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外国文学史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考科目——外国文学史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其他章节和科目都有,会陆续发布,可以先关注。自己按照考试大纲总结的,不用看书,直接被这个就行,我就是被这个通过的。
编辑于2022-02-11 23:53:45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法国(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梅里美《高龙巴》、《卡门》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桑浪波》、(情感教育》
小仲马《茶花女》、《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
斯丹达尔是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近代小说之父,斯丹达尔在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开创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和杰出的心理描写。 代表作品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自我主义者回忆》等,其中《红与黑》被称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斯丹达尔的主要小说:《阿尔芒斯》{第一部小说}、《红与黑》(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奠基作)、《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凡》、《拉米埃尔》、《亨利吕步拉》、《自我主义者回忆》
《拉辛与莎士比亚》:抨击古典主义的文章汇成的小册子,被后世称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特点
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是激动的心灵和外表的冷漠,内在抒情和外在“生硬”的统一。这种手法,既是作者“自爱”的表现,也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认识他人乃至“整个人类心灵”的独特艺术手法。
“意大利性格”
斯丹达尔还塑造了一些“意大利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具有追求纯洁爱情,不求虚荣,不受封建礼教舒服的特征。《如瓦妮娜瓦尼尼》中瓦妮娜瓦尼尼和和烧炭党人彼耶特卢的爱情,《巴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大胆、果断、富于冒险精神,全凭“激情”行事,吉娜等。
《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18.4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笔下的人物的激情,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性的心理描写,但又有某些现代的因素,正是这一杰出的心理描写,他被成为“近代小说之父”
思想内容
这部作品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全面的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红与黑》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作者对侯爵府第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社会的画面。
作品对神学院的种种描写是作者对传统宗教及其罪恶的绝妙讽刺。
作者对外省小城的描写很富讽刺意味。
人物形象18.10
红与黑的突出成就就是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
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但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一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因此,于连也是性格分裂的人物,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艺术成就15.10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作品以于连一生的仕途,爱情为发展线索,重点描写了他在小城省城巴黎和监狱四个场景,形成了主干明显,疏密得当的结构,《红与黑》已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的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度。
再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作品除了塑造于连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之外,还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展现了众多既有个性,又有某一类型性格的人物。
第三,对人物行为的深刻心理分析是《红与黑》的主要艺术魅力所在。斯丹达尔具有数学家那样的天才,能准确无误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细致心理变化及其发展过程,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心理变化。
巴尔扎克(法国现代小说之父)19.10
《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分类
风俗研究——最重要,作品最多
哲学研究
分析研究
创作分期
1829-1835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一阶段,《苏昂党人》、《高布赛克》、《苏镇舞会》、《夏倍上校》、《驴皮记》、《乡村医生》
1835-1842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二阶段,《古物陈列室》、《赛查皮罗托盛衰记》、《纽沁根银行》、《幻灭》、《欧也妮葛朗台》
1842-184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三阶段,《贝姨》、《邦斯舅舅》、
思想内容15.4
首先,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其次,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第三,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的惨剧,创作了一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俗史。
另外,人间喜剧也描写到底层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义的英雄克雷斯蒂安,并把这个政治上的死对头看做未来真正的人。
《高老头》
高老头的父爱16.10
高老头是在饥荒年代谋取暴利的商人,把全部感情都放在两个女儿身上。
存储钱财却日益减少,遭到女儿的抛弃
他的遭遇表现了时态的炎凉,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对人心的败坏。
其悲剧是对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愤怒谴责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高老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这在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中得到集中的表现。
