总吸收/国内总消费/国内总支出
货币贬值分析
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ΔY
闲置资源效应:在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的前提下,进口替代和出口的需求增加或产生时收入增加的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实际收入
资源配置效应:贬值过程中生产要素转移到生产效率较高的出口部门,总体生产率·改善,实际收入上升
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ΔA
实际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
其他直接效应
货币贬值对吸收的间接效应cΔY
货币贬值通过收入增加对吸收产生的反馈效应
吸收分析法评述
将国际收支作为宏观变量,把他和整个国民经济联系起来,考虑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从货币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来考虑贬值的效应,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
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每个国家的价格水平不变
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顺利转移,没有考虑配置成本
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
针对经常账户中的贸易余额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瓦尔拉斯定律
对货币的国度需求或过度供给反映了对证券和商品的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
对证券或商品的过度供给反映了国际收支的盈余
国际收支本是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的不平衡
一国货币需求大于供给,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一国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针对整个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
或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对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进行调节的各种规则和惯例
金本位制
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古典金本位制的形成与分类
在金本位之下,国家以一定成色和数量的黄金铸造货金币,并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
金币自由铸造
自由兑换
黄金在国际间自由输入输出
保证古典金本位制稳定的三大必要条件
古典金本位制的主要特征
古典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
两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成为铸币平价
英镑与黄金挂钩,围绕铸币平价波动
金本位制下储备资产与国际结算形式
黄金是最终清偿手段和价值标准
许多国家将英镑而非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英镑也成为国际普遍接受的结算货币
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调节
“三大自由”,国际收支可以自由调节
金本位制下的中央银行
黄金储备,充当“最后借款人”
金本位制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历史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国际储备与结算形式
仅有美元和黄金挂钩,而其它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
国际储备:黄金,可兑换货币,特别提款权,黄金与美元并重
国际结算: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主要依靠人为的政策协调来完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不稳定因素
世界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要求美联储不断提高美元供给
美国黄金储备有限,美金的供给量增长远远落后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成员国兑美元可兑换性的信心逐渐崩溃
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
《牙买加协定》
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
储备货币与国际结算
一国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即用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资产
各国之间或各国与IMF之间也可以用特别提款权(SDR)进行交易、结算或作为储备资产
国际收支调节
各国汇率可以灵活调整,不再像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主要依靠政策协调,浮动汇率本身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使得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欧洲货币一体化
蛇形浮动:各国为缩小相互的汇率波动而设计的一种联合浮动的制度
欧洲货币体系(EMS)
只强调了各国之间汇率的钉住,没有推进成员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国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欧洲货币单位:价值是EMS成员国货币的加权平均
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国家的货币统一浮动,任意两个成员国之间的的汇率被固定了(隐含:各国的利率也维持固定的关系)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各成员国可以将自身的储备存款存至该基金
欧元
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全球化
