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般毒性作用
卫生毒理学第七章一般毒性作用,知识点有一般毒性概述、急性毒性作用、局部刺激作用、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编辑于2022-01-11 14:04:51一般毒性作用
概述
一般毒性: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非特异性毒性反应
目的:1.确定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2.确定剂量-反应关系;3.确定靶器官;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的概念
实验动物在一次接触/24h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在短期内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24h内不超过3次,且有一定时间间隔,如灌胃间隔>4h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1.获得一系列急性毒性参数(见基本概念);2.根据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对动物的毒性、对人的危害性大小、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3.为亚急性、亚慢性、慢性试验提供剂量和观察指标依据;4.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常用参数P138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一)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
1.基本方法
动物:通常使用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
剂量组:中高低至少三组,通常 5-7 组,能观察到明显毒性和死亡率,产生量效曲线,计算 LD50
动物性别:一般两种都有,每组至少 5 只同性别动物
限量试验剂量为2000mg/kg ???
观察指标:皮肤,被毛,眼睛和粘膜,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活动和行为方式改变,体重(染毒前,染毒后每周测量,死亡时),解剖观察记录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
2.LD50的计算方法
曲线拟合法
插值法
改良寇氏法
霍恩氏法
3.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的缺点和局限性
1.使用动物量大
2.获得的信息有限(死亡只是许多观察终点之一,死亡迅速,靶器官病变不好显示)
3.LD50只是近似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测定数值波动大
4.LD50的毒理学意义
1.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2.辅助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3.为后续的毒理学试验剂量提供参考;4.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 LD50值,可以获得生物利用相关信息
(二)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1.限量试验
受试物毒性很低时
啮齿类动物(大小鼠),雌雄各半,灌胃剂量>10g/kg体重 或=最大可用浓度/最大灌胃体积,连续观察14天,如果未死亡,则急性毒性耐受剂量大于染毒剂量。出现死亡,换其他方法。
2.固定剂量法
固定剂量:5、50、300或2000mg/kg(四个剂量??)
初始观察,一次测试一只动物,从固定剂量中选择剂量进行测试。 一旦出现明显毒性反应,添加实验动物到总共五只动物。 随后的动物组可以接受更高或更低水平的剂量,取决于前一组的结果。若2000mg/kg预实验和正式实验都不出现中毒表现,终止试验。两只动物间隔24h给药。
3.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法
几组动物(每组三只,选择雌性或更敏感的性别)用几种剂量中的一种进行试验:5、50、300、2000 毫克/公斤体重(如果有必要,可以增加 5000mg/kg 剂量)
1.不用进一步试验即可分级;2.升一档/降一档进行;3.重复一次,再决定升档/降档
4.上-下法
以死亡为终点,采用循序给药,每一步只使用一只动物,剂量取决于先前给药的动物存活与否。
用起始剂量的化学品给单个动物给药,观察48h不死,则升,死,则降 (起始剂量:1.75、5.5、17.5、55、175、550、2000/5000mg/kg)
(三)急性毒性作用观察
中毒表现: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毛发,黏膜,眼等
开始、结束、每周 称重
记录异常发生时间、程度、持续时间,死亡事件,另外估计靶器官
所有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记录大体病理学改变,组织病理学观察
四、急性毒性分级
GHS:经口:<5极毒;<50剧毒;<300中等毒;<2000低毒;实际无毒 GHS:皮肤:<50极毒;<200剧毒;<1000中等毒;<2000低毒;实际无毒 GHS:气体:<100极毒;<500剧毒;<2500中等毒;<5000低毒;>5000实际无毒
标记页码:要看书
局部刺激作用
体外皮肤腐蚀试验为阳性,则可不做
一、皮肤刺激试验
包括单次或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刺激试验
