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凝集和沉淀
免疫检验技术 免疫凝集 免疫沉淀 临床免疫检验,本思维导图包含对上述知识点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具有学习价值。
编辑于2022-01-14 17:52:15免疫凝集&沉淀
免疫沉淀试验
免疫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
定义
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其特性与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相同,并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计算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分类
液体内沉淀试验
1.环状沉淀反应
2.絮状沉淀试验
3.免疫浊度测定
凝胶内沉淀试验
免疫扩散
1.单向扩散试验
2.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
1.对流免疫电泳
2.火箭免疫电泳
3.免疫电泳
4.免疫固定电泳
特点
1.阶段性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快速但不可见。
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免疫复合物。(沉淀线或沉淀环的观察)
2.特异性
3.可溶性抗原
4.一般为多克隆抗体——易交联成网状结构
单克隆要>2个结合位点
免疫浊度的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比例
前带现象
抗体浓度过高
等价带
沉淀反应最明显
后带现象
钩状效应 抗原过量
抗体质量
特异性强
较少的交叉反应
效价高
>(1:20)否则形成伪浊度
亲和力强
形成牢固IC 在速率比浊法中重要
使用R型抗体
亲和力强
反应环境
PH6.5-8.5 离子强度大(磷酸盐缓冲液)
增浊剂
聚乙二醇 吐温-20
液相免疫沉淀试验
(一) 环状沉淀试验
是将已知抗血清和待检抗原反应,在液面交界处特异性结合形成白色环状沉淀。
(二)免疫浊度测定
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并在增浊剂的作用下,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增浊剂只是增加反应速度 不增加浑浊度
保证抗体过量 防止出现假阴性
方法
1.透射比浊法(turbidimetry)
结果判读:吸光度与免疫复合物含量成正比
2.散射比浊法(nephelometry)
结果判读:散射光强度与复合物含量和散射夹角成正比
①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
②终点散射比浊法(endpoint nephelometry)
凝胶内免疫沉淀试验 (gel phase precipitation)
定义
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当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分类
一、单向扩散试验(single diffusion test)
平板法
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琼脂凝胶中,使待测抗原在凝胶中自由扩散,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环,沉淀环大小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
影响因素
结果与真实含量不符: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可出现假性降低和增高
双环现象:不同扩散率抗原性相同的两个组分
标准曲线
Mancini 处理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
Fahey 处理小分子抗原 短时间扩散
二、双向扩散试验 (double diffusion test )
抗原抗体加在同一琼脂板的对应孔中 向对方扩散 浓度比列恰当处形成沉淀线
平板法
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应用
1.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对含量的估计
沉淀线靠近浓度低的一方
2.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估计
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3.抗原性质的分析
沉淀线相互吻合相连-抗原有相同表位
沉淀线交叉-抗原完全不同
沉淀线相切-抗原间部分相同
4.抗体效价的滴定
5.抗原或抗体纯度的鉴定
三 免疫电泳技术 (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分类
1. 对流免疫电泳CIEP
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结合
PH8.6 Ag分子量小 且带负电 向+极移动
Ab分子量大 电渗作用下向--极移动
G3G4向正极
2. 火箭免疫电泳RIE
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结合
抗体不移动 抗原移向正极
只可测定ug/ml以上的抗原 加入125I 灵敏度达到ng/ml
3. 免疫电泳IEP
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
将抗原进行免疫区带电泳
沿电泳平行方向挖一个抗体槽进行双向免疫扩散
4. 免疫固定电泳IFE
区带电泳和免疫沉淀相结合
分辨率强 敏感度高结果易读取
最常见于M蛋白测定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血液、体液中蛋白质的测定。
稳定性好,敏感度高,精确度高,简便快速。
对流免疫电泳与火箭免疫电泳技术已不推荐使用。
免疫固定电泳分辨力强,敏感度高,常用于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
免疫电泳扩散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结果不易分析。
免疫凝聚实验
定义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基本原理
条件
1. 颗粒 2.特异性反应电解质 3.环境:pH 6-8 温度:23-29°C时间:>10min
反应阶段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反应特点
IgM的作用比IgG大数百倍 IgG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凝集反应,称不完全抗体
直接凝聚反应
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分类
玻片凝聚实验
临床应用
菌种鉴定 血清学分型 血型鉴定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
简便快速 敏感性低
试管凝聚实验
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现象。
方法评价
简便 快速 敏感性低 可有假阳性
半定量实验方法
临床应用
测定血清中某一特定抗体的效价(倍比稀释)
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间接凝聚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的凝集现象
分类
正向间接免疫凝聚
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抗体
反向间接免疫凝聚
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抗原
间接免疫凝聚抑制
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抗原
无凝集现象+
协同免疫凝聚实验
SPA抗体致敏------测抗原
间接免疫血凝实验
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的红细胞
致敏用的抗原或抗体要求纯度高,良好的免疫活性。
颗粒免疫凝聚实验
胶乳凝集试验:载体颗粒为聚苯乙烯胶乳
明胶凝集试验:将病毒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上
炭颗粒凝集试验:炭粉微粒为载体 检测炭疽鼠疫等
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 性病相关检测
抗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 检测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
不完全抗体
盐水介质中虽能与相应的抗原颗粒结合(致敏),但不能出现可见凝集反应的抗体。
(一)直接Coombs试验
检测红细胞上抗体不完全抗体
待检红细胞悬液+抗人球蛋白抗体试剂 凝集现象+
临床应用: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间接Coombs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
受检血清+正常O型红细胞(致敏红细胞)+抗人球蛋白抗体
临床应用
检测母体Rh(D)抗体,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对红细胞不相容的输血所产生的血型抗体进行检测
自身红细胞凝聚实验
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红细胞。 主要试剂材料为抗人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不引起凝集 反应。当这种抗体与另一特异性抗体连接成双功能抗 体,可以形成网络而导致红细胞凝集。
检验相关影响因素
p63
反应时间 温度 酸碱度 离子强度 震荡 都会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