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灭绝时代
生物学之大灭绝时代思维导图,包括第六次大灭绝(巴拿马金蛙)、乳齿象的臼齿(美洲乳齿象)、最初的企鹅(大海雀)等内容。
编辑于2022-01-19 17:10:53大灭绝时代
目录与作者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六次大灭绝(巴拿马金蛙)
第二章 乳齿象的臼齿(美洲乳齿象)
第三章 最初的企鹅(大海雀)
第四章 菊石的运气(新泽西盘船菊石)
第五章 欢迎来到人类世(波纹双鹤笔石)
第六章 环绕我们的海洋(地中海射线帽贝)
第七章 落酸(多孔鹿角珊瑚)
第八章 森林与树木(轮生双翼果树)
第九章 陆上孤岛(鬼针游蚁)
第十章 新泛古陆(小棕蝠)
第十一章 犀牛做超声(苏门答腊犀)
第十二章 疯狂基因(尼安德特人)
第十三章 长羽毛的东西(智人)
致谢
参考书目
作者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年新作《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堪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的重要著作。
第一章 第六次大灭绝(巴拿马金蛙)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巴拿马金蛙全世界范围内仅存200只至500只。2010~2013年间情况进一步恶化,巴拿马金蛙已严重濒危。
巴拿马金蛙的野生栖地已经遭到壶菌的入侵,拍摄人员协助生物学家把幸存的巴拿马金蛙从野外迁至接受人类保护的地点。此外,失去栖息地以及环境污染也是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失去栖息地以及环境污染也是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不仅金蛙逐渐消失,不同种类的两栖类也急剧减少,灭绝速率提高了四万五千倍。2005年发现的拉氏缨肢树蛙,2010年,在埃尔巴耶两栖动物保护中心仅有一只。
第二章 乳齿象的臼齿(美洲乳齿象)
美洲乳齿象是北美最常见的长鼻类之一,和披毛的猛犸象一样,它也是适应了寒冷气候的动物。身体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长的粗毛,带粗毛的皮和骨架还一起被人们发现过。
居维叶曾经剖解过美洲乳齿象的化石,后来又发现了其它的巨型爬行生物。
第三章 最初的企鹅(大海雀)
英国海员亚伦·托马斯(Aaron Thomas)记载:如果你来这儿只是为了获得它们的羽毛,你根本不用费事去杀死它们,只要按住一只,直接把羽毛拔出来就成了。然后你把这只可怜的企鹅扔到水上漂着,一半的皮肤脱了毛裸露着,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死去。 你可以带上一口大锅,往里面塞一两只企鹅,然后在锅下点一把火。这把火绝对也要用那些可怜的企鹅来点。它们的身体太多油了,很快就能点着。
最后一只活体大海雀的目击者是十几个划船来到埃尔德岩的冰岛人。他们于1844年6月的一个夜里出发,趁着夜色划向该岛,并于次日上午到达。此时,岛上的全部大海雀似乎就只有唯一的一对夫妇和一只蛋了——可能也从来没有更多过,看到人类的时候,两只海鸟试图逃跑,但跑得太慢了。几分钟之内、冰岛人就抓住了它们,并把它们掐死了。
第四章 菊石的运气(新泽西盘船菊石)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不是现生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它与鹦鹉螺是近亲。
第五章 欢迎来到人类世(波纹双鹤笔石)
笔石动物是一类绝灭了的海生群体动物。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称为笔石体(rhabdosome)。笔石体一般大小为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较大的可达70cm或更长。笔石体的成分以往视为几丁质。1966年富卡尔特(M.F.Foucart)和热尼奥(C.Jeuniaux)的分析结果表明,笔石骨骼中不含几丁质,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能来源于硬蛋白,透射电镜下所显示的骨骼超微结构有蛋白骨胶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质成分为骨胶原。因此,笔石体的成分似乎是一个非几丁质的有机物。
第六章 环绕我们的海洋(地中海射线帽贝)
地中海射线帽贝形状就像是中国的斗笠。水箱中的一些地中海射线帽贝的外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透过壳已经能看到里面油灰色的肉质部分了。这些帽贝看起来就像是在酸里泡过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的确如此。
