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第三章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第三章的思维导图。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通过读者阅读接受和再创造去实现。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编辑于2022-01-25 14:50:21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价值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通过读者阅读接受和再创造去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审美的变化,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一个揭示客观事物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范畴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身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文学价值及其生成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 精神力量的供给
文学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独特的精神力量
文学之于社会与人是有价值的
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因而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两个重要环节
文学价值的创造
文学价值的实现
文学价值首先来自作家的创造,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而从客观方面讲,文学价值则是根源于生活的价值,植根于社会生活沃土之中,是社会生活价值的集中表现与升华
杜甫《闻军收河南河北》
毛泽东《七律·长征》
因而不能似是而非地简单以生活价值本身作为考量文学价值高低的依据,否则,极易导致对生活现实本身的厚此薄彼,甚至出现“题材决定论”的倾向
从主观方面讲,文学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从而意味着文学活动是对生活价值加以转化和提升→即审美创造力的体现
作家通过创作,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手段对生活进行表现,使生活价值向艺术价值转化
契诃夫《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苦恼》
现实生活价值与作家的艺术创造共同构成了文学价值的来源。
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和接受完成的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读进入作品的内在空间,认识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理解和体验到作者的审美趣味、思想观点和道德立场,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读者由此或认识生活,或受到感染与教育,或获得身心愉悦,作品的潜在价值通过阅读接受而成为一种显性的存在
读者的阅读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与文化水准作为“前理解”来感受作品、理解形象,完成文学的“二度创造”
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
文学价值既具有客观的和相对不变的特性,又具有随接受者及其阅读语境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
不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从阅读角度来说,文学价值都是主体对生活对象和作品进行审视、对话和评价的结果
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不同的主体对文学价值的需求和看法、评价是不一样的。由于这种需求和看法、评价同其他因素相联系,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学观念
审美理想在文学观念中有着统领地位
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基本观念和规范
审美理想具有社会性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社会化 历史化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
指文学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这既包括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多样性,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读者接受中所显示出的价值多样性与变化性
源自 、客观依据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就具体内涵而论
文学价值可分为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娱乐价值、交往价值、科学价值、商业价值等
价值的意义和效果而论
文学价值又可分为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积极价值和消极价值、短暂价值和长久价值、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显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等
文学价值的选择接受与评判尺度随着时代的文化变迁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所以,同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不同时代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变化性和差异性
东晋陶渊明的诗
尽管在不同时代和读者那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存在着差异性与不确定性,但总体说来,那些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价值上的动态稳定性
这种动态稳定性来自经典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再创造的强大潜力
文学的主导价值
指在文学作品多样性价值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
文学的思想、伦理、认识等价值常常居于主导地位,但它要和审美价值、语言艺术等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主导作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其主导价值往往就是一定时代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人们更幸福地提供不可取代的精神力量
文学的这种独特力量与价值往往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它们的内涵不同却又内在统一,可以给予人们精神滋养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最鲜明的特性,也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现,文学承载着并在精神世界中实现着人类这种美好理想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学价值,就要体现追求真善美。这是精神价值中的三种基本形式,也可以称作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尽管它有时对反映的事物进行夸张或变形,但那往往是为了凸显事物的特征,仍会具有鲜明的认识价值,并且构成其他价值的基础
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珍惜等。
文学的价值指向,一般来讲是不违背人类基本的“向善” “求真”的原则的。
文学有了真和善的内涵,再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说、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等,便形成了一种更高形态的美——文学的艺术美。
文学价值的美,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它通过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过程,具体地体现为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 不同时代、阶级和流派对文学真善美价值具体内涵的理解有不同
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文学中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但在文学史上,也出现过不少强调其中一种或两种价值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价值论中,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被真正统一起来。
