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14: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思维导图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第14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整理。推荐大家略微修改后再做使用,使用时可收起内容进行自我检测效果更佳。感谢大家的支持!
编辑于2022-01-15 22:12:57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凝血系统的激活
正常情况下,与血浆直接接触的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不表达TF
正常情况下,TF释放以后凝血局限于局部,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TFPI,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具有防止凝血反应扩散的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不能产生足够的凝血酶来维持凝血过程
少量凝血酶可激活F XI,F VIII和F V,使得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从而产生高浓度凝血酶
少量凝血酶可使得血小板活化,促进凝血酶诱导的F XI活化
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可包绕、结合凝血酶,防止凝血酶被血液中的AT-III抑制
外源性凝血
细胞损伤,组织因子释放,与F VII和钙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
复合物可激活F XI或者F X
F IX,F VIII以及PL+钙离子形成X酶激活物,可激活X酶复合物
F X,F V以及PL+钙离子形成X酶复合物
X酶复合物可激活凝血酶原,进一步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F XIII和钙离子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多聚体
内源性凝血
负电荷的异物可以激活F XII,F XII进一步激活F XI,F XI激活F IX,其他同上
凝血因子的异常
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
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维生素K缺乏
肝功能严重障碍
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DIC
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F VII R353Q
F V R506Q、R306T可产生APC抵抗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增多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可使得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
恶性肿瘤、吸烟、酗酒以及口服避孕药可使得F VII浓度增高
肾病综合征可使得F II、F V、F VII和F VIII等浓度增高
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抗凝系统功能异常
AT-III减少或缺乏
AT-III
产生: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功能:可使得F VII, F IX, F X, F XI等灭活
与肝素或硫酸乙酰肝素结合以后灭活速度显著提高
遗传性缺乏
基因突变,引起反复性、家族性深部静脉血栓
获得性缺乏
AT-III合成减少
消化吸收障碍、肝功能严重障碍、口服避孕药
AT-III丢失或消耗增多
DIC、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概述
蛋白C
产生:肝脏产生
存在: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凝血酶可将之活化为APC
功能
水解F V和F VIII,使其灭活
F V可以和F X组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F VIII可以和F XI组成X酶激活物
限制F X与血小板的结合
灭活PAI,并促进PA的释放
蛋白S
为蛋白C的辅助因子,可促进APC清除凝血诶与氨激活物中的F Xa
血栓调节蛋白TM
内皮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之一
与凝血酶结合以后可降低其凝血活性,却显著增强其激活蛋白C的作用
因此TM是使得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
遗传性缺乏或异常以及APC抵抗
遗传性蛋白C、蛋白S缺乏或异常
APC抵抗
正常情况下在血浆中加入APC可以使得APTT延长,但是有些人需要加入更多APC才能延长,称为APC抵抗
见于
抗磷脂综合征APS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体APA
APA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以及APC的活性,并可使得蛋白S减少,产生APC抵抗
F V基因突变
F V Leiden突变:R506Q,使得F V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
F V306T
获得性缺乏
维生素K缺乏
严重肝病
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组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PAI
纤溶酶原
主要在肝脏、骨髓、嗜酸性粒细胞、肾脏合成,可被PA水解为纤溶酶
纤溶酶
可使得纤维蛋白降解,并水解凝血酶、F V、F VIII、F XII等
激活
抑制
PAI-1,C1抑制物,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TAFI
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
遗传性纤溶功能亢进
先天性α2-抗纤溶酶缺乏症
PAI-1缺乏症
获得性纤溶功能亢进
富含PA的器官受损,如子宫、卵巢、前列腺、心、肺、脑等,释放大量t-PA
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分泌大量纤溶酶
肝功严重障碍,如肝硬化、肝癌、肝叶切除等,可因为PAI-1合成减少或t-PA灭活减少引起纤溶亢进
DIC
溶栓疗法
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遗传性纤溶功能降低
PAI-1基因多态性
先天性纤溶酶原异常症
获得性纤溶功能降低
血栓前状态,动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缺血性脑卒中、口服避孕药等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血管的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正常时不表达TF,可产生TFPI
合成前列腺素、NO、ADP酶等物质,抗凝
可产生t-PA\u-PA等
细胞表面可表达TM,通过TM-蛋白C系统产生抗凝作用
细胞表面可表达肝素样物质,从而与AT-III结合并产生抗凝作用
可产生α2-巨球蛋白等其他抗凝物质
血管的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机械刺激
生化刺激
免疫学刺激
血管壁结构损伤
先天性血管壁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小血管先天性缺乏平滑肌和弹力纤维
单纯性紫癜
获得性血管损伤
免疫因素:I,III型超敏反应
维生素C缺乏
老年人血管周围支持组织脆性增加
血细胞的异常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及其异常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膜上的GP Ib与vWF结合
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形成血小板血栓
表面出现带有负电荷的磷脂,凝血因子VII,IX,X,凝血酶原等通过带正电荷的钙离子与磷脂结合,使得这些凝血因子在血小板磷脂表面聚集并被激活,产生大量凝血酶,进而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罗其他血细胞形成凝血块
血小板有伪足伸入网中,借助血小板中肌动蛋白的收缩,使得凝血块收缩,逐渐形成坚固血栓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异常
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
AA,急性白血病,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巨幼细胞贫血,晚期骨髓纤维化等
破坏或消耗增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DIC等
分布异常
常见于脾功能亢进,如:肝硬化、Banti综合征等
输入大量库存血以及血浆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继发性:急性感染、溶血等,癌症患者
血小板功能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Bernard-Soulier综合征(也称为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lanzmann血小板无力症等
获得性因素
功能降低: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功能增强: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晚期、高脂血症、人工心瓣膜移植术等
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增多
释放溶酶体酶损伤基膜和基质等
炎性细胞因子增多
血管通透性增高
凝血倾向
急性白血病早期
出血倾向
红细胞异常
增多
大量破坏
DIC
定义