高老头从不同角度写出政治野心家的成长过程,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卑鄙丑恶,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
高老头还通过鲍赛昂子爵夫人情场失意的描写,显示了复辟时期贵族被资产阶级取代的历史过程。
高老头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为了塑造人物,巴尔扎克首先描写下层人物的活动舞台伏盖公寓。这些环境描写属于风俗描写的一部分,是巴黎下层生活的缩影,它与小说人物的生活,思想,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伏脱冷是人间喜剧中最有性格魅力的人物之一。他具有强盗首领那种蛮横,气势逼人和坚强的毅力。拉斯蒂涅的刻画方法与伏脱冷不同,巴尔扎克写的是他作为野心家的形成过程,运用了心理描写,他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接受的是罪恶的教育,逐渐由热情的幻想家变成了冷静的挑战者,巴尔扎克不断描绘这个从外省来到巴黎的青年在与新环境接触时的所思所想,以精细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这个年轻野心家的心理变化。高老头的塑造手法又有不同,在高老头身上有着不择手段谋取暴力的一面,然而他被爱迷住了双眼,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成功的奥秘,直到临终前,他才领悟到金钱在维系家庭关系上的重要作用。
作品中不仅主要人物性格突出,而且次要人物也跃然纸上,伏盖太太的见钱也开和猥琐浅薄,米旭诺的阴险和鬼鬼祟祟也都写的很生动,各有特色。
高老头通过高里奥,拉斯蒂涅,伏脱冷和德鲍赛昂子爵夫人这四条线索的交叉穿插来组织情节,其中拉斯蒂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全书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十分紧凑。另外,这部小说第一次运用了人物再现的手法,具有特殊意义。
“人物再现法”
人物在现法是巴尔扎克塑造人物的独创手法,即在《人间喜剧》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生活阶段,最后形成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手法能使各种作品连接起来,也是《人间喜剧》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拉斯迪涅形象及典型意义20.4/20.10
拉斯蒂涅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巴尔扎克写的是他作为野心家的形成过程,运用了心理描写,他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接受的是罪恶的教育,逐渐由热情的幻想家变成了冷静的挑战者,巴尔扎克不断描绘这个从外省来到巴黎的青年在与新环境接触时的所思所想,以精细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这个年轻野心家的心理变化。
鲍赛昂夫人的形象
《高老头》还通过鲍赛昂子爵夫人情场失意的描写,显示了复辟时期贵族被资产阶级取代的历史过程。
伏脱冷的形象
伏脱冷的身份是苦役监逃犯,实际上是政客和野心家的另一种典型。他羡慕那些心毒手狠的奴隶贩子,幻想十年之内能挣到三四百万。他信奉的是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则,他的哲学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恶的观念。 伏脱冷是人间喜剧中最有性格魅力的人物之一,他具有强盗首领那种蛮横,气势逼人和坚强的毅力,作者对他的身体,言语,动作的细节描写给人健壮,粗野,冷酷,狡猾的印象,活脱脱一个胆大包天的“鬼上当”。
艺术成就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集中表现在对典型的塑造上。他创作出各个阶层的人物,在《人间喜剧》中出现的2000多个人物中,性格鲜明的典型有数十个。 巴尔扎克把环境看做人物性格形成的土壤,还把环境描写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融合在一起,把精神的外貌描写和性格化的对话结合起来,巴尔扎克用高度集中和概括的手法刻画了典型性格,而且这些形象千差万别,绝不雷同。 巴尔扎克塑造人物还有一个独创的手法,就是人物再现法,即在《人间喜剧》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生活阶段,最后形成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手法能使各种作品连结起来,也使《人间喜剧》成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构和叙述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的小说有序幕,展开,高潮,结尾,往往冲突激烈,戏剧性很强。
英国
琼斯
林顿
诗人
萨克雷《名利场》、《纽克姆一家》、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小说家
狄更斯19.4
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
第一时期:《匹克威克外传》(成名作)、《奥利佛退斯特》、《老古玩店》、《
第二时期:《 马丁翟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圣诞故事集》、《访美札记》
第三时期:《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
21.4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人道主义是贯穿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一条红线。作者批判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宽恕、博爱。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双城记》
主要人物形象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青年时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
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钻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默默无闻。 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却是金钱与成功,他厌恶这个社会却无法逃避这个社会,对露茜的爱使本性善良的卡尔登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把利他主义发展到高峰,放射出基督般的光环。
厄彿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是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她就是被侯爵兄弟虐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她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作者同情她的遭遇,赋予她坚定冷峻的性格,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了作为革命者的得伐石太太,因为她那残忍的复仇大大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思想内容很深刻。 小说通过厄佛里蒙地侯爵,“朱古力爵爷”的荒淫,奢侈,残暴,梅尼特医生和伐石太太一家的苦难遭遇,雄辩的说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贵族阶级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的结果,是下层人民长期仇恨的总爆发,从而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