文学价值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源自人对自由自觉活动价值的追求。
文学活动假如机械地、过分地、不经艺术处理地一味求“真”,就容易呆板、坐实,太实则死,没有灵气;假如教条地、脱离生活实际和接受可能地一味求“善”,充当政治或道德的传声筒,就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魅力;若单纯、片面、不问其他价值因素地一味求“美”,一味玩弄技巧,作品就容易变得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丧失精神。
“真” “善" “美”三者虽然各具独特价值取向,但是又不可能完全相互脱离而独立。
对文学真、善、美价值的评定
文学上的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学真、善、美的价值评判,不能靠少数人的主观好恶,而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要接受历史、实践的检验,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文学的功能——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兴观群怨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文学的功能有很多,最基本的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此外还有交流功能、凝聚功能、益智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欲望、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
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论语·阳货》 ) 这里讲的就是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价值与功能
西方也是如此
古希腊柏拉图赞成歌颂神明,赞美好人的颂诗,反对其他类型的诗,诸如抒情诗等
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的“净化”功能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
美国作家福克纳称,诗人和作家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伶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陶冶情操、鼓舞土气、提升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
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了解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人们便知道了“别人”的某些生活方式、相关的自然面貌、社会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人的生活与命运等,从而引发思考,有所受益。
指的是去学习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看到“别人”又指的是看到“别人”生活中的消极方面,以他者为鉴引发自省,树立批判意识。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
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同于哲学、科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认识有自己的特点,它不是概念化和抽象的文学所有的知识性因素都含寓于形象与情感深处,比较含蓄、丰富、细腻,须经过品味和思考去感受和体验
就作家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作家在饱含情感的审美状态中进行文学创作来实现的歌德,表明,文学认识功能往往是在审美知觉、情感状态下发生和实现的
就读者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通过读者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来实现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透出社会变革的信号,其认识意义常常在于能把某一时代的特定社会历史内容和未来趋势从艺术上加以吸收和改造,从而概括出时代的本质
文学的教育功能
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实质上就是一种通过提升和净化人的心灵起到某种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实践性功能
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目的就是要使作家和读者都产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提高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看,文学是人类生存、活动、交往和展示自己的充满情感的“教科书”文学的教育功能表现在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美育、人生等多个方面
在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时,应当防止片面性
我国历史上,有的道学家由 过分突出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导致一些文学流于说教
鲁迅 认为一味地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对文学作品的自由想象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必须主要通过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去实现
文学的道德教育与一般的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
道德的说服力就由直接变为间接,由急切的规约变为潜在的感化
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性文学作品要想通过打动读者实现一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并不是一味地规约人的行为,就应对时代局限性有审视与判断能力
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对于小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时代来讲,显然具有违背礼教道德的反叛性
文学的教育功能与文学表现的内容应当是一致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
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
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文学的教育功能植根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面在于文学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本身具有教育意义
另一面在于文学对生活反映和表现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臧否等思想感情倾向与审美判断,自然形成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
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交流,使人获得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实现审美理想,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
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诗歌领域中的“现代格律派”把诗歌的审美特征阐释为“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诗歌的审美功能的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闻一多认为的诗歌的美 节奏 结构(排布、平仄) 内容(词汇、词藻)→ 诗→ 审美功能 形式上
文学的审美功能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这是因为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的审美功能往往发择更基本更核心的作用
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因为无论是认识、教育功能,还是娱乐及其他的功能,在文学中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能得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它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
文学的娱乐功能
指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和情欲宣泄的功能
文学娱乐功能的主要特点,是让接受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
