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 核酸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 核酸的思维导图,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编辑于2022-01-14 17:54:08核酸
核酸结构
一级结构
定义
5'--->3'(脱氧)核苷酸/碱基序列
书写
DNA空间结构
DNA功能团通过特殊的氢键、离子作用力、疏水作用力、空间位阻效应等,使DNA分子的各个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具有确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二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实验基础
Chargaff规则(4)
P36
核苷酸是成对存在, dA与dT配对, dG与dC配对
X射线衍射
DNA分子呈螺旋状
碱基对的结构参数
B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 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个螺旋轴形成 反向平行 的 右手螺旋
直径2.37nm,螺距3.54nm
2. 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形成互补碱基对 两条链形成互补链
dAMP和dTMP之间形成2对氢键
dGMP和dCMP之间形成3对氢键
每一个螺旋有10.5bp,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有0.34nm
每两个相邻的碱基对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为36°
3. 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亲水性骨架将互补碱基对包埋在DNA双螺旋结构内部
亲水性骨架:脱氧核糖、磷酸基团构成,外侧
碱基对与磷酸骨架连接呈非对称性,在双螺旋结构上形成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4. 两个碱基对平面重叠产生疏水性碱基堆积力
碱基堆积力和互补链之间碱基对的氢键作用力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DNA双螺旋结构的意义
1. DNA功能和结构联系起来
揭示了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物质本质
提供了DNA复制和转录的结构基础
2. 解释DNA理化性质
3. 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发展史里程碑
DNA双螺旋结构多样性
溶液离子强度或相对湿度变化可使DNA双螺旋结构的沟槽、螺距、旋转角度、碱基对倾角等发生变化 不同结构与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相适应
A型-DNA
环境相对湿度降低后,维持双螺旋结构,但空间参数不同
Z型-DNA
左手双螺旋结构,天然DNA分子中同样存在
DNA的多链结构
Hoogsteen氢键
在酸性的溶液中,胞嘧啶N-3原子可以被质子化,使得它在大沟一侧与已有的GC碱基对中的鸟嘌呤N-7原子形成新的氢键;胞嘧啶C-4位氨基氢原子可与鸟嘌呤C-6位氧形成新的氢键
含有三个碱基的C+GC平面:GC之间是以Watson-Crick氢键结合,C+G之间是以Hoogsteen氢键结合的
DNA也可以形成TAT的三碱基平面
Hoogsteen氢键的形成并不破坏原有碱基对中的Watson-Crick氢键
DNA三链结构
当DNA双链中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富含嘌呤时,对应的互补链必然是富含嘧啶,它们形成了正常的DNA双链 第三条是富含嘧啶的单链,且具有碱基互补性,在环境条件为酸性时,第三条链就会与双链生成了DNA三链结构,可干扰调控因子结合,影响该基因复制、转录
端粒——G-四链
真核生物染色体3'端,高度重复,富含GT(人端粒碱基序列:TTAGGG),单链,柔韧,自身回折形成一个G-四链结构
核心:4个G通过8对Hoogsteen氢键形成的G-平面,若干G-平面堆积形成G-四链结构,用来保护端粒的完整性
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与DNA的完整性,与衰老和肿瘤发生有关
高级结构
超螺旋结构
DNA双链继续盘绕可形成超螺旋结构,使DNA处在一个低能量状态
正超螺旋
盘绕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
负超螺旋
自然界中主要形式
