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王朝政治措施总结(西周—南北朝)
之前说的后续来啦!!!西周—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措施类总结,(魏晋南北朝的措施类总结较多),欢迎大家来看看哟。
编辑于2022-02-09 17:55:30论文《如何看待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代科学的贡献》,作者吕翠华,(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6 年·3 月号。
休谟的怀疑论的整理,时空观念:“空间和时间观念不是各别的或独立的观念,而只是对象存在的方式或秩序的观念。”
此本《乡土中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第一版,为费孝通先生所著。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与特性。后记尤为感人,先生在人生末年回顾自己一生的学术历程,对自己的研究缺点直言不讳,亦勉励后辈青年继续研究,尽到社会学者应尽的责任。“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文《如何看待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代科学的贡献》,作者吕翠华,(海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2006 年·3 月号。
休谟的怀疑论的整理,时空观念:“空间和时间观念不是各别的或独立的观念,而只是对象存在的方式或秩序的观念。”
此本《乡土中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第一版,为费孝通先生所著。揭示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与特性。后记尤为感人,先生在人生末年回顾自己一生的学术历程,对自己的研究缺点直言不讳,亦勉励后辈青年继续研究,尽到社会学者应尽的责任。“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王朝制度措施总结
西周
分封制
周王
太宰
直接辅佐周王处理政事
太师
太傅
太保
“三公”/“师保”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国野制
国
王都和诸侯国都的近郊
晋国“作州兵”
鲁国“作丘甲”
郑国“作丘赋”
降低了国与野的区别
野
与国相对的广大郊外地区
礼乐制
维护等级
五服制
邦内甸服
王畿之内王室直接统辖
邦外侯服
王畿之外诸侯国控制地区
侯卫宾服
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
战国
官僚制
文武分职
将相分设
将
武官之长
相
百官之长
郡县制
县: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
春秋初期产生
春秋末期:开始成为地主政权的地方行政组织
郡:
边地
面积大但地位低(与县相比)
ps 最开始具有军事性质,后转变为地方行政单位
官吏选拔与管理
官僚俸禄制度(战国中期)
以一定的粮食作为俸禄,或钱币或黄金
官吏考核制度
上计
法官法吏制度(秦)
负责向吏民进行法律条文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吏不敢以非法遇(愚)民,民又不敢犯法”
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
普遍征兵制
秦朝
政治制度
三公
九卿
注意区分:
治粟内史
全国财政税收(公)
西汉 大司农
少府
山海池泽之税(私)
郡县
经济制度
在全国承认土地私有
“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驰道
向东直通燕齐
向南直达吴楚
直道
向北经云阳、上郡,达九原
五尺道
今云南贵州
新道
今湖南、江西、两广之间
文化措施
书同文
BC213 焚书
BC212 坑儒
对民族地区的经略
北征匈奴
BC214 收复河套,设34个县
BC213 迁民户于北河、榆中——“新秦”
长城
南征越族,统一岭南
征服越族(浙江) 设会稽郡
征服东瓯、闽越(温州福建) 设闽中郡
开灵渠,败南越、西瓯(两广),设南海、桂林、象郡
西汉
西汉初期
恢复社会经济
1、组织军队复员:赐予爵位与土地,减免徭役。
2、赐军吏卒以爵位
3、招抚流亡: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
4、释放奴婢
5、重农抑商,不许商人做官,贬低其社会地位。
6、奖励开荒,轻徭薄赋。
7、剪灭异姓诸侯王,与匈奴和亲。
8、文景之治:“贵粟政策”,“惠商政策”,轻刑慎罚。
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袭秦制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乡—里
分封诸侯王
再建赋役制度
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
赋税:田赋、献费 口赋:口钱(儿童) 算赋(成人)——军费
服役:更卒(在官府服徭役)——力役 正卒(一年地方兵) 戍卒(另一年任禁卫军或边防兵)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1、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BC112.夺爵