作者虽然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与正义性,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作者看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是可怕的,运动中的群众是疯狂的,盲目的,丧失理智的。
狄更斯宣扬的是仁爱、宽恕,因此他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露茜、劳雷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道主义是他评价人物和各种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艺术成就14.10
首先,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小说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五个单元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并不互相包含或隶属,而是互相独立、平行发展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另一方面,五个单元又是整一的,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由人物,情节和线索三种因素形成的。
其次,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在阅读《双城记》时,读者不仅感到作者的描写真实,而且感到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再次,成功地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的逐渐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另外,小说不仅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标题,如“复活”,“金线”等,还有不少细节描写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暗示某种意向或预兆,渲染气氛。
俄国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蒙莱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别林斯基
赫尔岑《谁之罪》、《往事与随想》
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奥勃洛摩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悬崖》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怎么办》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涅克拉索夫《诗人与公民》、《严寒,通红的鼻子》、《俄罗斯妇女》、《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果戈里
小说和戏剧创作
《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部小说)
《无月之夜》
《圣诞节前夜》
《可拍的复仇》
《密尔格拉得》
《旧式地主》
《塔拉斯布尔巴》
《地鬼》
《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
《小品集》
《涅瓦大街》
《肖像》
《狂人日记》
《鼻子》
《马车》
《外套》
《圣彼得堡故事》
《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
183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它运用夸张和讽刺相结合的手法,以官僚统治集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冲突,真实地展现了俄国官僚社会的种种丑态,深刻地揭示出官僚制度的昏聩腐朽,从而反映出俄国这个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成为俄国戏剧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一,果戈里反对美化自然,用“不倦的雕刀”深入剖解剖生活,把农奴制下的种种黑暗现状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第二,果戈里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底层人民,深切同情备受欺凌的小人物悲惨遭遇,代表下层人民向黑暗社会提出愤怒的抗议,对农奴制度、专制政权给予无情鞭笞。
第三,果格里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可笑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捧腹大笑,但是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的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猥琐、空虚、无聊无处遁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15.10
第四,善于驾驭语言,突出人物个性。果戈里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身份性格各异的形象,他让小说中的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格说话,在他们的音容笑貌中表现其各自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了人物语言个性化。
《死灵魂》——“自然派”的奠基石,“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
主题思想
果戈里的代表作《死灵魂》是自然派的奠基石,是一副无情揭露农奴制社会的讽刺画,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 《死灵魂》围绕简单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将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城乡连接起来,把一个个地主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具有时代特点的俄国上流社会的群丑图。
乞乞科夫的形象
乞乞科夫在小说的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他除了具有地主阶级的寄生性和反动性外,还带有新兴资产阶级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本质特点,这是一个从贵族地主过渡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俄国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最初体现。乞乞科夫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俄国封建社会土壤里萌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泼留希金的形象
泼留希金是乞乞科夫拜访的最后一个地主,兼有吝啬鬼和守财奴的特点。他拥有成千农奴,家里财物堆积如山,却衣衫褴褛,吃粗劣饮食,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他贪财如命,六亲不认,已经完全蜕变为财务的奴隶。
艺术成就18.4
《死灵魂》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是,作者用写实笔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第一,《死灵魂》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性格刻画见长,果戈里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地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也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典型的细节描绘地主的丑态,剖析地主的灵魂。