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管,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得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继而因为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贫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缺氧、酸中毒、纤溶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激活……
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
严重的烧伤、创伤、大手术、产科意外、肿瘤组织坏死,放化疗后会使得大量TF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血功能失调
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主要表现在TM-蛋白C和肝素-AT-III系统功能降低,产生的TFPI减少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PAI-1增多,使得纤溶活性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得NO、PG、ADP酶等产生减少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胶原纤维,激活F XII,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大量破坏
异型输血、疟疾、PNH等,特别是伴有较强免疫反应的急性溶血时,可有红细胞大量破坏
一方面,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大量ADP等促凝物质,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凝血
另一方面,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并局限F VII,F IX, F X,凝血酶原等,生成大量凝血酶
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
白细胞释放TF样物质,促进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内毒素、白介素-1、TNF-α等可诱导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TF,启动凝血
血小板的激活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起到原发性作用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激活凝血酶原
蛇毒:可激活F X,或加强F V的活性
锯鳞蝰蛇毒:可直接把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某些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
羊水中含有TF样物质
内毒素可损伤学管内皮西比,并刺激学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促进DIC的发生
通常DIC通过多种机制形成,以严重感染DIC为例
直接改变血管内皮的抗凝状态:内毒素以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IL-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得TF表达增加,TM和肝素表达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由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
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同时释放ADP、TXA2,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从而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间接损伤血管内皮: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释放蛋白酶和ROS等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抗凝功能降低
间接改变血管内皮的抗凝状态:细胞因子可使得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t-PA减少,PAI-1增多,使得生成的血栓溶解障碍,这也和微血栓的形成有关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第二次注入内毒素时容易引起DIC(第一次对巨噬细胞有封闭作用)
肝功能严重障碍
抗凝物质、凝血因子等合成障碍
肝细胞死亡也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第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逐渐增多;AT-III、t-PA、u-PA降低;胎盘产生的PAI增多,达到妊娠末期最为明显,所以当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容易发生DIC
酸中毒
损伤血管内皮
在PH降低时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肝素的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聚集更容易
微循环障碍
休克等微循环功能障碍时,导致血液瘀滞,甚至泥化
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缺氧可引起酸中毒以及血管内皮的损伤等
巨大血管瘤时产生局部涡流
低血容量时,肝肾灌注量少,导致清除凝血物质以及纤溶产物的功能降低
不适当使用各种纤溶抑制剂(如6-氨基己酸)等药物
分期和分型
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分型
按发生速度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按代偿情况
失代偿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超过生成,常见于急性型DIC
代偿型
消耗与代偿基本保持平衡,见于轻度DIC
过度代偿型
生成超过消耗,见于慢性DIC或者恢复期DIC,也可能转为失代偿型
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出血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F XII激活的同时会导致激肽系统的激活,从而产生激肽释放酶,使得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激活纤溶系统
有些器官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损伤或缺血缺氧时会释放
血管内皮损伤可释放PA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生成
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FPA和FPB,余下的为X片段
X片段还可继续被分解为D片段和Y片段
Y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和E片段
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
FDP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YD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YE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多数碎片可以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
D-二聚体检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产物,因为D-二聚体的前体是纤维蛋白多聚体
微血管损伤
导致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器官功能障碍
阻塞局部微循环,造成器官缺血、局灶性坏死
肾脏:皮质坏死、急性肾衰竭
肺脏:肺出血、呼吸衰竭
胃肠道: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肾上腺:沃弗综合征,出血性肾上腺综合征
垂体:希恩综合征
神经系统:昏迷、惊厥
休克
大量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减少
F XII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纤溶系统等,产生一些血管活性物质,使得血管平滑肌舒张,管壁通透性增强,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
广泛出血使得血容量减少
心肌损伤使得心输出量减少
FDP的某些成分可增强组胺、激肽的作用,促进微血管的扩张
贫血
裂体细胞:DIC患者可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各种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统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由于这些碎片的脆性较高,容易发生溶血
产生机制
在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原在血管腔内形成细网,红细胞通过时被黏着在细网上,在血流的冲击下发生破裂,并从细网缝隙中穿出,形成裂体细胞。当微循环受阻时,这些细胞还会被挤压到血管外而出现扭曲、变形、破碎
除了机械作用外,内毒素也可能使得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容易溶血
防治的病生基础
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
建立新的凝血、抗凝和纤溶之间的平衡
高凝期使用肝素抗凝
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输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