盘绕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反
封闭环状DNA具有,产生DNA双链的局部解链效应,有助于复制、转录等生物过程进行
线粒体DNA是真核细胞核以外的遗传物质,具有封闭环状的超螺旋结构
染色质
基本组成单位
核小体
组蛋白
富含Lys和Arg的碱性蛋白质
八聚体核心组蛋白
H2A (x2), H2B (x2), H3 (x2), H4 (x2)
组蛋白H1结合在DNA连接段与核小体的进出口处
稳定核小体结构
一段双链DNA
146 bp 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 (1.75圈)
核心颗粒
0~50 bp(linker DNA)连接核小体
非组蛋白结合区域
染色质纤维
核小体核心颗粒+DNA双链构成的10nm串珠状结构,是DNA双链在核内形成致密结构的第一次折叠
其按照左手螺旋进一步缠绕,形成中空螺线管:外径30nm,内径10nm,每圈6个核小体,H1位于内侧(稳定螺线管),是DNA的第二次折叠
染色体
多级螺线管模型
超螺线管--->染色单体--->染色体
着丝粒富含AT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实验基础
P43
概念
基因
遗传信息以基因形式存在,基因是DNA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是编码RNA和多肽链的DNA片段 是DNA复制和RNA生物合成的模板,决定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
DNA利用四种碱基的不同排列编码生物体遗传信息,通过复制的方式遗传给子代 DNA利用转录过程,合成各种RNA。RNA参与蛋白质合成,保证细胞内生命活动有序进行、遗传信息世代相传
基因组
包含在生物体的DNA(部分病毒除外)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即一套染色体中的完整的核苷酸序列
一般来讲,进化程度越高的生物体,基因组越大越复杂
特点
高度稳定性
保持生物体系遗传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高度复杂性
可发生重组、突变,适应环境变迁,为自然选择提供机会,给大自然表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功能
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基因复制、转录提供模板
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
核酸理化性质
强烈的紫外吸收
嘌呤、嘧啶都是含共轭双键的杂环分子
碱基、核苷、核苷酸、核酸在紫外波段都有较强烈的吸收
中性条件下,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
根据吸收峰值大小可判断DNA/RNA含量,根据A260/A280可判断核酸样品纯度
酸性、黏滞度、机械力抗性、沉淀
核酸为多元酸,酸性强
核酸为线性高分子,它们溶液的黏滞度大 RNA长度远小于DNA,黏滞度相比小得多
DNA在机械力下容易断裂,故提纯时应格外小心
溶液中核酸分子在引力场中可以沉淀;超速离心引力场中,不同构象(环状、超螺旋、线性等)的核酸分子沉降速率差异很大,故可提纯不同构象的核酸
DNA变性是一条DNA双链解离为两条DNA单链的过程
概念
DNA变性
某些极端的理化条件(温度、pH、离子强度等)可以断裂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破坏碱基堆积力,使一条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 仅破坏空间结构,不改变DNA核苷酸序列
增色效应
DNA解链过程中,有更多的包埋在双螺旋结构内部的碱基得以暴露,因此含有DNA的溶液在260nm处吸光度增加
应用
监测260nm处吸光度变化来判断DNA双链是否变性
解链曲线
温度——A260nm
解链温度Tm
解链曲线上,紫外吸光度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此时50%的双链解离成了单链
影响因素
GC含量↑↑
离子强度↑↑
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
概念
复性
把变性条件缓慢去除后,两条解离的DNA互补链可以重新互补配对形成DNA双链,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退火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可以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将热变性的DNA迅速冷却到4℃,两条互补链来不及形成单链,故不能发生复性 可用来保持解链后DNA单链处在变性状态
杂化双链