周恩来曾指出 “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作家在创作中也存在游戏、娱乐的动机
曹雪芹《红楼梦》“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在文学的功能系统中,娱乐功能的内涵是多方面的
文学的娱乐功能具有生理满足的意义,这种生理满足也会通向心理满足,从而给读者以精神愉悦
文学的娱乐功能有益智的特点
那些注重娱乐功能的成功作品,往往建立在某种独特的生活“技能”层面之上
文学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文学其它功能的实现 好的文学作品是“寓教于乐”
贺拉斯《诗艺》
亚里士多德《诗学》
文学的娱乐功能最终应该指向精神陶冶
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和严肃性不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文学样式以娱乐性为核心诉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可以调剂生活、抚慰心灵,从而拥有大量的读者群体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文艺功能,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化写作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可能导致娱乐功能彻底挤压文艺的其它功能
网络文学缺少认识、教育的功能,强调了娱乐功能
小白文
文青文
读者
进入作品的内在空间
认识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关系
理解和体验作者的审美趣味、思想观点和道德立场 →
认识生活/受到感染与教育/获得身心愉悦 →
作品的潜在价值通过阅读成为显性存在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转达的过程
创作动因
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创作动机的构成
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作家或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呼唤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
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
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说,认为人心中有所不平才会通过创作来表达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美国作家诺亚·卢克曼尽管很重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却也肯定这种认识“是由外部来源触发的, 外部来源是重要的催化剂"
然而, 仅仅从单一动机出发从事文学创作的情况大约是极少的
正剧与悲剧、喜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
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由于作家无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受到社会制约,这就使得创作动机除个体性因素外,还具有社会性因素
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由个体现的社会性行为
中国古代诗人总是强调“美刺” “教化”作用
白居易就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要求诗文创作向上“补察时政”,向下“泄导人情”
鲁迅创作《药》和《明天》时,也是受五四时期社会情势的驱使
陈忠实《白鹿原》也正是对他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发之作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创作动机不仅仅起到激励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用,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左右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 创作技巧是在创作动机指导下选择和运用的
白居易的“讽谕诗”通俗易懂,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呈现凝重、悲凉、深沉的风格
创作冲动的定义和特征
创作冲动的定义
创作冲动是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
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创作冲动则不能离开创作活动而长时间存在下去 创作动机可以存续好多年
创作动因 包含 创作动机 创作冲动
创作冲动推动着作家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没有创作冲动也就不会产生文学创作活动
创作冲动的主要特征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宗白华对城市“喘息”之声的感觉,是那一刻占据他心灵的朦胧情绪所造成的纯粹主观感受
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总是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思维过程
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通过艺术直觉、想象等心理活动,以艺术综合、简化、变形等构思方式,孕育艺术形象序列或意念心境、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过程
形成作品整体构架
艺术构思有时可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有时则可能是‘’由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过程
作家最初往往先对作品整体面貌有个大致设计,形成一个大体轮廓
苏东坡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首先出现的整体情景不可能很清晰,而多是朦胧的感觉或意象,直到作品完成后才趋于清晰
设计具体艺术形象
当整体上有了大致构思后,具体的艺术形象设计就是最重要的了
如在叙事作品中,主要就是人物形象的设计他的肖像、衣着、动作、性格如何,甚至有何癖好,都应有详细的构想
果戈理说: “只有当一个人的外表的最细微的细节统统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能够把这个人识透”
作家首先注意的是人物的某种特征,然后再围绕这一特征来想象他的言行举止当然,最初设计的人物形象及命运有时会随着创作上的深入而发生较大变化,甚至是根本性改变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在最初的设计与后来的定型之间就有很大差异
安排情节的演变
在叙事作品中,当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眉目后,所要做的就是让他行动起来,即场面与情节的形成
情节构思中作家最为关心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本身是否合情合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情节是否能够与他所设计的人物的性格相吻合的问题
在最初构思中,故事情节已有了大致的梗概,这时则需要填补细节了
故事情节的突然改变也是常有的事情:作家改变初衷以一种新的方式安排情节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基于对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改变或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而发生的
长篇小说《红日》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是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对选定的材料做艺术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是生活素材上升为艺术形象的必经之途作家总是力图借助独特的个别写出更具普遍意义或代表性的东西来
艺术概括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三种方式
艺术综合
指的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作家很少完全如实地记录生活经验,而是要通过艺术综合去创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来
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艺术综合还表现在,一些作家常常将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使之更具代表性
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之智,写关羽、张飞之勇
艺术简化
指的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
因为任何创作都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全部写进作品中,只能是抓住重点,突出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在论述“以少总多"的道理时,举《诗三百》的例子→江山之注