2、建立中外朝体制:实际决策机构:由尚书、侍中、中书组成的“中朝” 执行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3、建立于察举制为中心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征召制、公车上书制、置博士弟子
4、加强中央常备军:增设八校尉(北军),期门军、羽林军(南军)
5、加强对官员的监督:13州部刺史(监督),司隶校尉(纠察)
6、修订增补法律
7、新的财政措施:算缗、告缗、盐铁官营、五铢钱
王莽改制(时间短,效果差)
1、实行“王田”、“私属”制——土地奴婢不得买卖
2、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管:五均官(市价)等
3、改革币制:共改了3次。
4、统一度量衡
东汉
光武帝
1、成立尚书台,削弱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加强监察机构
中央:御史中丞(监察百官)、司隶校尉(百官以下+京师近郡)
地方:十三州刺史(秩六百石)
3、废除内地郡国都尉,将兵权归守、相
4、退功臣进文吏(处理较好)
5、削弱诸侯王势力
魏晋南北朝
魏蜀吴时期
曹魏:
1.官制:中央-设中书监、令,以分尚书之权。 地方-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州刺史为行政官。 2.人才选拔:九品中正制 3、社会生产:民屯军屯;招揽流民、劝课农桑;较轻的田租户调令;”重豪强兼并之法“
蜀:
1、重建吴蜀联盟 2、内修政理:严明法制、发展水利、盐铁、织锦业等 3、南征北伐
东吴:
1、征讨山越(山岭地区)、屯田:军屯民屯 2、工商业:冶铁、治瓷、造船,海上交通的发展(夷州、南海、波斯、天竺等) 3、江南世家豪族的发展:复客制(佃客免除赋役)、世袭领兵制(士兵可以被世袭 占有)——东晋南朝立国的政治支柱之一。
西晋
1、占田制(屯田制遭受破坏):占田、课田; 户调式; 士族地主占田、荫客、荫亲属的特权。 2、诸侯王权力的加强:曹囧《六代论》——> 八王之乱 晋武帝: 3、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政治上:五等爵制;九品中正制的蜕变 经济上: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 文化上:士族入太学的教育特权以法律形式固定
门阀政治: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鼎盛于东晋
东晋
1、门阀政治的顶峰:(1)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王与马共天下“等 (2)经济特权也大大超过西晋 (3)士族内部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
皇权与士族的矛盾—>两次大的内乱:”王敦之乱“”苏峻之乱“
2、北伐:祖狄北伐——因”王敦之乱“成果化为乌有 桓温北伐:三次皆失败
3、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前秦战败——进一步坚固南北对峙的格局
4、衰亡:(1)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统治者与下层民众 (2)起义不断:孙恩、卢循起义 (3)刘裕废晋帝,自立为帝(宋武帝),东晋灭亡。
南朝
宋(420-479)
宋武帝刘裕,在位三年。 少帝刘义符,在位一年。 文帝刘义隆: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奖励耕织,减轻赋税——元嘉之治:“内清外晏,四海谧如”
此时北方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439统一北方)
南北爆发“元嘉之战”(450),战后局面:南北对峙——>北强南弱
宋文帝战后三年为太子刘劭所杀,之后刘宋政治日坏,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农民起义不断,矛盾尖锐。
齐(479-502)
萧齐建立齐朝:趁刘宋内乱发展实力,479年逼宋顺帝“禅让”,自己为齐高帝 王朝历经7帝、23年,究其灭亡原因:1、内部骨肉相残2、“检籍”的 失误(检籍——主要为清检户籍)
梁(502-557)
萧衍建梁:501,襄阳起兵进攻建康;502,称帝(梁武帝),建梁。 梁朝历55年,4帝,但梁武帝一人就做了47年的皇帝
治国重点: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
上层
任用寒人,推荐落没士族,提高宗室诸王实权。致使梁朝政治相当腐败(贵族 胡作非为,官吏公开贪污) 大力提倡佛教,三次诡称入佛寺,赎钱达4亿之多;梁武帝佞佛使大量社会财 富流入佛寺。
下层:
统治百姓却相当严酷:“急于黎庶,缓于权贵”“罔恤民之不存,而忧士之不禄”
候景之乱:受东魏的挑拨,候景被迫造反,548年八月反于寿阳,次年三月攻下建康,梁武帝被软禁饿死。武帝死后,候景先后拥立萧纲、萧栋,后自立,改国号汉。
552年王僧辨、陈霸先先后攻下建康,候景试图逃跑,被部下砍死于船中,侯景之乱结束。
候景乱梁:南方的一次空前大浩劫,南朝更加衰落,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陈(557-589)
陈霸先建陈:557年,废敬帝(萧方智),自立为陈武帝,国号陈。
建国时
1、势力众多: (1)萧詧占江陵,萧勃占岭南; (2)在陈的统治区内,兴起的土豪各据一方(豫章 熊昙朗,临川 周迪,巴山 黄法 氍,东阳 留异,晋安 陈宝应等); (3)盘踞在湘、郢二州的萧梁残余势力王琳
2、陈文帝用笼络和征剿兼用的办法巩固统治。
武帝文帝宣帝时期
