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思维导图,包括知识总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学法指导和总结升华。
史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前进思维导图,包括:良好的开端、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元曲、宋词、明清小说、汉字书法等内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四大农书、医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
知识梳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加大,金融投机
政策原因:“自由放任”政策
特点
影响范围广: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持续时间长:长达四年
破坏性大:资本主义世界工
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巨大
影响
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加深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
世界局势紧张
民主制度面临挑战
罗斯福新政
背景
大危机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胡佛的措施没有解决危机
财政金融的整顿
整顿银行
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
扩大中央银行的权力
管制证券业
措施
农业
调控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价格
工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实施《公平竞争章程》
调整劳资关系
社会福利
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
推行“以工代账”
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保障工人的权利和提高其地位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 对资本主义关系的局部调整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美国逐渐克服危机
稳定社会秩序
保证了美国的民主
开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模式
雄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学法指导
领会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新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即凯恩斯主义
新特点:国家通过立法干预、调节经济
新起点: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分析经济危机的特殊性
经济危机的特点:时间长、破坏大、范围广
经济危机的影响
一战后国际体系矛盾激化,主要是战胜国和战激国的矛盾激化
挑战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面临抉择
总结升华
学习误区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不同
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 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恢复发展农业,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背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措施: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手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相同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
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惠民”措施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维护的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以工代赈”
社会福利措施
工人利益的保障措施等
知能提升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新政保证了美国民主,对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的民主具有示范意义
新政对反法西斯联盟有重要意义
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影响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客观要求:罗斯福新政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但是没有 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 矛盾经常引发经济危机,新政正是资产阶级摆脱危机 寻求出路的反映
经济基础: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有能力大 规模干预经济,如兴办公共工程,给予农民大量补贴 等。这得益于一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美国 经济的高速发展
政治保障:独立战争以后,美国建立民主政体,形成浓 厚的民主传统,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 民主势力较强大,这是新政得以实施和成功的政治保障
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 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 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条件: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 阔的海外市场,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有利国际条件
经验借鉴: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个人因素:罗斯福个人渊博的知识、独到的 见解、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等
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以工代赈”,开拓国内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建 设设施的投入,带动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
注重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
积极缩小国民贫富差距,大力提 高国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建立企业职工及农村民众的基本生活保 障制度,确保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 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保证国民经 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的充分就业
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 结合,确保生产秩序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