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导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政治经济学导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
编辑于2021-06-21 22:13:41导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指的是: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指的是: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全面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把政治经济学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现实经济的运行规律吗?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多是批判性的,这不仅由于马恩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批判性的辩证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是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基础上的。承认现实不代表真正理解了现实,批判现实却要建立在对现实的科学理解基础上。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主张和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批判性在于它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革命性则在于它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提供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武器。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阶级性”不仅代表着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对现实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和谐发展”、“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的具体体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在总体上保持了高度的安定,没有出现早期工业化国家那样激烈的工人运动,也没有出现当前拉美一些奉行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农村游击队和城市贫民窟,这就是“阶级性”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抽象地研究经济规律,而是深入具体地研究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冲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桎梏,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并对未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进行探索。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研究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还要注重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揭示其新的发展变化规律。
特别是要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科学揭示,深刻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为了延缓自身的灭亡进程而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良。
这种调整和改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趋势。
(二)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原则。
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及未来社会建设只提出了额一般原则,并没有提供具体结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奇迹”的理论探索,见ppt
(三)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有的任务)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还要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一般而言,可以依据不同社会经济条件把经济运动规律分为三大类型: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在每个社会经济形态都起作用的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奥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在某些社会经济形态或某些社会经济条件下共同发生作用的规律。如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规律等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研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实现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基础黑格尔辩证法。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即认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马克思说,“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这个合理内核,就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认为,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产人的物质生活本身,然后,在生产中,产生物质的生产关系,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科学思维过程:
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面对各种纷繁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运用抽象力揭示出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并形成一系列的论范畴和概念。
二是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利用反映本质与规律的理论范畴和概念,来说明社会经济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使人们对现象的认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从最具体的各种资本运动出发,将资本进一步抽象,得到更一般化的“商品”概念,并对商品内在包含的经济关系进行研究;
但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却是从抽象到具体,即从最抽象的商品出发,逐渐上升到更具体的资本及其运动。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发展和变化。
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按照思维逻辑,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引申和展开。
正确的研究方法要求把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统一起来,即思维逻辑的进展要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有紧密关联。
唯物辩证法要求考察物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这必然不能脱离历史考察。
科学抽象法是逻辑的方法,也要求与历史的方法相统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