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课程概述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第一节——课程概述思维导图,包括:课程的词源及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流派。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四章第六节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在教学心理学中,技能分为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两种技能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过程、特点和相关理论,以及可以对之采取的措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2.1课程概述
课程的词源及概念
斯宾塞(英)——《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了”课程“一词,意思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博比特(美)——《课程》(1918),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理论专著
广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
分科课程
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
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一门新的学科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方法
分类
相关课程(关联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问题课程(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学科固有的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
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来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特点
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
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特点(2016)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划分
必修课程
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划分
国家课程
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
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
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作用
校本课程
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
隐性课程
连带学习
例:某学生因为厌恶数学,离校后将不再主动研究数学
附属学习
学生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有意或无意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
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产生的
主要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
物质性隐性课程
制度性隐性课程
心理性隐性课程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拓展型课程
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
重研究过程甚于重结论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2013)
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
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代表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
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现有的经验、能力和心理发展次序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应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