艺术变形
指的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卡夫卡的《变形记》
语言呈现
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
苏轼,借画竹谈到过文学语言呈现作家内在世界的情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语言传达的功去
叶圣陶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能够用语言将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准确地传达出来,特别是如何将那些本身就不清晰的概念、感觉、情愫、感悟等心理因素完整、准确地传达出来
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就是要探讨诗歌创作如何既要借助语言,又要超越语言的限制的方法
"隔”就是所用文字的表现力不够,以致影响情感与意念的表达;特别是指用事、用典过多,使诗人的真实情感被淹没在其中“隔”的诗就像是在读者与诗歌意蕴之间横亘着一堵墙,使人很难透过文字捕捉到诗歌意蕴
“不隔”有两层含意
第一层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觉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无需猜想就能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陶渊明 谢灵运
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又近于钟嵘《诗品》所谓的“直寻”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运用
恰如其分
作家心中之情、眼中之景都要靠文字呈现于作品,故而选词觅句就显得十分重要
选词觅句要符合作家心中之情、眼中之景
如何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
福楼拜认为,写作的才能主要看选择词语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贾岛自述“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选择词语也不仅是语言与所表现之物是否相符的问题,而且还是词语在读者心目中能够产生怎样效果的问题高明的诗人善于利用词语在读者心中激发起某种他所希望的情绪或感觉,从而构成一种既定的艺术效果
富有表现力
最终目的是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经过再度体验的情感、朦朦胧践的意象,以及某种意念等完整而准确地向读者表现出来读者的日常情感由此受到激发,升华为审美情感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愁情寄景,感人至深
追求独创性
语言表达要有自己的特色,给人以新奇感,是作家在创作中的普遍追求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阮籍《咏怀》生于乱世,战战兢兢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豪放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
文学创作中涉及艺术心理要素如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艺术理解进行分析
艺术直觉
什么是艺术直觉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直觉是指一种不依靠逻辑推理而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人们这个概念来指称那种在艺术活动中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艺术思维
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科学直觉
科学直觉主要表现在一般认识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
科学直觉的最大特点是不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能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它的结果常常是知识或科学发现
如牛顿从苹果落地感悟到万有引力
科学直觉与艺术直觉的相似之处
科学直觉具有直接的、无逻辑推理过程的、创造等特征
作为艺术创造重要方式的艺术直觉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在心理机制上与科学直觉有诸多相近之处
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科学直觉主要把握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 艺术直觉则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科学直觉排斥个人偏见 艺术直觉则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
科学直觉的任务是揭示对象的固有的客观属性,在这里个人偏见会破坏主体对对象的正确把握 艺术直觉则面对事物的审美价值,对不同的人来说,一件事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尽相同的
奔腾不息的大江在苏东坡眼中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而在李后主那里则化为石尽的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
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则有着强烈的情感性 艺术直觉由于主要是对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属于一种在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下的心理活动,所以它的发动必然以情感为基础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创作灵感与艺术直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创作灵感到来之时也就是艺术直觉能力充分展现之时
对于艺术直觉和创作灵感的瞬间性呈现及其作用,都不能作神秘化渲染,它们归根到都来自作家长期的生活体验和个体修养的积累
正如周恩来所说, “长期修养” “偶然得之”
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也有重要区别
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创作主体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学习、创作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艺术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创作灵感则是一种情绪与想象力的瞬间勃发状态
艺术情感
情感通常是指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来源于日常生活
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可以称为日常情感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有联系也有区别
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没有日常情感的基础就不可能有艺术情感
审美的愉悦,是情感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的体验,是作家、艺术家跨越实际生活的现实条件束缚而产生并升华了的、具有精神意蕴的情感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韩愈“不平则鸣”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经过情感的再度体验,作家才把自己的日常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
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谈到情感的再度体验对创作的作用: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中回忆起的情感
华兹华斯 “湖畔派诗人” →柯勒律治、骚塞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艺术形象的形成是三种因素的组合
一是感性形式,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
二是情感,即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艺术情感
三是理性因素,即作家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意识形态观念及其他知识系统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感性形式和理性是不可分拆的有机整体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石头城》
杜甫《春望》