第十三章 长羽毛的东西(智人)
智人(我们)将一个毛岛蜜雀给逼迫到只有一些鸟眼睛的部分细泡
而且还有不少动物也是同样的遭遇,甚至消失
但现在有不少人花出时间,金钱来救助许许多多的濒危动物
智人可以通过显著增大的大脑区别于其它活的猿,相对减少了身体大部分的毛发覆盖,有一系列能与惯用的双足动作相适应的骨骼和肌肉,包括失去抓握能力的脚部结构。是陆地两足动物,游泳和潜水的能力有限,必须后天学习。在身体尺寸和比例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变化,并且色素沉着,其中一些可能与智人所处的广泛环境有关。在体型上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性二态性
第十二章 疯狂基因(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也被译为尼安德塔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布,也基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研究结果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 2017年,3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3日发表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第十一章 犀牛做超声(苏门答腊犀)
苏门答腊犀是五种犀牛中最小的一种。肩高大约130厘米,头体长240-315厘米,体重500-1100千克,大小相当于大个体家牛,而最大个体重1100千克, 苏门答腊犀鼻子上长有两只角,这一点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于亚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较大,通常为15-25厘米,不过最大的记录有81厘米,后角较小,通常是少于10厘米。角的颜色呈黑灰色或黑色,雄性的角大于雌性,额角比鼻角更显眼。两性没有区别。身材矮胖粗短,皮肤平均厚16毫米,厚而皮革质,导致其边缘起皱。腿和躯干之间环绕着身体有两个深层皮肤褶皱,被有短而硬的短毛和厚厚的褶皱。身体颜色通常为深灰色或棕色。口吻变圆且没有皱纹。 四腿之后有两片褶皱的皮肤,颈部有一片较小的皱肤。此处皮肤较薄,有2-3厘米厚。野外个体没有皮下脂肪。浑身长有红棕色的毛,为其他犀牛所不具备(有人据此推断,苏门答腊犀由史前的披毛犀牛进化而来),毛有浓有稀,幼仔的毛较密。野外的毛较难观察因为它们身上通常覆盖着泥。饲养个体的毛较粗农因为与草木的摩擦较少。耳中的毛较长,尾尖有一簇浓密的毛。
第十章 新泛古陆(小棕蝠)
除人类外,棕蝠可能是分布最广的陆栖哺乳类。鼠耳蝠属约70种,其中有北美的小棕蝠(M. lucifugus)和欧洲的大鼠耳蝠(M. myotis)。该属的种类体长3.5~8公分(1.4~3吋),尾长4~6公分,体重5~45克(1/6~1.5盎斯)。 棕蝠属约30种,俗称大棕蝠,体长3.5~7.5公分,尾长3.5~5.5公分;飞行缓慢而笨重,常栖息在建筑物和树洞中。其代表种是大棕蝠(E. fuscus),是常见的北种;E.serotinus是身体粗壮的欧亚大陆种。
虽然在很多地方蝙蝠几乎都死绝了,但情况仍然持续到了今天。现在已经知道,那些白色粉末是一种嗜冷菌,属于低温微生物。它是意外进人美国的,可能源自欧洲。而罪魁祸首是毁灭伪裸子囊蕾。
第九章 陆上孤岛(鬼针游蚁)
兵蚁
鬼针游蚁就是布氏游蚁。只有兵蚁才有大颚,雄蚁有翅膀,只能活几周,蚁后可以活20几年
第八章 森林与树木(轮生双翼果树)
在8号区块,西尔曼向我介绍了另一株“相当有趣”的树-轮生双翼果树(Alzatea verticillata)。轮生双翼果树的不寻常之处在于,该属只有这么一个物种,更不寻常的是,该科也只有这么一个物种。这种树长着纸一样薄的嫩绿色矩形叶子,它的小白花开花时据西尔曼说是一种像烧焦的糖一样的味道。轮生双翼果树能长得非常高,而且在1800米这个特定的海拔高度上是森林里树冠层树木中的优势物种。它同时也是那些似乎坐在原地不动的物种之一。
第七章 落酸(多孔鹿角珊瑚)
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 (Ehrenberg,1834))是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属的一种动物。
正在排卵的珊瑚
部分物种资料过少,无法进行细致描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705/11/1631429_482750176.shtml
蛙壶菌最初于 1988 年被发现,随即人们意识到,它们在两栖类动物中制造了“大屠杀”,并引发了多个物种的灭绝。
壶菌: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没有打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