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上历史2单元
七上历史2单元内容大纲,包括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十七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五部分内容。
总结初一至初二上的三角形几何知识总结,包括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个心、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分类等等。
写错了,取代的是禅让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上历史2单元
第一颗: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时间:约BC2070
创立者:禹
儿子:启
世袭制取代分封制
夏朝时间:约400
最后一代:桀
商汤灭夏
时间:约BC1600
建立者:商
都城亳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
武王伐纣
时间:BC1046
地点:牧野
都城:镐京
建立者:周武王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形式,巩固疆土
原则:血缘关系,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功臣
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局面,扩大统治范围
义务:具有独立性,需向周王进献贡物
重大事件:与民争利,犬戎破镐京
第二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工艺
地点:黄河流域
时间:距今5000-4000年
功能:饮食,祭祀,贵族权力象征
兴盛:商周时期
原料:铜,锡,铅
甲骨文
含义: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意义:中国古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影响大
第三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器牛耕
作用:促进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面积创造了条件
王室衰微
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逐渐瓦解
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诸侯争霸
利弊
促进民族交融
带来灾害
第四课:战国十七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韩
魏
赵
战争特点
规模大,兵力多
区域广,时间长
兼并战争
变法
商鞅
背景:农业发展
政治:地主势力增强
时间:BC356
人,商鞅
结果: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
都江堰
时间:BC256
人物:李冰
作用:堤防,分洪,排沙,控流,防洪,灌溉,水运
第五课:百家争鸣
老子
道家
以无为而治为重心
孔子
儒家
孟子
以仁为思想重心
百家争鸣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EDAcOUUI
写错了,取代的是禅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