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四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这是一篇关于必修四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和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编辑于2022-02-01 21:40:31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①含义:
A.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②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实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作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基本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怎么样)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认识差异的原因
(1)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与谬误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3)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无限发展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即改造自然的实践)
(2)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3)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总: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材P58“相关链接”
1.人类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而人的意识更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因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都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
2.只有理解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真谛。
3.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1)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4.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材P61“相关链接”
1.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2.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3.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