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教育专业的卫生与保健的运动系统
你是否平时复习的时候,毫无章法,不知从何开始?你是否急需一份复习资料来应付考试?来吧!我这里有一份独家的复习资料,欢迎你前来咨询!本思维导图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卫生与保健的运动系统知识,放心,每个章节都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运动系统
什么是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
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可以活动的骨连接是关节
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各系统的配合下,起着支撑身体、执行动作、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骨骼
骨骼生长迅速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高迅速增长时期,其骨骼不断增长加粗,有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骨骼柔软,易弯曲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骨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较少的无机物,由于有机物赋予骨骼弹性而无机物赋予骨骼硬度,所以学前儿童骨骼弹性大、硬度小,骨骼柔软易变形。
维生素D、钙的缺乏,易导致O型腿和X型腿
腕骨未完全钙化
腕骨共8块。 新生儿的腕骨是由软骨组成的。 6个月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 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全部出现。
骨盆尚未长结实
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
婴幼儿时期,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趾骨借软骨连接起来的, 一般在18到25岁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男女骨盆在形态上,到10岁左右开始出现差别,女性宽而短,男性狭而长。
学前儿童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 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 比如幼儿从高处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脊柱的生理弯曲还未固定
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是由脊椎骨叠加而成的,脊柱的变化反映椎骨的发育。
成人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这些弯曲的形成对保持身体平衡、缓冲对大脑的震荡有利。
新生儿的脊柱较平直,只有最下部的骶部有弯曲 3个月左右会抬头,形成颈前曲 6个月左右能坐,形成胸后曲 1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形成腰前曲,以维持行走时身体的平衡。
婴幼儿时期,脊椎的生理性弯曲虽已出现,但未完全固定,一般到18~25岁才能完全固定。
肌肉
肌肉容易疲劳
学前儿童肌肉中所含的水分较多,蛋白质、糖和无机盐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 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些特点越是明显。
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
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3~4岁时,上、下肢的活动已比较协调, 但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5~6岁时才能初步做些精细的动作。
比如,幼儿会跑会跳了,可是画条直线却很费劲,这与不同的肌肉发育早晚有一定的关系。
关节和韧带
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
学前儿童的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脱臼时常伴有关节囊撕裂及韧带损伤,甚至失去运动功能。
常常是大人领着孩子上楼梯,过马路或给孩子穿脱衣服时用力过度,牵拉了他们的手臂所造成的。
足部肌肉、韧带还不结实
足弓的作用在于缓冲行走时,身体所产生的震荡,因其韧带肌腱赋予弹性, 足弓还可以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维持足弓的条件在于足骨发育正常,韧带及足底肌肉有一定的强度和力量
学前儿童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出现扁平足。 但是如果缺乏运动,脚底的肌肉、韧带得不到锻炼,也会不结实。
适度的锻炼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健
教育学前儿童保持正确姿势,防止脊柱和胸廓畸形。
保持正确姿势,形成良好体态,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
不良体态如驼背严重、脊柱侧弯,使胸廓畸形,可严重影响学前儿童的心肺发育,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体态不良的儿童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影响健全性格的形成。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 婴儿不宜过早坐、站 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 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1/8,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 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学前儿童身材合适的座椅 教师要随时纠正学前儿童坐、立、行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学前儿童做出榜样
科学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刺激骨骼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骼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 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
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使学前儿童全身得到充分锻炼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全面发展动作
在组织活动时,应让孩子的双臂交替使用上下肢均参与活动,避免经常单一的使用某些肌肉、骨骼。 幼儿园不宜开展拔河,长跑等剧烈运动。
要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
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运动。 不要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跑、跳运动等。
衣服要宽松舒适
学前儿童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 衣服、鞋宽松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
供给充足的营养
骨骼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 肌肉的生长及能量的储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
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小儿应多摄取含钙、磷、维生素D、蛋白质等丰富的食品,如小虾皮、蛋黄、牛奶、动物肝脏、豆制品等,以促进骨的钙化和肌肉的发育。
注意保护好关节和韧带
成人不要猛力牵拉孩子的手臂,以防伤着肘关节、肩关节 教育孩子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着骨盆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在硬的地面上做跳跃运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准备活动如何开展?
通过准备活动可以 使人体由相对安静的状态,逐步的、有准备地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能力, 使肌肉韧带的弹性增强,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 在神经中枢的相对应部位留下痕迹,这一痕迹效应应使正式练习时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调节机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克服,生化反应加快进行,从生理上为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做好准备,所以准备活动完成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
巧妙地运用幼儿乐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的体育课准备活动,将能充分激发幼儿锻炼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诱导性准备活动
如学习跳高之前的原地起跳练习,就是跳高的诱导性准备活动。 它可以降低动作的难度,增强幼儿的信心,加快幼儿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兴趣性准备活动
兴趣性准备活动是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围绕主要内容,以游戏、循环练习、竞赛的形式安排的准备活动。 兴趣性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负荷。
节律性准备活动
节律性准备活动是指在各种节奏、节拍、旋律的伴奏下进行的准备活动 如目前经常采用的音乐、口哨代替,口令伴奏的准备活动,包括韵律操、健美操、武术操 节律性准备活动,对全面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及审美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