利率自由化
股票市场的开放
资本的自由流动
金融创新
金融工具
信息化技术
衍生品
市场波动性增大
大幅度的价格波动
衍生工具的风险
危机在全球市场的蔓延
国际监管协调
巴塞尔委员会和巴塞尔协议
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中心
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中心
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
外汇市场
股票市场
衍生品市场
黄金市场
交易品种类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交易期限
在岸市场
离岸市场
监管
外汇市场
产生:用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市场
外汇市场概述
分为银行间同业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市场结构
极大的流动性:货币的转移完全通过电子信息的交换来完成
外汇市场是场外市场:没有一个让交易者聚集在一起来交易货币的有形地点
交易者数目庞大,种类众多且复杂
交易时间长,几乎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市场
市场参与者
商业银行
作为中介为顾客提供外汇买卖
为了调节自身资产和负债的外汇头寸而进行买卖,从而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为了投机或保值而进行的同业间外汇交易
占外汇交易的绝大部分
公司与个人
商业性公司:为了商品和进出口的支付
投资管理公司:投机和获取利润
个人:通常通过商业银行进行
中央银行
干预市场,减少汇率的波动,可以动用其大量的官方外汇储备来干预汇率
对冲基金
掌握大量资金,通过套利、卖空等积极的投资手段,瞄准突发事件并抓住许多转瞬即逝的机会,通过对货币的投机获得高额回报
外汇经纪人
专门介绍外汇买卖业务、促使是买卖双方成交的中间人
充当商业银行间外汇交易的中介
市场交易机制
场外交易(OTC)
外汇远期、外汇掉期与外汇期货
外汇远期与外汇掉期
外汇远期
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按现在确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外汇
通常在银行和客户间进行
外汇掉期
在即期卖出一种货币的同时远期再买回该种货币
通常发生在银行同业间市场上
卖价和买价的比值成为掉期汇率
套期保值、投机、套利
外汇期货
期货合约高度标准化,远期合同定制化
期货合约集中化,远期合同分散化
期货合约降低了交易风险
最大区别:期货合约逐日盯市
外汇期权
外汇期权交易量的大部分是场外交易
交易所交易
场外交易
买卖双方一般是大型金融机构、公司或大额投资者
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短期资金融资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概述
欧洲货币市场
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的离岸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欧洲美元)
存放在发行国之外的银行存款
大部分是美元存款
欧洲货币存款是定期存款,可以不断地通过短期借贷而创造出大量的贷款,并且不受存款准备金和国内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
发展动力
为了规避政府管制和税收
为了打破美国银行在美元贷款业务上的垄断地位,也为了满足市场上对短期美元资金的需求
跨国经营和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外汇需求者:持有美元资产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欧洲货币创造机制
第一轮
美孚公司写一张支票,从其在花旗银行的200万美元付给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将从美孚公司获得的200万美元存入自己在花旗银行的账户中
渣打银行美元负债增加,欧洲美元被创造了出来
第二轮
渣打银行将这200万美元贷给了英国石油公司
实际上欧洲银行会保留部分资金
英国石油公司将这笔美元存入了伦敦的巴克莱银行
不一定全部存入欧洲银行
巴克莱银行以在花旗银行美元储蓄的形式持有其美元资金
巴克莱银行的美元负债增加,美孚公司最初200万美元存款创造出了新的美元存款
银行间同业市场
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外汇交易的金融市场,不包括零售业务和小额交易
银行间同业拆借率:商业银行间短期贷款收取的利率
欧洲货币的定价理论
一种货币(美元)和两个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
,RD贷款利率(供),RL借款利率(求)
美国人愿意在离岸市场提供美元的前提条件是在伦敦发生的额外费用和风险能够得到补偿
一种货币,几个离岸金融中心
由于不同中心之间的竞争存在,离岸市场上只有一个竞争价格即贷款价格
贷款利率由最有效率和风险最小的金融中心决定(图:伦敦)
欧洲货币的期货与期权
欧洲货币期货
欧洲货币期权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债券市场
概况
国内债券
本国政府或企业在本国内使用本国货币,且主要面向本国居民发行的债券
外国债券
国外借款人在一国国内资本市场发行的以该国货币标价的债券
欧洲债券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国际组织在国外的金融市场上以美元或其他第三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
发行人、发行地、面值货币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
欧洲债券的种类
固定利率债券
浮动利率票据
零息票债券
可转换债券
抵押担保债券
欧洲债券的特点
不记名债券
利息支付通常是免税的
购买者不介入借款人的财务活动
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国际股票市场
概况
直接购买外国股份:一般只有大型机构投资者采用
存托凭证:一国证券市场流通的代表外国公司有价证券的可转让凭证
投资共同基金
国际股权投资的“国内偏好”
投资于国外市场的比例相对于理论应该达到的水平较低,投资者依然倾向于更多的投资于国内市场
交易成本和监管规定限制了国际股权投资
不同市场上的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偏好不同
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国内股市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宗旨