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或RNA单链混合在同一溶液中,只要这两种核酸单链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互补关系,就有可能形成杂化双链
核酸分子杂交
杂化双链可以是两条不同的DNA单链,可以是两条RNA单链,也可以是一条DNA单链和一条RNA单链
核酸
DNA
定义
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共价连接而成
两端
3'端
连接在C-3'上的羟基
5'端
连接在C-5'上的磷酸基团
3', 5'-磷酸二酯键
3'-羟基+α-磷酸基团
方向性
5'--->3'
RNA
与DNA区别
戊糖环是核糖而非脱氧核糖
嘧啶是C、U,一般不含T
大小
描述
RNA/单链DNA
核苷酸数目nt
双链DNA
碱基对数目bp/kb
寡核苷酸
长度<50个核苷酸的核酸片段
一个由n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有4^n种不同排列组合
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碱基
含氮杂环化合物
受pH影响,碱基酮基可形成酮-烯醇互变异构体;氨基可形成氨基-亚氨基互变异构体
为碱基之间及碱基与其他化学功能团之间形成氢键提供结构基础
核糖
β-D-核糖
C-2'连羟基
β-D-2'-脱氧核糖
C-2'不连羟基
脱氧核糖化学稳定性优于核糖
核苷
碱基+核糖缩合产物
五碳糖C-1'与嘌呤N-9/嘧啶N-1缩合形成β-N-糖苷键
(脱氧)核苷酸
结构
(脱氧)核苷+磷酸脱水缩合产物
分类
(脱氧)核苷一磷酸(d)NMP
N-P
(脱氧)核苷二磷酸(d)NDP
N-P~P
(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
N-P~P~P
细胞所需化学能主要来源 (ATP是最重要的能量载体)
高能有机磷酸化合物
功能
1. 能量载体
细胞内化学能载体,α-磷原子与β磷原子/β磷原子与γ-磷原子间通过酸酐键连接
2. 第二信使
ATP、GTP分别可环化形成cAMP(环腺苷酸)、cGMP(环鸟苷酸),成为第二信使,调控基因表达
3. 辅酶
细胞内一些参与代谢的辅酶中含核苷酸:NAD+(辅酶I)、NADP+(辅酶II)、FMN、FAD、CoA
4. 药物
核苷酸及核苷酸细分衍生物具有药用价值: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竞争性抑制剂,干扰肿瘤细胞核苷酸代谢,抑制核酸合成)
RNA
mRNA
特点
丰度最小,2%~5%
种类极多,大小、寿命各不相同
结构
5'-帽结构
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5'端
鸟苷酸转移酶将GTP加到mRNA5'端,形成5'-5'三磷酸键 5'端磷酸基团变为反式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m7Gppp)的起始结构
3'-Poly(A)(多聚腺苷酸尾)结构
真核细胞mRNA的3'端
80~250个腺苷酸连接而成,多聚腺苷酸聚合酶催化,每20个腺苷酸结合一个PABP【poly(A)结合蛋白】
共同负责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运、维持mRNA的稳定性以及翻译起始的调控 若去除,则mRNA迅速被降解
5'-非翻译区
5'-帽至第一个AUG(起始密码子)
编码区/可读框ORF
起始密码子至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每三个连续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并编码一个AA,直到遇到终止密码子
3'-非翻译区
终止密码子至3'-Poly(A)尾
hnRNA
细胞核内初级转录产物
结构
长度远大于mRNA
含许多交替相隔的外显子(构成mRNA的序列片段)、内含子(非编码序列)
变化
向细胞质转移过程中,内含子被剪切掉,外显子连接,经加帽、加尾,形成成熟mRNA
功能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tRNA
特点
丰度:15%左右
100多种 tRNA,长度为70~95 nt
空间结构稳定
结构
含多种稀有碱基
占10%~20%,转录后修饰而成
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ψ)、甲基化的嘌呤(m7G、m7A)等
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发卡/茎环结构
一些核苷酸序列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链内双螺旋,其间不能形成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则突出呈环状或襻状