第二,果戈里刻画地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着意渲染,不断强化。
第三,果戈里没有单独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而是注重肖像刻画,绘形描神,显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准确把握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有内在联系的鲜明特征,做漫画式的勾勒或细致的描摹,使人物肖象成为表露人物个性的手段,剖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凭借。
第四,果戈里紧扣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气氛,写活人物。《死灵魂》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
第五,果戈里在塑造地主群像时作了具体的逼真描绘,但并不标榜“客观,冷漠”,而是倾注着强烈的爱憎,使整部小说充满抒情色彩。
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女),诺兹德寥夫,索巴凯维奇
自然派16.4
果戈里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40年代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自然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了农奴制的腐朽黑暗,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除果戈里外,代表人物还有别林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下半夜俄国最富天才、最有个性,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多种主题,诸如“幻想家”,“两重人格”,“被侮辱的与被欺凌的”,“超人”,“强权”,“偶合家庭”,“赎罪观念”等。 代表作品有
主要作品
处女座《穷人》。《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脆弱的心》、《舅舅的梦》、《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冬天记的夏天印象》、《地下室手记》(社会哲理小说,心理分析小说)、《罪与罚》、《赌徒》、《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总结,它几乎囊括了作家曾经开拓过的所有主题,诸如“幻想家”,“两重人格”,“被侮辱与被欺凌的”,“超人”,“强权”,“偶合家庭”,以至东正教的“俗罪观念”等。 马拉佐夫一家是一个典型的“偶合家庭”小说,通过这一个“偶合家庭”的内部关系,写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把不同类型的人做了无情的解剖。
复调小说14.4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小说中表现出强烈的“复调”色彩。复调小说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 “复调”形成的根源在于作家没有能在小说里解决它揭示的问题,甚至连提出一个稍稍合理的办法也做不到,于是在小说里产生的这种很特别的现象,似乎书中的人物都各自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始终叫人说不清正确的结论在哪。托斯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里就用了复调小说的结构样式。
《罪与罚》
思想内容19.4
《罪与罚》的思想内容深刻而复杂。其中对人性的探索关系着当时尚未完全流行的社会思潮。一是关于“超人哲学”和“权力真理”等问题的探讨,再就是对人的行为中“潜意识”的考察。
罪与罚的情节是围绕着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哲学”开展的,虽然作品里有着大量的社会画面的描写,但小说更偏重于思想的主题。
艺术特色21.4/204
《罪与罚》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人物心理的刻画,作品里有许多章节都有关于心理意识甚至是“潜意识”的描绘。不仅如此,作家还设计了不少梦境和幻觉的场面来衬托潜在意识的过程。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做的那个噩梦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梦境描写重现了主人公杀人犯罪时的心理体验,也充分反映出犯罪的恐惧心理和精神失常。
书末写维斯德里加依洛夫自杀之前的梦境和幻觉,把这个性格十分矛盾的人物的内心写得出神入化,是又一个突出的例子。
拉斯柯尔尼科夫没有信仰,极力抗拒上帝的处罚,企图把罪责推给那个五岁的女孩儿身上,这段梦境的描写,充分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分析的深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
德国
格奥尔格《丹东之死》
格维尔特《刚十八岁》、《铸炮者》、《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格维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瑞士
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长篇),《塞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中短篇)
凯勒《塞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
丹麦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园丁和主人》
美国
废奴文学
理查希尔德列斯《白奴》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把美国的废奴运动推向了高潮
宪章派文学
1838年-1848年爆发了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工人运动,被称为“宪章运动”,在运动中出现的文学被称为“宪章派文学”。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
多余人21.4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从奥涅金到毕巧林,罗婷,再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其先进性逐渐丧失的发展过程。
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 一批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笞了沙皇专职制度。
普希金《驿站长》中的维林是俄国文学史上塑造的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继普希金之后,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都在其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新人
屠格涅夫的《前夜》首次在俄国文学中塑造了新人—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概要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孳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做出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对下层人民的苦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思想特征
法、英、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艺术特征