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基)
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份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基)思维导图,涵盖了事业单位公共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考点=͟͟͞͞ʕ•̫͡•ʔ
编辑于2022-01-13 14:33:01哲学
总论
马克思主义
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
特征
科学性
正确性
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首要的基本的特征
人民性
政治立场:人民至上
发展性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的社会主义
来源: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哲学的含义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划分唯物唯心两大派别)
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意识决定物质
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本源:实物(五行,形,气,阴阳二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本源:原子
缺陷
机械性(位移,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例:盲人摸象,坐井观天,刻舟求剑,一叶障目 对立-辩证法(发展联系全面)例: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我,心,人,感觉感知)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理,道,命,神,绝对精神观念)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客观精神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列宁提出
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只要是物质就是运动的 ✓)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位移)
物理运动(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运动(无新物质产生)
生物运动(动物植物)
社会运动(最复杂的运动)(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静止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关系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静止✓运动×(刻舟求剑)
相对诡辩论:静止×运动✓(方生方死)
意识
意识的产生
起决定性作用的:劳动
只有人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器官
意识=物质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的本质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客观存在:意识的源泉
主观映像: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作用
能动的认识世界 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先进的促进
落后的阻碍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前提,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概念
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特征
普遍性
不是孤立存在的 蝴蝶效应,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条件性
“中介” 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多样性
形式多样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木桶效应)(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发展
含义
前进性质的运动,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新的事物)
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核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高矮胖瘦美丑,都有对比参照
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水火不容,舍生取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甜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特殊性
1.不用事务各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关系
区别:普遍性:共性 特殊性:个性
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准扶贫)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分
关键词:主要矛盾:重点,中心,关键 主要方面:主体,主流,性质,总的来说 主要矛盾办事情,主要方面看问题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
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原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外因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空间上排列组合不同) (田忌赛马)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只要有量的积累就会实现质变×)
总得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水结冰)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
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
事物自身趋向灭亡
辩证否定实质
扬弃
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这一过程中,形式上是曲折的,内容上是前进的
方法论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大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现象(表面特征)(太阳东升西落) 本质(内在联系)(地球自转)
分类
真象:正面表现
假象:反面歪曲表现
真象假象都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
原因和结果
因果关系同时满足时间顺序性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不一定发生) 必然性(一定发生)
守株待兔(把偶然性当做必然性)
认识论
实践
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特点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客观)
自觉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直接现实性(脑中—现实)
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基本)
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践(探索)
认识
感性认识
低级阶段
对事物的表面有初步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个别方面属性)
知觉(综合认识全面认识)
表象(回忆再现)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
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
三种形式
概念(下定义)
判断(区分是什么,不是什么)
推理(已知—未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飞跃条件: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世界是复杂的,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新需求)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求知为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促进
错误的—阻碍
真理
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受客观条件制约,并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上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
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时势造就英雄)
唯心史观(英雄造就时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
构成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平衡,不同步性)
超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落后:封建迷信,重男轻女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能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决定,主导)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型要素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理关系
构成
静态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类)
动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促进
不适合—阻碍 (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约束行为)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等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约束思想)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适合—促进
不适合—阻碍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题的创造者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