1、政治情况较梁末有所改善,遭破坏的江南经济也逐渐得到了恢复 2、但战争(对北方)先胜后败: (1)吴明彻第一次北伐:573年攻占吕梁、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 (2)第二次北伐:吴在彭城战争中被俘,陈军主力覆灭,国力渐弱。
陈后主叔宝
583年陈叔宝继位,荒淫无道,不理政务,大修宫室,人民苦不堪言,统治已面临末日。589年,隋军南下,攻入建康,陈亡。
北朝
北魏
拓跋魏早期历史:
1、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2、大约在东汉末年,走出高山深谷,进入匈奴故地; 3、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进入阶级社会,已有了私有制 4、晋太原元年(376年),苻坚征服拓跋部,内乱后,部落分为东西二部。
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1、北魏建立:383年淝水之战使前秦土崩瓦解,386年,拓跋珪(道武帝)在盛乐称王,改国号为魏。
2、北魏初期的努力(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
道武帝
(1)屯田,发展农业 (2)任用汉人为谋士 (3)对外称臣于后燕;后与后燕反目,战争得胜。398年,珪正式称帝。 北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4)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张衮、清河崔玄伯等)
明元帝(嗣)
到处网罗“豪门强族”与“先贤世胄”,河北山东的著名士族归附,制定礼仪、法律、政治制度,北魏逐渐稳固强盛。
太武帝(焘)
(1)制订了“先文后武”的治国大纲 (2)进行汉化的初步改革,国力进一步增强 (3)对外战争多次胜利。 413 夏灭西秦, 413 吐谷浑灭夏, 太延二年(436),魏灭北燕, 太延五年 ,魏灭北凉,统一北方。
封建化的进程
道武帝(珪)
政治:
1、迁都(盛乐—>平城 ) 2、参照汉制立官职、制礼仪、定律令、考天象 3、朝野人士皆束发加帽 4、命令州县大量收集儒家经典,置五经博士,设太学
经济:
开始定居(解散部落组织),农业化(设八部帅、迁“山东六州”吏民百工入 平城) —拓跋嗣继位后,进一步驰禁罢苑、改牧为农、检括人口、计口授田, 农业经济初具规模。
太武帝(焘)
政治:
大量任用汉人,相对提高汉人地位(崔浩为司徒,掌选举)
经济:
与民休息,不断减轻农民负担,“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 新,以正一统”
文化:
1、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为天师,焘接受“太平真君皇帝”的称号; 2、提倡儒学。425年建立太学并祭拜孔子; 3、祭祀:祭正祀(黄帝、尧舜、五岳、天地等),禁止“淫伪杂祀” 4、极力削弱佛教,并逐渐升级—>446年全国范围灭佛
孝文帝改革
第一期(484—486)
政治
1、整顿吏治:(1)守宰任期按政绩决定 (2)俸禄制(3)加大反贪力度——吏治 较清明 2、实行三长制(废宗主督护制)——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渐趋完善
经济
1、均田制:露田(政府授予,不许买卖,身死还田)——男子(>15岁)40亩,妇 人20亩 桑田(原有土地,可买卖,不还授)——每人20亩 奴婢授田与良人同;官吏给公田。 2、新租调法:旧的“九品混通制”废除
第二期(494以后)
迁都:平城—>洛阳(494)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后期腐朽统治
阶级矛盾激化
499年,元恪(宣武帝)即位,实行“宽以摄下”政策,政治日趋腐败
皇帝与鲜卑贵族生活日益腐化
政治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
地方官吏极尽搜刮
均田制濒临崩溃
佛教重新抬头
寺庙众多,压榨百姓,拥有自己的杂役与附属农民
孝文帝改革后,重门阀,轻武人
下层民众十分不满
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
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北方边镇起义
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早有不满
523年,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率众杀了戍主,起义爆发
525年6月,起义军在北魏军与柔然军夹击下失败
20多万兵民被迫迁到河北
河北大起义
525年8月,被迁往河北的兵民生活无着,饥饿困苦,又发动了起义
528年9月,起义失败
山东起义
528年,魏幽州北平府主簿、河间大族邢杲聚众起事,流落到青州的河北户流民纷纷响应,起义爆发
关陇起义
524年6月,秦州人薛珍、刘庆等杀刺史李彦,推举羌人莫折大提为主,揭开起义序幕
北魏的分裂
东魏:高欢立孝静帝,迁都邺
534~550
西魏:宇文泰立文帝,都长安
535~557
北齐
高洋废东魏,建北齐(550~577)
政治:民族矛盾严重
统治集团:六镇鲜卑+河北汉族地主,两者斗争一直持续
经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河清三年(564),重颁均田令,但效果甚微
北周
宇文觉废西魏,建北周(557~581)
改革
改革内政——限制门阀势力,吏治较清明
改革均田制
建立府兵制——兵农合一的趋势
灭佛,释放奴隶
553年,灭梁
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