皮肤刺激(dermal irritation)
皮肤接触/涂敷受试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皮肤腐蚀(dermal corrosion)
皮肤接触/涂敷受试物后,局部产生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Draize法
红斑/紫红斑、水肿,焦痂,一般按红斑和水肿的严重程度评分
急性皮肤刺激实验不超过14天
无需做皮肤刺激试验
1.强酸强碱类。2.很强的经皮吸收性(经皮LD50<200mg/kg)。3.在急性经皮毒性实验中受试物剂量达2000mg/kg仍为出现皮肤刺激性作用
注意事项/存在的问题(看书吧P144)(可看可不看)
二、眼刺激试验
前提:体外皮肤刺激/腐蚀实验阴性
眼刺激性(eye irritation)
眼球表面接触受试物后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眼腐蚀性(eye corrosion)
眼球表面接触受试物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试验方法:家兔眼刺激试验(Draize试验)受试物以一次剂量滴入每只试验动物的一侧眼结膜囊内,以未处理的另一侧眼作自身对照。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对兔眼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并按规定的分级标准评分。
观察指标:结膜(发红、球结膜水肿、分泌物);角膜(浑浊程度、范围);虹膜(充血、肿胀、角膜周围充血)
观察期限:足以评价刺激效应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一般为7天,必要可延长至21天)
替代实验:1.用实验动物组织代替兔眼(受精鸡卵尿囊绒膜CAM) 2.检测细胞膜损伤的溶血试验 3.检测血红蛋白变性(角膜透明度变低,即蛋白质变性) 4.细胞毒性试验(来自靶器官的原代培养细胞,非眼组织细胞) 5.生物模型替代/其他非生物试验法
三、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皮肤变态反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致敏反应
皮肤对化学物产生的免疫源性反应
1.局部封闭涂皮法 2.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 3.局部淋巴结试验
分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两步(P145)
! 阳性对照:2, 4-二硝基氯苯(强效致敏剂)或肉桂醛(弱效致敏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一、概述
(一)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外源化学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且吸收速度/总量超过排出速度/总量,该物质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和储存,称为蓄积作用
理化检测
生物学方法(与单次染毒对比)
物质蓄积
机体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可用化学分析方法在体内检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的蓄积
功能蓄积
测不出,但可出现相应慢性毒性
耐受性是蓄积毒性的表现之一,一般认为出现耐受性则以受到毒物作用并有明显反应
(二)基本概念
短期毒性作用/重复剂量毒性作用/亚急性毒性作用: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14~30天产生的毒效应
初步确定NOAEL和LOAEL
(啮齿类重复剂量经口毒性试验规定染毒期限为28天)
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人连续较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1/10生命周期)
基本确定NOAEL和LOAEL
啮齿类动物90天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人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
啮齿类至少12个月/终生
(三)试验目的P147
1.确认剂量-反应关系 2.毒作用的靶器官 ;3.亚急性/亚慢性/慢性NOAEL和NOAEL
二、研究方法
(一)短期毒性和亚慢性毒性
1.实验动物的选择
(1)物种和品系
(2)性别、年龄、动物数
(3)动物微生物等级和饲养条件
2.染毒途径和染毒期限
每日1次 连续给予/每周给予5次或6次
经口(饲喂/灌胃)、经呼吸道(每日2~6h)、注射染毒
3.剂量选择与分组
至少3个剂量组,1个阴性对照组
剂量参考LD50和人体实际摄入量,剂量间距2~4倍递减
1.同一动物品系、同一染毒途径的短期毒性资料(10%~25%LD50为高剂量组,最低剂量组为人体摄入量的3倍以上)
2.药品,大鼠人体拟用量的10、30、100倍。非啮齿类:5、15、50倍。、、、、、食品,涵盖人体预期摄入量的100倍量
4.观察指标选择P149
短期重复剂量试验观察指标范围放宽,亚慢性毒性试验重点观察意义大且敏感的终点和毒性损伤指标。
5.观察时间
(二)慢性毒性试验P151
1.实验动物和染毒途径(同上)
2.染毒剂量和期限的选择
(三)结果评价
1.毒效应表现;2.剂量-反应关系(NOAEL和LOAEL);3.靶器官和损伤的可逆性;4.对各参数分别评价其统计学意义、生物学意义、毒理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