组织形式
主要业务活动
汇率监督
贷款业务
技术援助
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
宗旨
组织形式
主要业务活动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政策协调和金融危机处理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依据
在信息传导上充分
建立有效的协商和约束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经验及发展
协调历史
布雷顿森林体系
波恩峰会
广场协议
卢浮宫协议
协调经验
政策协调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参与度
适当减少对汇率的关注,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基本经济指标上
更多的关注世界经济面临的一般性问题
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与危机处理
拉美债务危机
危机的根源
1973年至1982年间大量外部资本涌入拉丁美洲,这些外部资本主要通过外债的形式进入拉丁美诸国
危机的发生及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为了摆脱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开始进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利率开始上升;且在80年代各国均把抑制通胀作为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很紧,利率居高不下
债台高筑使得拉美国家先后宣布无力偿还其短期外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现风险陡增后迅速减少甚至暂停了对拉美国家的贷款,融资渠道封闭,迅速到期的债务加剧了危机的爆发啊
危机爆发后,起初流入的外部资本迅速抽逃,拉美诸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危机的处理及国际政策协调的作用
认为债务危机只是拉美各国暂时的流动性困难
对债务进行重新安排:合理延长偿债期限、减少每期债务额度、降低利率
IMF向债务国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拉美各国稳定经济
贝克计划:进行全面的结构性改革,加快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进程;债权国和国际金融组织进一步增加向债务国的长期贷款额度
布雷迪:对债务国进行债务减免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假设
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汇率由购买力平价决定,通过外汇储备变化来调节国际收支达到外部均衡,但外汇储备有限
影子汇率
没有政府干预下,外汇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汇率水平,实质上是浮动汇率
主张和特点
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经济基本面恶化所导致的
危机是有公众的理性决定的
有明显的政策主张
欧洲货币危机
危机根源
1990年英国盯住德国马克,之后两德统一,利率攀升,马克面临升值压力,而其他国家货币面临贬值压力
危机的发生及影响
打击了欧洲经济,西欧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都有所下降
危机的处理及国际政策协调的作用
德国将利率下调,各国政府也都下调利率并进行财政扩张
EMS陷入困境,联合汇率浮动名存实亡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假设
政府是理性的,作为主动的行为主体
政府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性选择都更加丰富:卖出外汇储备、紧缩的货币政策都可以维持固定汇率
主张和特点
政策服务与目标最大化
政府、公众的连续博弈
危机发生的根源是是“市场预期”
关注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注重危机的传染性
亚洲金融危机
危机的根源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东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回报率高,大量资本不断流入该地区
资金的涌入是东南亚各国面临货币的升值压力
固定汇率制度使得各国央行增加本币供应
货币乘数使国内流动性增长,引起投资狂热
新的投资主要集中关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实体经济面的投资需求没有如此巨大,各国经济开始出现泡沫
危机的发生及影响
1997年泰铢遭受国际投资者的多次攻击,为了稳住汇率,泰国央行放出大量外汇储备,引起公众恐慌,最终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泰铢迅速贬值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货币大幅度贬值
经济衰退,世界石油的原材料价格下降,俄罗斯收入锐减,卢布贬值
俄罗斯金融危机引发其债权国的恐慌,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
危机的处理
IMF到泰国考察,启动“紧急融资机制”像发生危机的国家提供贷款
重新制定严格的市场交易机制
大力整顿金融体系,建立银行风险防范机制
采取稳定物价的措施,努力保持物价稳定,利用编制及会大力促进出口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道德风险模型
金融恐慌模型
危机传染理论
基本面相似
危机一体化
羊群理论
2007-2009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
危机的产生过程与原因
危机的发生与传导
危机的原因
金融监管的缺位
复杂金融衍生品的使用
美国政府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国际宏观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
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危机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各国应对危机的对策及国际协调
短期措施
货币政策
一系列“非常规”手段
财政刺激计划
长期措施
国际政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