三叶草(二级结构)
两侧发卡
DHU环、TψC环(含稀有碱基)
下方发卡
反密码子环
上方的茎
氨基酸臂/接纳茎
可变臂
TψC环和反密码子环之间,长短不一,几nt~几十nt不等
除DHU环和可变臂外,其他部位核苷酸数目高度保守
三级结构
靠碱基间氢键和碱基堆积力稳定
倒“L”形空间结构
AA载体
3'端都以CCA三个核苷酸结束(CCA-OH)
氨酰-tRNA合成酶将氨基酸通过酯键连接在腺嘌呤A的C-3'原子上,生成氨酰-tRNA,使tRNA成为AA载体 只有连接在tRNA上的AA才能参与蛋白质合成
功能
蛋白质合成中AA的载体
tRNA所载AA种类由反密码子决定,一个AA可有一种或几种tRNA作为载体,以适应密码子简并性需求
rRNA
特点
丰度:>80%
有确定的种类、保守的核苷酸序列
纯化的核糖体蛋白和rRNA在试管内混合后,会自动组装成具有活性的大亚基和小亚基并进一步组装成核糖体
结构
二级结构
许多茎环,为核糖体蛋白结合和组装提供了结构基础
分类
mRNA结合部位:大小亚基结合区域的沟槽
A位
结合氨酰-tRNA的氨酰位
P位
结合肽酰-tRNA的肽酰位
E位
释放已经卸载了氨基酸的tRNA的排出位
功能
与核糖体蛋白共同组成核糖体,将蛋白质合成所需的mRNA、tRNA及多种蛋白质因子募集在一起,为蛋白质合成提供必需场所
其他组成性非编码RNA
催化小RNA/核酶
细胞内具催化功能的一类小分子RNA的统称
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合成后的剪接修饰中具有重要作用
核仁小(sno)RNA
位于核仁,参与rRNA的加工(rRNA核糖C-2'甲基化和假尿嘧啶修饰)
核小(sn)RNA
与大约20种蛋白质组成了细胞的核小核糖核蛋白
5'端有类似mRNA的帽;富含U,称为U-snRNA
识别mRNA中内含子、外显子接点,切除内含子
胞质小(sc)RNA
位于细胞质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发挥生物学功能
举例:SRP-RNA与六种蛋白质共同形成信号识别颗粒SRP,引导含有信号肽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进行合成
调控性非编码RNA
非编码小(snc)RNA
长度<200nt
分类
微(mi)RNA
20~25nt
作用机制
miRNA与mRNA完全互补
miRNA与靶基因mRNA可读框中序列形成完全互补的RNA双链,miRISC将双链中mRNA降解
miRNA与mRNA不完全互补
miRNA与mRNA的3'-非翻译区的序列形成非完全互补的杂交双链,miRISC紧紧结合在杂交双链上,特异性地抑制基因表达
功能
参与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自噬、迁移、侵袭等过程
干扰小(si)RNA
分类
内源性
细胞自身产生
外源性
外源入侵的基因表达的双链RNA,经Dicer切割产生的具有特定长度(21~23bp)和特定序列的小片段RNA
功能
与AGO蛋白结合,诱导靶mRNA的降解(降解外源mRNA)
抑制转录
piRNA
长度30nt
分布
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和干细胞
功能
通过与PIWI蛋白家族成员结合形成piwi复合物来调控基因沉默
长非编码(lnc)RNA
长度200~10 0000nt
分布
细胞核、细胞质
结构
有Poly(A)尾和启动子,无可读框
来源
蛋白质编码基因
假基因
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的DNA序列
特点
组织特异性、时空特异性
不同组织之间表达量不同,同一组织或器官在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也不同
功能
协助调控基因表达
作用机制
P50
环状(circ)RNA
分布
几乎完全定位于细胞核中
来源
或来自外显子,或兼有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部分
特点
具有序列的高度保守性;具有一定的组织、时序和疾病特异性
不受RNA外切酶的影响,表达更稳定,不易降解
功能
circRNA分子富含miRNA的结合位点,在细胞中起到miRNA海绵(miRNA sponge)的作用
通过结合miRNA,解除miRNA对其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上调靶基因的表达,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分类
编码RNA
mRNA
非编码RNA
组成性非编码RNA
tRNA
rRNA
snRNA
snoRNA
scRNA
丰度基本恒定
调控性非编码RNA
非编码小(snc)RNA
miRNA
siRNA
piRNA
长非编码(lnc)RNA
环状(circ)RNA
丰度随外界环境和细胞性状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