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文学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因素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想象是指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是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的特点
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精神动力,想象力则是文学创作时的心灵翅膀
波德莱尔把想象力看成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艺术想象的特点和过程也有精彩论述
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
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思接千载——时间 视通万里——空间 →超越时空的限制
陆机《文赋》则用“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等,描述艺术心灵在想象中的自由状态
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
但与科学想象的趋于理智与客观不同,在艺术想象中,形象的再现、连接、改变和创造,总是与情感相互交织,如影随形想象的发生缘于情感的驱动,想象的内涵受情感影响,想象的目的则是情感的表达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陆机《文赋》说: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情与景的交融
艺术想象的类型
根据想象活动的心理特点
有意想象
随意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
再现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再现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相似性想象
再现性想象
是指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 “想象有两种:一种简单地保在对事物的印象;另一种将这些意象千变万化地排列组合前者称为消极想象,后者称为积极想象” ——回忆唤起记忆
在艺术创作中,作家一般将这种再现性想象作为艺术加工前的基础材料
创造性想象
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作家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来
相似型想象
是指作家由一物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它在心理学上的依据是联想,也有人将这种想象称为类比性想象
作家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如比喻、象征、拟人等,都是以这种想象类型为心理依据的
在运用这类修辞手法的作品中,词语与词语的排列不是由词语指涉物的时间或空间关系决定的,而是由与词语指涉物相似的那个东西决定的 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常常被诗人们神奇地连在一起,产生独特的表现力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中有“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并列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是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在创作动机方面,艺术理解要解决的是作家如何落实创作目的的问题
白居易创作“新乐府”诗,是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寄唐生》 ) (这种动机渗透着他对人民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情与理融为一体,因而也是一种艺术理解)
鲁迅写《狂人日记》 正体现了鲁迅对于时代及其人物命运的一种艺术的理解
这种艺术理解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作家整个创作过程,对作品的形象、情节、主题乃至形式诸因素都产生重要影响,并引导着创作过程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艺术理解与选材
选材指作家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储备中挑选准备表现的材料的过程
这就需要运用艺术理解来分析判断
列夫·托尔斯泰选择妓女被判刑的事件作为长篇小说《复活》的基本情节,是因为他朦胧地感到这一情节适合表现其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主张 在这里,艺术理解是判断生活材料有用性的主要途径
艺术理解与构思
构思是作家调动各种心理机能将纷乱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在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 →排序
列夫·托尔斯泰构思《复活》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由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审美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高度的性会责任感,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明的创作个性
作家与生活体验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字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假如离开社会生话,一切文学创作都无从谈起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话的亲身体察与感受作家的生活体验实际丰富的、深刻的更是自觉的
韩愈:“不平则鸣”
巴金的《家》
鲁迅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
作家的思想道德及人格修养
作家面向社会读者言说,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的文学作品,因此,他本人的思想素养是十分关键的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四种
自然是按本能或习惯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功利是说人总是在趋利行动,但有时在客观上也可以惠及他人
道德便是说人的行为符合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价值,目的是“与" ,而不是功利性的“取”
天地则是说人也应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落于天地之间,不但有贡献于社会,也要有贡献于宇宙
作家应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扩大自己的精神空间,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
作家的文化艺术素养
文学是审美与语言的艺术,是精神性的,因此,作家还自当具备包括丰富的文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累积
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
阅读的积累
其他艺术门类的联通
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
历史学、生物学、伦理学等知识间接地帮助作者开拓视野
自然科字知识在内的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应对各种生活场景得心应手
作家的独特素质
经常保持创作激情状态(创作冲动)
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体验的自觉)
对语言有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要求在文艺创作的性质、意图、源泉、态度及品格等方面
切实把人民的需求放在中心地位
在文艺创作宗旨上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在文艺创作的目的上
应为人民而创作,满足人民的日益高涨的文艺审美需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在文艺创作的源泉上
坚持深人生活、扎根人民文艺需要人民,需要从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活中吸取源头活水
在文艺创作的态度上
文艺家应当热爱人民,切身法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文艺创作的品格上
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自觉体现社会责任感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努力创作要以作品自身的精神追求为目的,而不应成为物欲的手段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绝不是以牺牲作家的个性和自由为代价
责任和义务并不会限制自由,而且恰恰是通过履行责任和义务,才能使创作达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